iOS 18 的计算器 app 可以说有了巨大的更新,但这篇文章我并不想聊那些很炫技的——手写计算、分配变量、调用图表等——数学笔记功能,我想聊一下那些在日常使用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计算器 app,曾经也是 iOS 开发者们的设计试验场 1,各式计算器百花齐放。主打高度自定义的 PCalc,有着精致 UI & UX 设计的 Calcbot,结合自然语言和文本输入的 Soulver,融入无限画布和实时动态计算的 Tydlig,很早就带来手写计算功能的 MyScript Calculator,以及数学搜索引擎 WolframAlpha。
这批计算器 app 使用了一圈后,最后让我留下来长期使用的,反而是看似没什么特色功能的 Calcbot。最打动我的原因,就是这些“细节”:
- 支持显示计算的过程
- 支持显示计算的历史
- 有方便的单位换算功能
由于脱离校园环境已久,工作中也和“计算”关系不大,因此我对计算器的功能需求不高,平时绝对用不上复杂面板的科学计算器,也就是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但在日常使用中,以上这三点实为非常重要,也是这次 iOS 18 计算器 app 终于补上的特性。
首先显示计算的过程,是为了让我们随时检查自己的输入是否出错,尤其是在输入一长串加减乘除时,比如连续相加十个数字,在 iPhone 这狭小的输入空间内,你保不准中间会手误按错哪个。有了计算过程就能随时核查。
是的,这么基础的功能,原生计算器在 iOS 18 之前居然都没有。
其次是显示计算的历史,主要方便于对比多组计算的结果。我经常用到的一个场景是购物比价,不少生活用品商家都会推出单件装和多件套装,对于有囤货需求的家庭来说,都是买多件套装更划算,量大并且通常都有优惠。不过,有些商家比较鸡贼,多件套装的实际价格就是单件装乘以 X,并没有任何优惠,甚至还遇到过更贵的情况。因此我在下单前常常会自己核算一下单价。像这类计算结果,往往带几个小数点,而且差异就在小数点上面,很不好记。我常常是刚算完 A 再算 B,然后就把 A 的价格给忘了。此时,计算历史就能派上用场了。
最后还有方便的单位换算功能,主要是货币的汇率换算。如果只是偶尔的汇率换算,那么在主屏幕下拉用 Spotlight 是最方便的,比如输入 100 USD
就会自动输出对应人民币的汇率结果。
但如果是在旅游场景下,计算的频次可能就会非常高,而且还会涉及到加减乘除。此时再用 Spotlight 慢慢吞吞地输入数字和单位符号,就有些应付不过来了。曾经 PCalc 的高频率更新和自定义确实很吸引我,但最后发现有 90% 的功能我其实用不上,并且 PCalc 的汇率换算功能不好用,效率很低。相比之下 Calcbot 的汇率换算就直观很多,并且在各种汇率之间切换也很方便。这次原生计算器也终于补上了。
Calcbot 是我曾经非常喜欢的 iOS 应用,但实在太久没更新过了,上一次的更新记录还是三年前,如今在灵动岛 iPhone 机型上 UI 布局已经有些不协调。恰巧原生计算器获得了“史诗级”的更新,并且还具备不解锁 iPhone 时直接调用的系统特权,所以我便转向了原生计算器的怀抱。
但至今我还是会为 Calcbot 的细节所惊艳,比如单按删除键和长按删除键时有着不同的音效和震动反馈,每次按下等号键时都能让人心情愉悦的金属感音效,以及上下拖动时界面的回弹动效等等。有着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般的设计,恰到好处的功能搭配极简的界面,没有任何多余的按钮。有机会的话大家一定要试一下 Calcbot,整个 app 的震动反馈、音效设计、动效设计,仍是原生计算器所不能比拟的。希望原生计算器除了功能上的提升,也能在设计上继续努努力。
- 出自 Daring Fireball,将当年 Twitter 客户端 app 的爆炸性增长,比喻成开发者们的用户界面(UI)设计的试验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