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广场

你可以在这里了解到各种已经形成系列的文章,总有你喜欢的。
本专栏寻求种种 PDF 问题的非垄断解。一旦“说到 PDF 就想到……”,那么,这些软件寡头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减少我们的选择范围,甚至固化我们的工作方式。工作绕着 WPS 和(盗版)Adobe Acrobat 的那一代人,处理 PDF 的思维也被这些巨型软件所圈定。
无需任何第三方工具,即可批量删除扫描模式错误导致的空白页面。
不管你遇到的打印机多么老古董,都有办法打出 Booklet,方便将资料随身携带。
有些 PDF 资源是双页扫描的,不便于阅读,为此我编写了一个简单的工具,将其切分重组为正常的单页版本。
仅移除部分元数据,而不破坏 PDF 文件内容
macOS 上的 PDF 乱码问题如此薛定谔,或许最好的办法就是试遍各种方法。
进阶 PDF 编辑功能,包括压缩体积、创建目录或添加页码,往往有轻量工具可用,并非总要乞援于垄断商业公司。
一种简单粗暴视觉效果极其鲜明的 PDF 标注方法,且高度可定制。
“小李,帮我把这个乱码文件转成 PDF。”——来自某位收到了 OFD 文件的领导。
一套低技术的 PDF 编页码方案,估计可以适用于任何 PDF 阅读器或编辑器。
面对信息过载和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想法和信息?Obsidian 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它不仅仅是一个笔记软件,更是一种帮助你在信息中找到联系、构建个人知识图谱的工具。本专题将分享 Obsidian 的核心功能、插件扩展和实用技巧,带你探索如何灵活地组织笔记,打破思维的框架,让笔记系统真正服务于你的思考和创造力。
Git 是最不容易出错的文本同步方案,给 Obsidian 用上再合适不过。
经常写文档的人应该对“标注框”不会感到陌生,在 Obsidian 中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Working Copy 是目前我最推荐的 Obsidian 的手机端同步方案。
读书笔记是掌握卡片笔记的捷径,尤其在 Obsidian 这类复杂工具中,从其下手,也容易直抵要害,而不为操作界面所惑,更不至于陷入“用卡片笔记学习卡片笔记”的怪圈。
Obsidian 作为本地工具缺乏一个在线的分享手段,而 Github Gist 正好是一个完美的补充。
避免设置过多“记不住的快捷键”,让那些不常用的操作变成一个按钮显示在界面上。
画布工具的发展史就是人们对自由表达的追逐史。画布软件将有限的平面、交互和信息类型推向无限,用新技术重新诠释了古老的“画布”概念。
“主题”原本是全凭个人喜好的事情。不过相比外观,我更喜欢 Things 主题对于 To-Do 任务列表的处理,极大增强了它的可用性。
按照沨沄极客的这两篇文章《Obsidian 的 PC 端同步方案,无代码搞定 Git 同步》、《Obsidian 的手机端同步方案,iOS + Git + Shortcuts 实现自动同步》,完成了信息管理“基建”施工后。我们来通过 Drafts 发车。 本文向你展示了如何利用 Drafts 的自动化能力,无缝地在多个平台间同步 Obsidian 笔记,确保你随时随地都可以访问到最新的信息。
在线阅读如同一场狩猎,所涉搜寻信息、过滤标记、翻译解释、剪藏收集和高亮批注等环节,均值得深入讨论。
网页翻译插件如过眼云烟,说失效就失效。低技术的解决方案,或许更加可靠。
一套远离网络、无需订阅、没有服务器的 RSS 标题翻译方案,给你的 DEVONthink 戴上万国语言翻译机。
在线阅读只是给了你浏览权,剪藏到本地才能确保数据的所有权。一套自动化剪藏流程,将网页漂亮地保存到本地。
一套翻译外文电子书的低技术方案。It just works.
一套基于 Shortcuts(快捷指令)的方案,夺回控制权,将 Safari 浏览器的书签、个人收藏、阅读列表或标签页导出为 Markdown 或其他格式,以及批量添加标签页到阅读列表。
一套轻量化的网页剪藏方案,去除无关元素的同时保留原文排版。无需特殊软件,同时支持电脑和手机。
过滤首先针对文章,其次针对订阅源本身。卓有成效的过滤,其实是找到值得读的订阅源。
当我意识到线上内容消失得比我看得还要快的时候,我意识到,想要真正“拥有”它们,就应该把它们保存到本地。
好内容不问平台,Twitter 上优秀的 Thread,同样值得纳入网页剪藏体系。
从历史、流变、体系到方法和工具,严肃讨论笔记方法论,对生产力传销和“颜值即正义”说不。
当我们拉长时间线,笔记就会成为黑箱。我们相信它,前提是我们诚实地创造它。
甲在说日记,乙在聊摘抄,丙在侃学位论文,这个场面我们称为——鸡同鸭讲。
卡片笔记难以让一个胸无点墨者文思泉涌,更不会使一个头脑空白者笔若骏马驰平坂。卡片笔记真正的功绩是赋予了文章连贯性,让采集式写作迈向了农耕式写作。
笔记是对思维的编程,卡片是封装后的想法。从程序设计的角度重新审视笔记,或许视野能随之清澈如水。
不分种类就敢谈笔记,都是在耍流氓。
不被引用的笔记,相当于游荡在笔记花园中的孤魂野鬼。本文提出了识别孤儿笔记的方法,并提供了几种处理思路。
数字花园需要耕耘,其回报也甚为丰厚,将为你提供知识果实、旖旎风光与精神庇护。
笔记是做给自己的,不是做给社交网络的,唯 Luhman's Folgezettel 是尚的讨论可以休矣。
本文原作者为 Chris Grieser,Minja 获其授权编译。自卡片笔记热潮以降,笔记原子化已成政治正确。然而,笔记大小与工具限制紧密相关,比起盲目投身形而上的“圣战”,重新审视方法与工具的关系或许更加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