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恩 2000 年便在谷歌任职,创业6次并有一次在还未发布就以 1000 万美元的价格被收购。
因此,作者虽然说自己是在回顾了六次半创业失败与学术生涯挫折,实际上绝非失败且非常精彩。
全文可谓经历丰富、反思深刻。
和很多人一样,作者最初的梦想在学术领域——
- 目标:成为终身教授,但因1990年代AI寒冬和经济衰退未能获得教职,转而在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从事科研。
- 反思:学术研究并非纯粹追求真理,而是受制于人际与体制;尽管成为NASA高被引AI学者,仍因对领域停滞的失望选择离开。
此外,还有六次创业“失败”的经历:
- FlowNet(1993-1997)
- 项目:高性能计算机网络,技术优于竞争对手。
- 失败原因:未预见快速以太网的崛起与标准化。
- 教训:直接挑战基础设施和行业标准极难成功。
- IndieBuyer(2000年代初)
- 项目:独立电影DVD订阅平台,试图通过退货数据优化推荐算法。
- 失败原因:资金不足且增长缓慢,未能吸引投资。
- 教训:影视行业盈利难度大,需充足资本支持。
- Evryx(2000年代中期,半失败)
- 项目:早期反向图像搜索技术公司。
- 失败原因:联合创始人矛盾、经济危机及融资被前CTO否决。
- 教训:股东短视决策可能导致公司价值归零。
- iCab(2009年)
- 项目:网约车应用原型,与Uber同期构思。
- 失败原因:未能解决司机供应链问题(未想到 Uber 的模式)。
- 教训:仅有创意不足,执行力和资源整合至关重要。
- Virgin Charter(2010年)
- 项目:私人飞机调度平台,计划分三阶段颠覆经纪行业。
- “失败”原因:因为投票输给了另外两位创始人,导致还未发布便被维珍集团收购。
- 教训:选择合作伙伴需谨慎😅。
- Founder's Forge(2010年代)
- 项目:以会计系统为幌子,试图用数字签名革新信用卡防欺诈。
- 失败原因:银行暗中联合抵制,拒绝提供API支持。
- 教训:传统金融体系对创新的阻力远超预期。
- Spark Innovations(最后尝试)
- 项目:结合电子表格界面与SQL数据库的工具。
- 失败原因:目标客户太少且突然失去兴趣,团队解散。
- 教训:市场需求验证不足可能导致突然崩盘。
原文有更详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