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elly143君:谢谢评论。全文仅提到“管理”两次,相信我们说的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就您所注重的下载安装及配置等步骤而言,您的观点是对的,我以前也写过一系列关于 HomeBrew 的文章,我本人也在使用 HomeBrew 管理大多数第三方软件。不过,本文并不关心“管理”,只关注信息获取,即在一个地方集中、主动接收各类更新消息。 而我们所关注的对象,恐怕并不完全相同。您提及的操作,基本限于计算机程序项目,且限于比较成熟的、打包成传统意义上“软件”(包括有图形界面和没有图形界面的)形态的项目。但是,GitHub 上并不只有计算机程序,也不见得所有项目都收入了 HomeBrew(或任何其他包管理工具)——事实上,GitHub 上的绝大多数项目就没有收入 HomeBrew,起码我在本文中推荐的绝大多数自动化玩家的项目,应该都没有收入 HomeBrew。就获取广义上的 GitHub 项目更新信息而言,我提出了本文方案,这应该也是包管理工具所不擅长的。
@Vburgess526君:可以提供一下您具体所指的是哪篇文献?我读过 SM 算法相关的几篇论文以及增量阅读相关的一堆文章,“增量”部分自然出自相同理论,但“广义”部分的操作似乎并未见诸 Wozniak 的作品。如果我遗漏了哪篇文献,还望不吝指出。
3M Cube 2051 47.6mmx47.6mm,不过貌似已经停产,我之前囤的也快见底了。我找到的替代品是 z-notes,尺寸一样,粘性相似,但是萤光剂过量,不介意色调刺眼的话可以入手。
fiexd :)
1.在一个领域内,所有的标签都是同一套,无论媒介是什么,以确保概念一致性。 2.如果你想尽可能了解某个成熟领域,可以加前缀,尝试摸清结构。 2a.例如法律,前缀是摸清结构的捷径。我遇到不少顶级大学的毕业生,甚至不知道中国的法律部门分布,可想而知,假如某个人在本科一年级就熟用前缀,那就相当于开了全局地图。 2b.也可以不用,例如推理小说,欧美和日本的圈子有严格结构,但国内没有,我也不是评论家,所以我不用。 3.有编码不意味着每次都要用到最细的一层,关键看现实工作情况。不仅标签是临时的,太细的文件夹也是临时的,可以只保留有必要前几层。例如,我在法学院读书时,至少分类到“L000-法律、L100-民法、L120-合同法”这样的三层,因为有“合同法”这门课,我不想各门课的材料混在一起;刚刚参加工作时,往往整个民法整体使用,我就合并各个细碎的文件夹,形成“L000-法律、L100-民法”这样的分类;后来我做的案件频频民事、刑事、行政交叉,于是只剩“L000-法律”一个顶级分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