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年中,Six Colors发了一篇老生常谈的文章:作者放弃了 iPad Only 的美梦。*即便不说激起千层浪,至少也是涟漪阵阵:John Gruber 马上发了 Link Blog,Michael Tsai 接着发文引发一长串讨论,从律师转型生产力网红的 MacSparky 也来凑热闹……其实,除了 iPad Only 的鼓吹者老维蒂奇,事实上几乎没有人真的 iPad Only。

* 至于一个人到底是不是真如其所称的 iPad Only,Hum 指出,只需打开屏幕时间便水落石出。

关于 iPad Only 的讨论从来没有走上过正轨,发言者要么用 iPad 写了一篇鼓吹 iPad 的文章,然后宣称这就是他的生产力1;要么宣布人各有志,适合就最好,并且晒出他用 iPad 修过的糖水照片2。这样的讨论都是隔靴搔痒,答案淹没在细节中,工具的本质没有人承认,“Only”是否成立更是无人问津。

我从来没有参与过 iPad Only 的讨论,相反,十多年前摸到 iPad 那一瞬间,我就意识到它是未来;而对着一个新生的婴儿指指点点,是缺乏教养的体现。六年前,我在《iPad 是通向数字游民生活的钥匙吗》一文中预言,将来不使用 iPad 的人才会被质疑——现在,这个预言果然应验了:如今,我自诩“Mac Only”,因而引发了不少读者的好奇。3

我将一反主流,从 Mac Only 的视角出发,首先指出“Only”没有任何乖僻之处,根本不应当成为一个问题;进而,我尝试抛弃相对主义论调,为 Mac Only 给出最有力的理由——如果确实需要的话;最后,话题将直指一个很不客气的元话题:很多关于“Only”的讨论之所以存在,往往是因为工具之折腾吞噬了工具之使用

卡车和跑车的隐喻

iPad 和 Mac,常常比作跑车和卡车;iPad Only 的支持者,也喜欢引用这个比喻,先大大方方承认 iPad 功能有限,但“恰到好处”,能满足大部分需求。

然而,跑车和卡车的类比出自 Jobs 之口,不要忘了这只不过是一个营销术语,而在最早的麦金塔电脑问世时,Jobs 却把它比作头脑的自行车——你看,时过境迁,还不是随 Jobs 怎么高兴怎么说。

关键看你怎么用机器,而不是营销话术怎么去定义它们。我根本不在意自己手头的笔记本电脑是不是一台笨重的卡车,我也一点都不羡慕所谓的跑车——iPad。何况,看看配备了 Magick Keyboard 的 iPad Pro,这哪里是跑车,这根本就是拖着一个车厢的房车。车型对比的隐喻,容易把注意力从目的地上引开,转向设计的细枝末节。工具买来是干活的,iPad 和 MacBook 都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不达成这一共识,讨论就只能止步于“你开心就好”。

不过,买车隐喻有一个侧面不能不澄清。买辆车,尤其是能装下露营道具的那种加长款,是许多步入知天命之年的男性摆脱中年危机的麻醉药。真正的车也许买不下手,但是电子设备中的豪华车——高端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多少还是负担得起。应对中年危机的反应,为买车隐喻增加了一层含义:选择配置较高的设备,很可能会被扣上一个过度补偿或者满足童年梦想的帽子。本文的讨论必须撇除这一情形,换句话说,我不是为了自己的欲求而只使用笔记本电脑,而是因为自己的需求而只用笔记本电脑(当然,我距离中年还很远)。

木桶困境

不管是 iPad Only 的支持者,还是我这个 Mac Only 的怪人,都要先攘外才能安内,即先回应为何“Only”,再在 iPad 和 Mac 中分雌雄。

Only 其实是对木桶困境的回答。如果要同时使用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那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木桶问题:两个操作环境截然不同,常常会有一个平台在拖后腿,或者单纯是体验不一致,如何应对?面对一只参差不齐的木桶,本能的反应有两种。第一种是截短那些长版,也就是放弃比较好的软件,选用那些勉勉强强过得去的跨平台软件;另一种做法则是打补丁,尽量让体验连续。

第一种做法属于杀头便冠,很容易让人反感,进而走向 Only。问题其实是双向的,MacBook 拖 iPad 后腿的情况也不罕见,比如 iPad 上的绘画软件,显然就要比笔记本电脑上的容易使用,很多人甚至是因为 Procreate 而购买了 iPad,他们很难为了照顾桌面端而放弃 Procreate,此时,主张 Only 似乎就是一条出路。

第二种做法比较积极,可惜修修补补终归不是长久之道。iPad 本身做不到的事情,常有 Shortcuts 玩家出谋划策,整出各种下载工具;实在不逮之处,就挂上远程服务,偷偷向电脑求救。这样的积木大楼很容易倒塌,使用者一般也没有耐性从头搭起,一气之下也会选择 Only。

事实上,还有一个选择是忽视木板长度的差异,从而跳出 Only 的论战。归根结底,木桶问题只要眼不见为净,就根本算不上问题。我们到底有什么必要非得在每一台设备上同步?为什么要在不同设备上使用同一款软件?我很难找出合乎逻辑的理由,只能把它归于惯性和营销。而 iPad 用户最喜欢自嘲的,恰恰是装的软件太多,以至于想静心阅读时一下子就分了心——我从买 iPad 的第一天开始就不能理解这种担忧,因为一个人完全可以不在 iPad 上装满桌面软件的阉割版(我自己装的软件不超过一只手)。一个人如果意识不到木桶的存在,不刻意追求同步,他从一开始就不会陷入 Only 之争。

排他性问题

讨论工具时,最好意识到人和工具是一个系统。不能忽视了使用工具的人:他的时间绝非无限,使用一款工具,就是在排斥使用另一件工具的机会。排他性是 Only 的充分条件,尽管不是必要条件。

不得不面对排他性问题:做同样一件事情,既可以在平板电脑上做也可以在笔记本电脑上做,那两台设备之间就产生了替代关系。时间是有限的资源,如果我用了平板电脑那就排斥了我用笔记本电脑的机会,反之亦然。这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有!如果两个设备没有多大区别,那为什么要买两台、学两套方法?其实 iPad Only 就是前述逻辑的产物:如果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能做的事情就不一样,那确实哪个都无所谓,只用平板电脑完全名正言顺,但反过来只用笔记本电脑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

我可以拥有很多块屏幕,但我一次只能看其中一块儿,这就是我只在一台设备上工作的朴素原因。最混乱的时候,我同时使用两台平板电脑、两块外接显示屏和三台笔记本电脑,有一阵子,我也喜欢把所有东西排整齐,把书房布置得像是电影里的黑客工作室——然而,人的眼睛毕竟只有一个焦点,多块屏幕在多数情况下只是省去了切换窗口的时间,其本身并不能被更多信息灌进早已超负荷的眼球(以及大脑)。

一个人每天花在浏览屏幕上的时间总有上限,如果你把一部分时间分配给了平板电脑,那在笔记本电脑上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成本问题。而工具又会反过来塑造使用者,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可能笔记本电脑只是稍微方便那么一点点,但这一点点的不平衡,就足以让天平开始倾斜:他会花更多的时间在笔记本电脑上,同时练就更熟练的键鼠操作技巧;与此同时,他在平板电脑上的时间慢慢减少,后来甚至会跟不上系统更新,本人最终用不惯也不愿意再去用平板电脑了。

——当然,如果一开始天平就向平板电脑那一端倾斜,整个过程也能够成立,老维蒂奇当年躺在病榻上,只能在 iPad 上指指点点,此君最终顽强战神病魔,顺带成了 iPad 用户眼中的技术英雄,以至于他摸到 MacBook 竟然大呼小叫,好像一个从来没见过台式电脑的10后小朋友!

你应该看得出,我并不是在为笔记本电脑辩护,而是倡导专心用好一个工具。

开放性问题

目前为止的讨论还是比较相对主义的,我们承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使用习惯:在 iPad 上编曲很方便,那也和一个律师没有什么关系,而新款笔记本电脑渲染视频的速度又翻了两倍,也不会打动一个喜欢抱着平板电脑躺着看书的人。一个插画师,如果觉得笔记本电脑拖了后腿完全可以只使用 iPad4;同样如果一个人 iPad 用久了没有什么时间再去折腾笔记本电脑,那他有可能会成为一个 iPad Only 用户。

而接下来的讨论,我将放弃相对主义的立场,直面一个严肃问题:笔记本电脑的开放性。开放性是不是我只使用笔记本电脑的理由?先说结论,是的,而且这恰恰是我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核心原因。

开放性很容易被误解为意识形态问题,搞得笔记本电脑的拥趸对开源有什么特殊嗜好一样。但不要忘了,开放性,是一个形容词的名词化,本质上还是一个形容词,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它修饰的对象揪出来:我们究竟关心什么动作的开放?在本文的语境下,是交互

如果笔记本电脑用户和 iPad 用户争论 iPad 不能做什么,那么那些狂热粉丝很快就能举出反例证明 iPad 有这个实力。不能运行命令行?可以!5不能渲染 HTML 文件?可以!6不能装浏览器插件?最新两代的系统也可以了!实在做不到的,大不了连上远程的主机搞云计算嘛。

然而,能不能做到一件事情把事情做得漂不漂亮,完全是两回事。诚然从历史上看,触摸屏显然比键盘和鼠标更先进一些,但是iOS系统的封闭,导致交互方式非常单一,只能按照苹果规定的剧本行事,这就造成必然有一大批用户有削足适履。而笔记本电脑这不然,如果我觉得一个软件功能还不错,但是交互稀烂,那没事儿——装一个第三方的自动化工具改良改良就好了。比如,PDF Expert 作为阅读器,其本身有口皆碑,但竟然把常用批注工具都藏了起来,好像生怕用户去使用一样;在平板电脑上,你只能忍,但是在笔记本电脑上,完全可以量体裁衣、用 Keyboard Maestro 重新做一个工具栏

一个封闭的操作系统,其风险不仅体现在你可能无法增加一些东西,而且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随时可能失去。iPad 的交互逻辑几乎每一代都不一样,但交互这种东西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要看合不合适,我本人过去经常在 iOS 设备——当时也包括 iPad——上使用 Spotlight,我记得在 2015 年前,呼出通知中心的时候,只要稍微顿一顿就能弹出 Spotlight 搜索栏,搜个资料、找个文件很方便,但后来的系统移除了这一交互方式,直接导致我彻底放弃并且进而禁用 Spotlight。如果笔记本电脑上,即便苹果把 Spotlight 砍得稀巴烂7,你的心头所爱也很容易找到第三方的替代品。

iOS 交互实在是往者不可追,你只能带着遗憾,骗自己去拥抱硅谷精英们折腾出来的新交互方式。

小结

iPad Only 顺着时代潮流,不再需要辩解;而只使用 MacBook,却有背着时代大潮的嫌疑,往往会引人侧目。

当 Jobs 把苹果电脑比作头脑的自行车时,他承认这个比喻的灵感来自 Alan Kay,后者则认为,合适的工具是抵达彼岸的船只。不管当时 Jobs 脑子里想着的究竟是不是苹果电脑的销量——我估计肯定是——两人的比喻,起码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工具只是一个媒介,使用工具的目的是到达远方。

但是当设备多了之后——设备多很可能是生产商故意造成的——工具理性很可能会反过来侵蚀价值理性,让我们忘了自己想干什么,反倒是把大把时间花在折腾同步数据和统一配置上面。在手机上获得一个 Photoshop 的一比一微缩版究竟有多大用处呢?恐怕与收集手办和模型的心态差不多。借用我在《扩张的禁欲主义与内包的享乐主义——论工具的两种类型》中的说法,iPad 很容易沦为娱乐工具甚至自慰工具,而 Mac——以及其他中真正的电脑——则更容易带你往前走。

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跨度中,只用平板电脑或者只用笔记本电脑都没问题,只要能够完成任务;惟需注意,不要为了同步而同步,让折腾工具反噬了使用工具。但如果稍微拉长时间跨度,我们会发现笔记本电脑在交互上更为开放,工具可以满足使用者,而不是用户去迁就工具。

毕竟不管开跑车卡车还是骑着自行车,我们的目的总不至于在交通工具本身。

注:我从 iPad 一代开始用起,在 iPad Pro 面世之前买过每一代产品,近几年自己虽然不用了,但仍然在帮家人调试 iPad Pro、iPad Air 以及 iPad mini。因此,我并非空口而谈。

  1. 这是传销派,唯一目的就是骗你接盘。
  2. 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派,另有典型代表:只需要浏览 PPT、发发邮件、刷刷短视频的赶上了互联网发展红利期的科技公司总裁。
  3. 最常听到的声音是:没有 iPad,你怎么看书呢?嗯,我有几层房子来放实体书,现在才用完四面墙,还绰绰有余呢。另外,我的公寓和单位附近各有一个大型图书馆。把阅读和 iPad 划上等号,这种想法本身才是最大的问题。
  4. 至少在素描和上色阶段。
  5. 有两三个可以在本地跑命令行的软件,其中一个的开发者还被 Apple 诏安了,现在主要是 iSH Shell 还在发力。
  6. 例如 DEVONthink、WorldWideWeb 以及 Shortcuts。
  7. 事实上确实砍得稀巴烂,连非常重要的文件预览功能都先后分两次下手,最终在所谓的多平台融合中被彻底删除。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