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贮藏空间的价值不仅在于大小,而且还在于存取东西是否容易……东西应该以“一个深度”放在敞开的搁架上。这样这些东西你都能看得见。这就等于说,你把贮藏的全部东西都摊开在墙上——而不是整堆地放在那儿,看不见,够不着。——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

经常阅读本站文章的读者,估计对以下名词都耳熟能详:文件管理、信息管理、任务管理、日程管理、财务管理。随着意识改变和技术发展,原本属于种种管理主义长臂管辖之外的领域也逐一插上了旗帜,其中之一便是物品管理1

当然,商业领域的管理物品早已成熟,去楼下超市走一圈,就能看到售货员扫码清点商品。尽管有人尝试将商业系统移植到个人物品管理,但叠床架屋的软硬件,很容易像雪球一样滚成技术债(Technical debt),着实劝退绝大多数人。

超市里的那套系统当然是物品管理的极端方式,而在光谱另一端,则是一种近乎于厌世的态度。不少人迷信某种极简主义,并将栖居湖畔的美国作家梭罗视为精神导师。可惜,梭罗的追随者完全无视了其资本家身份,误以为梭罗只拥有几本书、几张纸、两瓶墨水和三五件农具,误以为梭罗在地球另一侧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真实情况是,梭罗拥有当时美国最知名的铅笔生产厂,恐怕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其物质财富也赶不上梭罗!

对于普通人而言,物品管理大概是物品管理两条线条交织而生产物。在“物品”这一端,自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让大家有了相当可观的物质财富,苟在吃大锅饭的年代,每个人都知道邻居兜里有几个铜板、家里有几个锅碗瓢盆,那时候的管理当然也毫无意义。另一条线则是管理主义本身的渗透,人们逐渐意识到许多东西都可以量化,并获得更好的产出。而近年物品管理话题卷土重来,很可能要归功于人工智能(让物品识别变得可行)。然而,这些新奇技术似乎在背负技术债的道路上一起绝尘,忘了早已实现标准化作业的商业领域对其不屑一顾1,而缺乏标准的个人领域又无其用武之地。

在此,我想提出一种低技术的物品管理方法,不依赖任何特定软件(尤其不需要人工智能介入),你只需要做两件事情:第一,将物品平铺;第二,拍一张照片。照片在相册和微信收藏里各存一份,无他。

Alt text
我会定期拍摄整理好的物品

这套管理方法直接来自行李整理。在各个背包客论坛中,有个通用概念叫行李箱设计(貌似更专业的用语是 Clamshell),顾名思义,是指某些背包(或其他收纳工具)可以180度打开,所有东西一字排开,一目了然。我最近几年用得最频繁的几个包也多遵循此道2,之前介绍过一款小包也采用类似设计。行李箱设计最明显的好处在于:不管行程多么紧张,收拾东西准备上路的时候,只需要看一眼,就知道有没有落下东西。

Alt text
我经常携带的工具包和急救包

这套整理思路,稍加修改就可用于管理日常物品。

具体有两个方向,一种是水平的,一种是垂直的,前者就是司空见惯的大抽屉,然而抽屉需要拉开,并且层层叠叠的抽屉反而让人不知道东西位于何处,管见不可取。另一种思路和流行的收纳概念垂直收纳不谋而合,只不过本文关注点在于:尽可能把物品置于同一平面,不要有深度,不要重叠。《流言终结者》主持人 Adam Savage 大体上也用这种方式整理他的工作间,谓之:一目了然,触手可及

Alt text
Adam Savage 的工作间

话说回来,多数人家里估计不会有那么多的收纳空间。然而有一个地方,绝大多数人家里肯定都有:衣柜。衣柜麻雀虽小,却是三个平面的组合——如果把门算上的话数量就更多了——足够辟出一篇收纳空间。我在市区和郊区的两处住所都有同一套物品组织思路,在市区,空间并不宽裕,好在我东西本就不多,加上几个挂钩,所有个人物品就挂在了衣柜的几个面板上,好像某种后现代艺术品3;郊区的住所空间宽敞,我在一侧柜子面板上贴满挂钩、挂上五金工具,另一侧则放了常用的户外用品。具体可能用到的工具有:

  • 带背胶的挂钩,用于悬挂东西,3M生产的为佳。质量好的——粘性足够挂一两斤物品又不至于撕不下来——一般反而有保质期,不密封的话可能一年就失效了,随用遂买无需囤货。
  • 可堆叠的铁艺架子,可以凭空创造几层置物空间,也可以切分原本的格子,我用来放折叠锅(户外徒步用)。没什么技术含量,十几块钱的国产货就行,注意不要买太深的,否则就背离了平铺收纳的初衷。
  • 伸缩挂杆,相当于可拆卸的衣柜挂杆,据说是日本厂商 Labrico 发明的,其实几十年过去,专利壁垒早已过期,找个评价好的品牌就行,不必迷恋日本出身。由于我衣服不多,隔壁柜子的杆子有些多余,遂拆下来放在一个柜子里面充当挂杆,故配图没有体现额外购买的挂杆。

顺予指出,利用衣柜,还免去清理灰尘的烦恼,客人来了也不必避讳,我的不少五金工具都是《电锯惊魂》同款,早些年吓到过访客。至于那些视频博主惹人羡慕的开放式书柜或工具间,简直需要雇一个仆人来打扫——或者改造环境,把家里变成太空站般的无尘区域——只有亲自用过方知胡扯。

和任何一种“某某管理”一样,物品管理也先明确服务于谁。超市里的物品管理更像是一种安保措施,或者说是防盗措施,生怕丢了一根五毛钱的棒棒糖。而个人物品管理大概主要有三个用途。首先,在最直接的层面上,让你清楚东西放在哪里,省得要用时到处翻箱倒柜,而我这套办法,显然主要也是解决寻找物品的问题。虽然和根除问题之间还有相当大一段距离,但至少已经排除了因为物品重叠而浪费时间的烦恼。

长远一点看,物品管理还可以让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状态或财富状况。例如,购买新东西前可以先看看这满满一屋子家当,或许不经意间就发现去年买的钢笔墨水根本没用完,完全没脑子一热买新的。这也是许多物品管理软件所宣称的,管理嘛,就像投资一样,有短线和长线收益,不过更加数字化的管理方式非常难实践,收益搞不好还抵不过投入的人力。而我的土办法更加直接、更加直观也更有视觉冲击力,事半功倍。不少摄影师和人类学家都喜欢跑到草原、沙漠或者热带雨林等偏远地区,邀请当地人把所有家当摆出来,然后合个影,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冲击力的呈现方式。或许在日常物品管理中,类似的视觉手段也有所助益。

Alt text
黄军:《家当》

最后,如果我需要别人帮忙找东西,一张照片就像所有物的清单或地图,只需要在上面画个圈,就可以让家人或房东帮我找到物品(然后快递过来)。这就像一套好的信息管理系统应当尽可能通用,不仅使用者本人轻车熟路,陌生人只要悄悄加指点,应当也不至于晕头转向。

既然本文发布在 UNTAG,那就不会是——或至少不会仅仅是——摩登版的卢德主义之作。实际上,平铺不仅是一种管理物品的方式,也是管理信息的可行之道。在《人是一切的尺度:桌面空间隐喻的再审视》《我的世界:工作区(Workspace)及其自动化》两篇文章中,我不吝褒扬往桌面上丢文件的做法,这些做法正是平铺。

Alt text
我的桌面布局

再如拾掇文件夹之际,常有人善意提醒忌层级过多,这同样是要避免文件夹堆叠无度,拙作《信息管理,文件为本位的方案》花了不少篇幅探讨文件分类,阶段性结论是先分领域、再分媒介,通常只有两三个层级,实际使用时我常常摊开数据库中的全部文件夹(最末端的子文件夹不打开),整个数据库结构映入眼帘。这也是平铺的一个侧面。

Alt text
我的工作数据库,只有两层文件夹

Alan Kay 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其对大号显示器的痴迷,建筑师亚历山大鼓励敞开的搁架,这些或许都尝试将世界看作全景式图景,希望一切一览无余。


  1. 尽管是都市传说,但苏联人和美国人的故事确实很有启发。传言大概内容是,同样需要排查包装生产线上的空盒子,美国人下血本、用上X光,而苏联人则搬来一台电风扇,空盒子自然就被吹走了。在人工智能时代,让我们拭目以待这类故事的翻新版本。 2
  2. 具体包括 GORUCK 背包、Arcteryx Index 10+10 大号衣物收纳袋、EVERGOODS 小号衣物收纳袋——买这货是因为前面提到的 Arcteryx 同款停产了——以及 Osprey Raptor 工具收纳袋等等。
  3. 前文已提及,我平铺物品的灵感来自整理行李。而在市区的公寓,我直接把收拾好的行李挂在衣柜面板上,出差或者旅行前顺手摘下——就像取外套或帽子一样方便——就把行李收拾好了。这也是管理思路一以贯之带来的额外好处。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