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从小学开始,必读书单就是我最讨厌的东西,但令人讨厌的并非世界名著,也不是偷偷塞进去的意识形态,而是那几个喜欢炫耀阅读量的“别人家的孩子”。1

所谓的书单,被某些人当作一种文化资本,一种信息货币,用以展示他们知道更多东西。很可惜,目前仍有上亿的成年人,依然痴迷于各种名人的年度书单。这恐怕是儿时创伤的延续,这创造了一大批的 FOMO 患者。

如果仅仅把书单作为一种炫耀资本,未免无聊。相反,我尝试把书单作为一种工具,它就像一个五金工具箱,旨在解决问题,没什么可炫耀的。或许这才是对待书单的健康态度。本文所选的书籍均出版于2024年,对我的工作和生活有直接影响,而非仅仅是书本身很酷(当然,确实很酷)。希望诸位带着翻看工具箱的视角看待这份书单,大可不必有“他读过我没读过的东西”这种想法。

Alt text
我的年度书籍

本文推荐的书籍大部分为英文,由于出版较新,可能尚无中文版,可参照《将外文电子书翻译成双语对照版本,并在任何设备上阅读》等方法,自行制作译本。

健康饮食防智商税手册 :Nicola Twilley, Frostbite

“似乎只有一个安慰,”芝加哥国际海洋在其关于膳食的报告中总结道:那些记得冷藏前食物味道的美国人最终会死去,而“成长的一代人不知道其中的区别,可能会因为无知而快乐。”

2024年,由于实在受不了工作地点附近的饮食,我开始自己做菜。问题是,工具太多了,无从下手,尤其是各种家电产品,让人眼花缭乱。在这个时代,理论上只要愿意花钱买设备,几乎可以做出任何食物——包括各种分子料理——但这种消费主义的承诺看上去就是陷阱,于是我决定从冰箱开始,了解现代厨房(主要是保险技术)的历史。

结果,我得到了一本健康饮食防智商税手册

虽有心理准备,结果还是让我感到意外。几乎所有保鲜技术,竟然都出于错误的科研结果或有意为之的误导性宣传:上世纪的美国机械制冷,是为了低温酿造德国啤酒;冷冻鲜肉贸易,得益于人体只需要蛋白质的错误结论;冷藏果汁行业,诞生于对维生素的盲目崇拜……

考察技术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至少让人多一些理智,少被消费主义牵着鼻子走。我真的需要那么多蛋白质吗?我非得喝 NFC 果汁吗?很多消费是技术普及的结果,而不是相反。

当然,这些事实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冰箱(以及其他任何现代技术),重点在于,我得以重新评估许多宣传是否真实2,例如在面对希腊酸奶、椰子油、抱子甘蓝这些新晋网红食物时,首先核实自己是否需要它们,而不是马上开始考虑如何储存和烹饪。

住房购买和租赁指南:Natalie Whittle, Shrink the City

时间并没有耗尽——它一直在继续。但这是我们衡量其他事物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即有限事物的最敏锐的衡量标准。

“15分钟城市”的概念在新冠疫情后广为人知。这一概念已经耕耘了很多年,在巴黎等城市也有实验,只是在普遍封锁的背景下才广为人知,并且被更多国家和地区接受。比起那些一味吹捧十五分钟概念的作品,这本记者写的书更值得普通人阅读,我更是把它作为住房购买和租赁指南

在国内,15分钟城市的概念并不那么热门,但功能类似的回迁城中村、花园小区或养老社区并不少见,这本书值得任何人——钱太多的除外——在租房或者买房前好好读一读,从而揭开开发商的许多虚假宣传。很多所谓的社区规划都失败了,例如阿拉伯的智能城市,这一计划希望凭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无人的荒漠中凭空立起一座新城市,有房子、有投资、有绿化——是不是让你想起了很多楼盘的宣传——唯一的问题是没有人。如果一个新楼盘附近全是待开发的毛地,或者只有晚上空无一人的写字楼,那么再好的宣传也需要警惕。

我不想评价这本书在城市规划方面有什么意义,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相信它是非常有用的房地产投资指南,至少是避坑手册。

魔法究竟是什么:Tabitha Stanmore, Cunning Folk

我们仍然需要魔法,因为我们想相信比自己更伟大的东西——世界上有奇迹,我们可以分享它。

人工智能是不是魔法?

我们相信科学,但我们也对魔法感兴趣,这造成了一种矛盾的心态,对多数人来说,科学也好,魔法也罢,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已。如果带着这种工具主义,我们就会真的像阿瑟·克拉克那样混淆先进技术和魔法。3

唯一的办法是把魔法这回事真正说清楚。其实,托马斯爵士的大部头作品《宗教和魔法的衰落》已经厘清了何为魔法,可惜篇幅太大,且行文左右互搏,并不适合普通读者(估计专业人士看了也要皱眉头)。Stanmore 的书则要轻巧得多,并且换了一个视角,不是从高空往下俯瞰,而是设定了一组虚拟的的中世纪角色,读者可以跟着他们的脚步,窥探中世纪的预言、占卜、物品搜索术或者诅咒。

健康机构扒坟:John Oakes, The Fast

最基本的是,禁食就是拒绝用食物堵住嘴巴。

最近几年,由于体重下降明显,我经常被误当作健身爱好者,事实上我这辈子一次都没有踏进过健身房。为什么一个人只要过得比较健康,就会被贴上各种标签:健身、减脂、增肌、节食、量化自我………为什么我们对于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情那么敏感?

The Fast 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它把节食作为一长串历史的结果,而这串历史是被严重扭曲的宗教追求。以基督教为代表,不少主流宗教都有过节食的主张,问题出在文艺复兴前后,开始有知识分子把节食作为“让身体恢复到伊甸园完美状态”的手段,成功将节食从宗教追求转变为世俗追求。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节食与效率和(进一步的)爱国主义挂钩,最终成为一大产业。我们如今见到的许多节食博主和机构近乎于邪教,它们确实有着清晰可循的宗教背景。

但就像作者所指出的,节食最基础的意义在于拒绝用食物塞住嘴巴,这时候,你方可发声。面对已经彻底沦为消费主义的健康机构,我们也可以保持同样的态度。

算法推荐史前史:Kyle Chayka, Filterworld

Filterworld 和算法建议的另一个自相矛盾的信息:你和其他人一样是独一无二的。

信息茧房已经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基本已经达成共识:算法造成了信息茧房,最后大家看到的都是差不多的垃圾,并且自相矛盾,就像那同样烂的歌所唱的一样:我们不一样。怎么可能每个人都像别人一样的不一样呢?这一切是怎么来的?Filterworld 写了一部算法推荐的史前史。

Filterworld 将算法推荐的历史追溯到电子邮件和音乐共享时代,指出早在移动互联网出现前几十年,就已经有了各种形式的推荐。各大厂商多年来也不断完善发展算法推荐,iPhone 点燃的移动互联网革命只是一个高潮,而非起点。

这本书的结论并无出人意料之处,毕竟我们都已经知道算法推荐的危害。此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提供的宏大历史背景,这给了我们更立体的视角,避免把算法推荐的责任推到少数几个厂商头上,免于简单化的解决方案,免得我们认为只要卸载微博、装上 RSS 阅读器就能解决信息茧房问题。

反“卷”政治科幻:Peter Hessler, Other Rivers

没有小说家预测过竞争在压制状态下会有多大的用处。对于我的大多数学生来说,最大的恐惧……学生们互相害怕——他们担心所有其他有才华的年轻人,他们也在为成绩和工作而奋斗。

这是一本据说永远不会有正式中文翻译版的书,作者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他在中国的多所高校教过书,写过多本观察中国的作品。我不想评价任何众所周知的东西,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把这本书作为一本寓言,一本科幻小说,一本反卷启蒙书

详言之,Other Rivers 填补了《1984》和《美丽新世界》之间的空白。长期以来,似乎(反)乌托邦社会只有两种型态,要么是集权主义,要么是消费主义,这两种政治科幻的共同前提都是政府和人民对立,但有没有第三种可能?有,萨特早已发现了:他人即地狱。放到现在的环境下,就是:卷。

何伟发现了当前中国最近乎于政治科幻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他甚至把竞争实为一种宗教,毕竟,宗教也要在这篇大陆上竞争。一句话,卷。当然,“卷”是人尽皆知的话题,何伟的贡献在于将其提升到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如果我们从这个视角去看待越来越那卷的当下,或许能找到逃脱恶性竞争的方法。

厨房布置指南:Paula J. Johnson, Julia Child's Kitchen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做菜。和任何领域一样,烹饪界也是群星璀璨,可惜很多明星都有点虚伪,他们的厨房比生物学实验室还要干净,如果这些家伙真的在这种地方做饭,那么打扫的时间恐怕比做菜还要长。

我至少看过上百个视频博主的作品,真正会在视频里的厨房中做菜的,大概一只手都数得过来。讽刺的是,这屈指可数、凤毛麟角的几个博主,不是正在当厨师(比如鞑厨高寒)就是曾经开过餐厅(比如老饭骨),他们没必要像那些半路出家的家伙一样造假。但是,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厨房过于专业,一般人很难借鉴。

其实在美国历史上就有一位烹饪明星,她直接开启了现代厨房的潮流4,不过她本人的厨房倒是实用至上:兼顾可靠的法式锅碗瓢盆,磁吸式菜刀支架,铺满整个墙面的洞洞板和挂钩……我很早就听闻过 Julia Child 的大名,但之前只知道她活跃在二战后,我很少想到要参考她的厨房设计,何况前些年网上的资料也千篇一律。

Johnson 新编的书可谓及时雨,书中展示了 Julia 厨房的大量细节,从宏观布局到角落里的一个工具收纳罐,甚至一把小刷子或一只机械式温度计,都拍得清清楚楚,再辅以文字说明,你看就知道物主真的每天都在做饭,而且这些工具通常可以在超市里买到。5对于厨房布置,这本书的意义应该无人能够超越。

外行也能看的法律参考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理解与适用》

法学院学生和职业律师在知识体系上的最大差异,可能是后者吸收了最高人民法院编写的一系列实践参考书。无论如何强调这套书籍都不过分,它们逐条解释了主要的法律和司法解释条文,就主要的争议问题,罗列立场,逐一评价,最后给出最高人民法院自己的倾向性立场。如果不是因为价格有点高,如果这套书免费向公众开放的话,我怀疑所有的百度知道律师都会失业。

2024年的最大惊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参考书终于面世。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公司法》一直没有权威参考书,主要的资料依然是各学者的专著,比较偏理论,即便是实操性的资料,也往往只能集中解决几个问题,这也无可非议,毕竟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不可能一个人就解决整本《公司法》。2024正逢《公司法》大修,不少专家相继出版了种种一家之言,其中不乏精品,但大部分更像是过往资料的汇编,或者说难听一点,只是大杂烩,看完了还是云里雾里。

在这时候,最高人民法院配套的参考书就成了最权威的参考资料。

龚芙蓉《检索力:打破信息差的科学方法》

去年,我为律师事务所内部写了一本法律检索的指南,后来经过改编,对外发表了《直达鹄的:在线搜索指津》。检索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相比于正式作品,我的小册子无非是方便主义的小册子而已。

我在业余时间也阅读了大量检索领域的作品,或许是这个领域受祖师爷杜威影响太深,一直把检索作为辅助工具,出版物往往是烤面包使用手册的冰冷机械风格,你完全感觉不到作者对检索有半点热爱。

但去年出版的《检索力》是一个例外,作者是武汉大学的老师,立足真实案例,分析了学术检索的思路,并且介绍了大量的搜索工具。不同于一般的检索指南,这本书用了大量的篇幅讨论“为什么”:为什么很多学术数据库设计成今天的样子,为什么有了关键词还要用分类号,为什么要查看引用网络……读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是文化人互相为难(或者相互制造论文课题)的复杂的设计,其实确有道理。

检索原理有共通之处,看完这本学院派的作品,你也可以尝试优化日常搜索。

小结

书单是一种工具,书也是一种工具,甚至虚构类作品都可以作为工具,积极应用于现实生活。唯有抱着这样的态度看待书籍、看待书单,才不会产生信息焦虑。

毕竟,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读了更多的书。希望这份书单为你介绍了过去一年中出现的新工具,而没有增加你的信息负担。


  1. 我在小学的前几年就读完了“中学生必读一百本”之类的东西。我在二年级读完了《简·爱》,此事还导致老师认为我过度早熟,但既然一所小学的流动书架上放着一本书,我没有理由认为它会是情色读物。
  2. 很多最初用于炫耀的技术,也确实有实用价值,比如制冷技术就给了肉类足够的熟成时间。如果你尝试过野钓,很可能会发现,现杀的优质野生鱼竟没有超市里的饲料鱼好吃,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冷藏过鱼肉经过了熟成,少了很多不好吃的酸性物质。
  3. 我宁愿相信克拉克本人并没有混淆它们,但他的定律确实表达了不可知论的立场。
  4. 经典的厨房岛和法式双开门冰箱的流行都可以归功于 Julia Child。
  5. 除了手动搅拌机,现在通常已经被食品处理机或电动搅拌器取代了。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