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在评价现代建筑摄影时,不止一位大师对其嗤之以鼻:建筑摄影是“在搬进去前一天拍下的”,抽去时间,未经使用,未经检验。

何止建筑,如今,在几乎每个你能想到的领域,时间都被当作首先需要去除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料理喜用科技狠活,而非文火慢炖;越来越多的食材狂嗑激素,毫无风味;而在人工智能浪潮下,竟有狂人认为可以将100年的生物学历程压缩到5年,此君恐怕忘了临床实验的时间都不止这个数。

但我们是否想过,矛头也可以指向自身?在实践笔记时,我们也往往忽略了时间维度。前述批评并不冤枉,纵然很多人都积攒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笔记,但它们更像是流水帐,或者松鼠症患者的纪念碑。2020年前后卡片笔记和双向链接在中文世界翕然成风,多少是因为触及了信息回溯的痛点。

但,传统的卡片笔记远远不够。毕竟,它们的大背景恰恰是“信息管理”或“知识管理”,这意味着你的记忆可能变好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可能变多了,甚至考试成绩也可能提高了,但是,除此以外,笔记解决了你的哪些问题?断层生焉:多数人记笔记,根本不是从问题出发的,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跨度内,他们也没有长期关注的问题清单——最多可能是一个模糊的话题,比如生活、养猫、育儿——如果连长期问题都没有,那就谈不上解决问题,偶尔解决一些琐事,那也只是像一个购买了几箱五金工具的中年男人,破天荒逮到机会修好了一个灯泡或者补上了一截水管。

Alt text
纸笔笔记可写字、可画图、可贴便签

哪些长期问题值得关注

你能想到的所有笔记软件都不鼓励关注问题,原因很简单,它们都基于“Inbox zero”的设计哲学,而问题是要被消灭的对象。但真实世界偏偏与这种用户体验为王的设计相反,你要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自以为问题已经被清空。

如下几类长期问题,更是为绝大多数笔记软件所不敢想象。

没有预先承诺的问题(主观问题)

首先是无论如何都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的问题,而且没有预先承诺。最讽刺的是在于,这些问题的生命周期往往长于软件的评价寿命。当然,拿到大学文凭之类的事项也需要时间,但本文并不关心,毕竟,文凭(起码是本科文凭)、你应当掌握的词汇量或不得不取得的执业证书都有一个时间阈值,相对的,本文关心哪些连何时会被解决乃至有无可能被解决都尚不明朗的问题,例如:

  • 需要摸索方法和长期练习的问题,比如提升打字速度与正确率。你可能需要研究不同的输入法,最后深入输入方案,可能还要摸索一下不同的码表乃至定制自己专用的键盘,搞不好还会一脚踩进古汉语或印刷电路板的大坑。
  • 需要大量背景知识、尤其是跨领域知识的问题,比如读懂《尤里西斯》。你可能要阅读大量基督教文学作品、学者的诠释以及后世致敬乔伊斯的小说。再如发明一款免费无限使用的对照翻译工具,可能需要具备 HTML、Javascript 和常用脚本语言等硬知识,并且对翻译工作有一定理解,不用说,还得掌握至少一门以上的外语。
  • 掌握某个特定的工具,例如 Vim、Notion 或 Obsidian。这类问题必须变形后才谈得上解决与否,你最后会得到“用 Vim 的快捷键浏览网页”“用 Notion 管理团队资料”和“用 Obsidian 写影评”等更加实际的问题,然后你发现,掌握工具本身是个蠢问题(除非你的志向在于成为某某工具大师,然后开班收钱)。
  • ……

上述种种问题……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