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烹饪,是一种社会无意识地揭示其结构的语言。——Lévi-Strauss

2023到2024年间,我家和单位附近的江浙菜馆接连倒闭,实在没东西可吃的我,在连吃一百多个汉堡后,终于决定重拾烹饪的业余爱好。此番事关生死存亡(笑),鄙人不敢怠慢,最终成功端出几百道菜,小小公寓还成了同事和同学的聚餐据点。2025年年初,我开始发表本系列文章。

Alt text
2024年,我做的一小部分菜

不过,本系列文章无意挤进本就车水马龙的美食圈。此次尝试烹饪,我最大的发现不是各种把菜做好吃的技巧(当然也不少),而是我们最常见到的工具、最司空见惯的方法以及最容易刷到的视频1——大部分只是在误导你,增加思维负担。作为系列文章承上启下的一篇(最初计划作为开篇,但惟恐在缺乏铺垫时被指控无病呻吟),本文将回到现代厨房的发端,尝试去除那些无谓的思维负担。

你为什么可以相信我:我有幸在几种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尝试烹饪。我从大学起对烹饪产生兴趣,彼时条件有限,只能使冒着违规用电(及用火)的风险,在两只野营套锅里炖东西;毕业后我在娱乐公司担任法务,碰巧老板名下有几家餐厅,我就蹲在后厨假公济私,偷着请教老师傅;成为执业律师后,我服务过多家餐饮企业。其间,我在杭州城区、浙西山区、福建沿海、海南沿海和台湾等地都拥有过厨房,我的美国表亲还发来了一手的美式厨房资料,几位职业厨师和美食博主朋友则分享了他们的见闻。比对之间,我能够发现现代家庭厨房的矫揉造作(后文将分析这一点)。

砍断的动线、可移动设施和因地制宜思维

依据设计大师诺曼的说法,降低思维负担最好的方法是优化环境。这把我们带到了厨房。厨房装修从来都是天坑,你会得到一系列建议:

  • 要装照明灯带,因为头顶的灯无法提供足够的光线;
  • 注意吊柜的高度,并且预装插座,以便安装饮水机;
  • 注意橱柜内部的分隔,规划好放锅碗瓢盆、电器和预包装食物的空间;
  • 留出足够的插座面板,以便日后安插更多家电;
  • ……

容我打住,我知道你已经不想做菜了。这些建议的背后,假设存在一条所谓的“动线”,一条从一开始就要设计好并不再变动的动线,串联了洗菜、切菜、炒菜和上菜等多个点。几乎每个(从不下厨的)设计师都会告诉你,他们的设计多么符合动线,效率很高,反之,你就做不好菜。但,动线究竟是什么?

管见以为,以动线为代表的厨房理论,往往被装修公司腐化为束缚使用者的噱头,结果是烹饪成本高抬,难度飙升,连煎鸡蛋都要先花十万块装修好厨房。今天所说的动线,直接来自柯布西耶,他本人就是极端的效率主义者,曾主持过几个废除步行、全靠车辆的城市规划项目(未果)2;动线的直系长辈是 Lillian Gilbreth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 Work Triangle,这次的背景是美国的泰勒主义:提高效率,具体方法是少做功,即,减少无效的动作。

陷阱不在于关于效率的承诺,而是理论所隐含的前提:移动的前提是承认厨房中有一系列固定的点,显然,在当代,实现方式是把一切交给建筑商和装修公司。如果厨房中的点本身是可以随意移动的呢?

来看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水槽。在传统动线理论中,洗菜、切菜和炒菜是一条直线,但炒菜的铲子往往需要反复冲洗,你不得不来回跑动,铲子上的酱汁还可能洒落一地。如果非要坚持动线,唯一的办法是把直线运动变成圆周运动,于是你得到了厨房岛,恭喜您又透支了十万元的信用卡额度。其实,你可以在灶台边上放一个水盆,以便随时涤净铲子,或者其他任何东西。在水盆边上,我还放了垃圾盆、剩料盆,以免反复跑向垃圾桶或冰箱。

Alt text
垃圾盆、剩料盆和水盆

(为了让照片看上去不要那么倒胃口,我摆了三个型号一样的塑料容器,事实上,我经常用买菜时附带的一次性容器,比如小番茄的塑料盒或肉类的托盘。)

确实,几个盆子占据了寸土寸金的空间,但是谁先消耗大量空间的?是开发商和施工方,是定点思维的装修传统,是现代厨房设计理论。

再如所谓的灯带,它默认你一定会打吊柜,进而在黑暗中冒着切断手指的危险做菜。我可不可以不打吊柜呢?吊柜是一个固定的、必须存在的东西吗?

还有关于饮水机的建议,它直接关系到插座面板的位置。如果我不用饮水机,直接立一个不锈钢水桶支架呢?摆脱了电源,我可以把它放在任何地方。顺予指出,你基本只有两种办法避免桶装水中的微生物超标,一种是花几百上千购买净水设备并不断更换配件,另一种是花十几块钱买一个低技术的不锈钢水桶支架(好吧,我忘了只喝瓶装水这一项)。

接着是橱柜。我可不可以不打柜子,直接在台面下塞一排推车或一堆货架,就像餐厅后厨那样?或许除了美学上的抗议,这种激进的做法不会引发其他问题。有一次,开装修公司的同学来我的公寓吃饭,此君很羡慕我的厨房布置(尽管我只是简单改造了租来的房子),两人遂讨论了重构厨房的可能性,但结论是他将无钱可赚,讨论到此结束。我暂时没有拆除已经打好的台下橱柜,但它们已经彻底闲置,如今我的厨房道具都在墙上或者冰箱边上的组装式货架上。

Alt text
我公寓中的厨房

一旦放弃固定设施,就很容易引入各类低技术设备,我上面列出的不过是雕虫小技。硬核美食博主 Ethan Chlebowski 曾打造过一个移动厨房工作台,附带他自己设计的桌沿厨余垃圾桶,打破了现有厨房布局的束缚。在那段时间,他的创作速度与质量也是高峰,而搬到墙上全是嵌入式电器的新家后,其作品质量似乎也有所受损。

一言以蔽之,动线等现代厨房理论,往往源自环境一次成型、不容改动的预设,动线所承诺的效率,也仅仅是你在固定场所中移动的效率,并且所有环节都和相关方的收入休戚相关。但这一切,很可能与你真正想要的烹饪方式大相径庭。任何小技巧都不能从根本上降低思维负担,除非你拆散整个传统理论。

(本文写作初期,我恰好在重读 Craig Robertson 的 The Filing Cabinet: A Vertical History Of Information,他认为自己证明了二十世纪的美式厨房逻辑来自商业环境,可惜他仅仅用了几页纸的篇幅谈厨房,不如专攻厨房历史的 Hiller 等人透彻,我甚至完全没想到要引用 Robertson。这些著作至少可以佐证本文并非无病呻吟。)

得力杯、Ziploc、梅森罐和标准化思维

从一开始,商业厨房和现代厨房(家庭厨房)就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商业厨房追求真正的效率,家庭厨房追求意淫的效率。在这一点上,烹饪和效率软件市场有几分相似,几乎每一个吹毛求疵的需求,都有人开发了对应的软件。类似的,几乎烹饪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有专用的工具。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小玩意儿,其实是在增加思维负担,就像一个人接连安装了任务管理软件、日程管理软件、时间管理软件和项目管理软件一样,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多数人的厨房,大概也是工业垃圾废品博物馆。3

让我们考虑烹饪中最让人头痛的问题之一:食材收纳。商家开发了五花八门的工具,你甚至可以找到黄油收纳盒(为什么不留在锡纸里?!)或香蕉收纳盒(我错过了什么新品种香蕉吗?它们的弧度全部一样吗?)。日益专业化的食材收纳,多多少少可以追溯到法兰克福厨房(Frankfurt Kitchen, 1926),它首先集成了专用的干粮、谷物、面粉或液体等收纳模块。

有趣的是,法兰克福厨房的发明者根本不做饭,而是从火车和轮船上的紧凑厨房里获得了灵感。问题就出在这里:交通工具上的厨房从来都做不出什么好东西,即便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你也不会对火车、轮船或飞机上的盒饭有太大期望。4想想飞机餐,除非你经常买头等舱,不然你的嘴巴基本是被青椒肉丝、肉末茄子或咖喱鸡等重口味预制菜统治的。法兰克福厨房也不考虑通用,其收纳设计自然也只针对几种常见食材。话说回来,在一战战后的萧瑟背景下,不应该批评法兰克福厨房。需要批评的,是这一设计竟然几乎没有改动就沿用至今。

时至今日,家庭厨房中的收纳道具越发专门化,而且往往和友商产品互不兼容,有些厂商甚至连同品牌的产品都六亲不认。

让我们转向商业环境。在餐厅后厨,你很容易看到一排排白色的圆柱形容器,老外称之为得力杯(deli cup),我国餐馆则更常把它们当作外卖密封盒。当越来越多美食博主发现这玩意儿后,一场厨房收纳革命开始了,用过的人都说它是 game changer。

Alt text
标准尺寸的保鲜盒是我的主力收纳工具

这些小塑料盒子有何魅力?标准化。在工业中,标准化是降低思维负荷的利器。当美国人发明了标准尺寸的预切割纸箱后,杂货行业背后的物流被打通了5;当集装箱投入使用后,远洋运输行业天翻地覆。卡片笔记流行的早期,也常常被比作思维的集装箱,把原本可能的各种信息打包成更容易操作的基本单位。微观上看,标准化容器似乎蛮不讲理,毕竟总有尺寸过大的水果或者只有一小口的剩菜;但从宏观上看,标准化容器方便了存储、运输和搬动。对于烹饪而言,重要的是创造人的活动空间,而不是节省盒子内部的存储空间。

(美国人有理由比中国人更喜欢得力杯,因为得力杯对应了美国人常用的液体单位,他们完全可以把得力杯当作量杯用。)

简言之,与每遇到一种奇怪形状的食物,就购买专门的收纳工具,不如先确定一批尺寸中等的标准化收纳盒。收纳工具构成了约束环境,反过来引导购物习惯和烹饪习惯。6这些标准化容器,其实是厨房中的基础设施。

我主要使用240ml和480ml两个容量的得力杯——不同品牌标注的数据有些许差异——这些东西足够便宜,每个才一块钱。碰巧,Ziploc 也有两个型号和得力杯尺寸一致,且采用旋盖而非得力杯的按扣式盖子,开合更方便,我也买了一堆。使用这些标准化容器后,不管今天多出来的是半斤高汤还是半盒没吃完的莎莎酱,我都不需要纠结,直接抽出空盒子,盖子一拧,然后往之前的盒子上一扔,继续往上堆叠就行。

另外,关于容器材质,我个人没有那么战战兢兢,不会刻意追求玻璃或搪瓷而避开塑料。毕竟,如果加工不好,玻璃和搪瓷也有毒(如果你真的很担心,那么恭喜你,日本人已经一比一制作了搪瓷版的得力杯,只不过价格是原版的近千倍)。比起若即若离的安全感,脆弱的材料带来的不便才更加明显。我无法大大方方堆叠、整理玻璃或搪瓷的收纳盒,一不小心,可能就会磕碎几个盒子。这种先人遗骨一样需要谨慎拿起放下的容器,本身就是在增加思维负荷。

话说回来,如果不需要堆叠,我很欢迎玻璃或搪瓷。我有整整一层货架的梅森罐,用来装一些干货和腌渍物,而且梅森罐已经是标准尺寸,不少厂商都有在罐子基础上的魔改产品,例如调酒器咖啡研磨器奶酪刨丝器聪明杯和甚至蔬菜泥研磨机

沥水篮、烧焦的锅子和流程思维

还有一类厨房思维误区和专用小工具相伴相生,典型代表是为每一种会沾到水的道具准备沥水道具,或者为每一种可能的污渍研发一种清洁剂。逛逛日本进口超市(看看淘宝上的代购店即可,不用实地跑过去浪费时间),你就知道这些小东西有多热门。

我不否定这类小东西的效果,但他们往往是视野狭隘的产物。7如果把厨房工作视作一个完整的流程,大量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在稍后环节中会自然消除,也不需要设计那么多小玩意儿。

先来看看沥水道具。我住在沿海地区,厨具沥水问题确实曾令我头疼,因为锅碗瓢盆和刀叉勺筷尺寸各不相同,而常见的沥水道具又过于贴心,要么专门为盘子设计,要么特意为饭碗设计,要么外挂一个放筷子的小篮子。但任何厂商都不能精确 get 你家的碗盘尺寸(更不要说我用的全是手工作家器了),再贴心的筷子篮也放不下我炸肉饼的长筷子。特化设计永远跟不上厨房的变化。对了,高档沥水道具还会配一个特氟龙托盘,用于收集积水,并导入水槽8,然后又有厂商设计了硅胶水槽刮板,可以轻松挂掉这些掉落的水珠。好一个互相捧场。

最经济的答案可能就在你的橱柜深处,或者已经被你丢掉了:水槽的自带沥水篮。这是一个完美契合水槽形状不锈钢篮子,通常是为双槽盆的小盆设计的,你只需把它扣在槽里,正常洗碗,洗一件摆一件并避免重叠(以便通风),然后整体拎出,丢到阳台(它带一个小小的支撑脚),结束。沥水篮底部的不锈钢丝天然形成了放置碗盘的凹槽,圆形餐具和圆角矩形篮子之间的空隙又足够放一把筷子,足以让特殊设计的沥水道具汗颜。最后,这玩意儿不用时只需往槽里一扔,不占用任何空间,不锈钢材质也不会长菌斑(卷帘式硅胶可折叠沥水网是厨房里最恶心的发明之一,可能只适合沙漠)。

如果你不幸丢了自带的沥水篮,或者房东早已下手,也只需要随便找个厂家,拍照确定一下尺寸(基本就是那几个行业主流尺寸),然后花个十几块钱等快递上门。我国的五金工业和日本不是一个概念,他山之石固有特异之处,但也不可忽视就在脚下的芳草。

再看看那口总是烧焦的锅。锅里有貌似焦炭的物资,实际上是最正常的事情,没有才反常(在这个意义上,不粘锅是反常的),西餐的平底锅食谱甚至还常常追求粘锅,以便稍后加入高汤和红酒等原料,收出一锅浓厚的酱汁。粘锅的条件反射应该是继续烹饪,往往一锅收尾的菜就能够干掉大多数污渍,我家的招牌菜番茄鲜鱼更堪称可食用刷锅水——番茄意面、第戎芥末鸡排、红酒猪排等往锅里加酸加水的菜式同理——出锅的同时,锅子也干净了。

小结

种种厨房神话和应运而生的厨房神器,不(只)是个别美食博主的问题,也不(全)是商业环境的锅。问题出在,从一开始,现代烹饪继承了沉重的思维负担,这一切又源自最近一百年的误会。

现代(家庭)烹饪基于泰勒主义效率神话,效率要求可测量,可测量的最好方式是模板化、定死环境,最终所有人都被扭曲到同一个美式框架下,思维负荷由此产生。在人为设计的框架下,自然只能用刻意开发的道具解决人为制造或认为宣称的问题,新奇特小工具层出不穷。

人类已经在厨房里工作了几千上万年,如果你遇到一个问题,首先问问你奶奶或外婆,这是不是一个问题。直面真实世界,而不是在一百年前的美国佬亡魂诅咒下,一边偿还天价房贷,一边忍受劣质生活。


  1. 注意,我没有注册过任何短视频平台的账号,这一批评的对象是同事和朋友转发给我的链接。浏览了抖音排名前几的中文圈美食博主后,我认为暂时没必要修改这一武断的结论。
  2. 我本人非常崇拜柯布西耶,但仅限于建筑和室内设计,不包括城市规划。
  3. 此处假设一般人装修厨房的效果不超过宜家样板房。
  4. 日本和台湾地区的铁路便当享有盛名,但它们通常不是在火车上制作的。
  5. Benjamin Lorr, The Secret Life of Groceries: The Dark Miracle of the American Supermarket (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2020).
  6. 我不得不回应一下经典的现代主义收纳方式:真空包装。或许在处理糊状食物时,这些东西表现不错,但是对于形状不规则的食材,真空包装的收纳——这里仅仅说收纳——就是一场噩梦,回忆一下超市卤味区的真空包装鸡腿,你就知道有多难收纳这些玩意儿。我家里有一台比跑步机还大的真空包装机,我在前东家那里玩过一台比普通电动汽车还贵的型号,我想我是极少数有资格褒贬真空包装机的人。
  7. 我们不能怪日本人。他们甚至很可能没有明火,只能做极其有限的几种菜式,我也经常刷到饮食比仓鼠还单调的博主,少数人要洗的东西可能真的只有三件,为此买三瓶专用洗涤剂也无可非议。但是,读这篇文章的你,大概率有幸身处烹饪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我们将面对一千种不同的挑战。
  8. 德国人看了想打死这个设计师,因为他们的水很硬(矿物质含量高),几滴水就足以在水槽里留下难以铲除的印记。显然,你可以从商品中倒推得知,日本普遍是软水。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