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现在看一部电影不贵,如果以数量计,多数人都不输职业影评人;然而,如今我们看到的电影评价,更多是社交网络上的碎片评语,并且在“顶流”之后只能生造出“天花板”的形容来,接下去举步维艰,恐怕马上要朝“阳台”“天台”发展。

我几乎不看影评,既不是担心具透,也不是怕事后毁了孤芳自赏的氛围,只因绝大多数影评不是充满着溢美之词,就是通篇的抱怨,好像作者这辈子只看过这一部电影似的。近年 Bloomberg 上的评分就呈现 两极化,让人头晕。现在看来,影评的整体环境只比以前更糟,连骂人或夸人的词儿都千篇一律——苟带上影评网站的打分,已属难得。

但影评终究不是贴一堆标签或者打一个分数。如果只能用“神作”来形容电影,就好比只会用“好吃”来形容食物,足见一个人精神贫瘠——无奈此人无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只剩 Soylent 可吃的生活固然可怜^1,而吃过大江南北,看过山河大海,肚子里的存货却不必只吃营养块的人多,岂不是白走一遭,空长肥肉。

从“影脉”说起

究竟何苦写影评呢?尤其是藏之深山——还不是名山——不发布于社交网络,既没有人点赞,也不会上热搜,似乎完全是一种苦修。实则不然。

读书时经常被教训,有两门工具学科务必要学好,一门是外语,一门是计算机。实际上,还有一门连教训我的人估计都没有想到的:历史。不知道历史的人,会把全部现在当成历史;而尝试把握历史脉络之人,则能够把全部历史当作现在。放在影评这件小事上,就是要把握影脉——电影的历史脉络,我生造的词——说得出作品的因缘,看得出它和其他作品的联系。

只要付得起钱,或者掌握特殊途径,任何人都可以观赏《失控玩家》(2021);然而,如果没有看过《异次元骇客》(1999),则只能说看了一场爱情故事,错失了关于存在的讨论。当然,看完曼妙的虚拟现实场景然后哭得稀里哗啦也没什么不好,这只是个人追求问题。但如果看一部电影能够举一反三,知道它致敬了哪部前作,继承了哪些手法,则乐趣横生。诚如达尔文所言,自然风光固然旖旎,但细细揣摩其中的每个物种更让人愉快。

被一部新作感动没什么不好的,知道自己被一个翻拍过好几次的老梗感动同样没什么大不了,我们只是发现了更多值得观看的作品。回看历史的人,既没有朝鄙视链上攀登几环,也没有往下掉落,因为将视线投向远处、写一份独立思考的影评,意味着寒冬夜行,独享影脉的探索之旅。

影评的媒介:卡片笔记

影评的贫乏,不能全怪观众。试想一个人在微博上发表看法,或者在买票软件下面留言,他除了像刚刚饱食一顿的人那样大呼痛快,或者像个被外卖员鸽了的食客那样大发雷霆,还有什么选择呢?如果你在美团外卖的篇评价里翻到一条《舌尖上的中国》风格的点评,一般你只会有两个反映:这不是软文,就是闲得蛋疼。

社交网络和点评软件本身就不鼓励深度思考,遑论在你发表高见之前,别人的谩骂或者盛赞已经排山倒海般涌来。如果还打算写点什么,最理智的去处只能是本地。不过,单纯关上门,同样不解决问题。即便没有外人打搅,如果看一部电影写上几句,也容易变成小学生野外观察日记,最后还是一个单机版的微博。

管见以为,卡片笔记同样可以用于写影评,广积经验,修订标签,收集影单,摸清影脉,最终对平生看过的作品信手拈来,而不是嚼口香糖一样随口吐掉,毫无营养。

影评与词条笔记

《卡片笔记中的三种笔记类型》中,我将卡片笔记粗略分为三种,通常情况下,最重要的应当是观点卡片;但看电影毕竟不是写论文,其最主要的单位应当围绕单部电影,而不是抽象的理论、观点或命题。不难理解——除非是职业影评人或文学系的学生——一般来说,我们写影评还是就电影说电影,而不是围着法文或拉丁文术语遣词造句(像罗兰·巴特在《明室》里的带的坏头一样)。

乍看之下,日积月累的影评卡片,似乎只是豆瓣影评详情的仿制品——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一旦给松散的卡片绑上双向链接,就能组织出一张电影网络,以摸清电影之间的关联。即便只是填上前作、续作和主要参考的经典作品,也能得到一个道路交错的电影 Wiki 百科。《私人定制》的叙事确实很有趣,但如果看看同一个主演的《大腕》,或许对黑色幽默会有更多感受;给《枪火》贴上暴力美学的标签,这事儿谁都会,惟有看过《七武士》,才能从站位、布景和调色上进一步了解何为暴力美学……笔记之间的连接,而且是自己发现的联系,才是影评笔记的重点。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