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问个问题,你家里有多少闲置半年以上的物品,或数码产品包装盒?

尽管我喜欢极简主义,但房间里仍有不少无用之物,它们自由生长、积累、抱团,逐渐攻城略地,占据各个角落。

对于这类物品我向来很纠结。首先使用率极低,但搬家时能够提供运输保护;其次还有情绪价值,有的包装盒设计得很精良,让人不舍得扔;再者总感觉有一天会用得上,那就更不敢贸然断舍离;最后担心二手出掉后,因没有包装盒而亏掉几十块。

但我今天上午没忍住,一口气扔个干净,并且毫无负罪感,接下来可以分享下我是如何做到的。

他山之玉

在过去,我判断一个物品要不要留下来,主要看使用率和重要程度。

高使用率的物品自不必提,没有谁会断舍离到把吃饭家伙都扔了;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难判断、最犹豫的往往是使用率低、并自以为重要的物品。

这种「自以为」很可怕,理性完全不沾边。比如我曾把两个大纸箱堆在客厅(所幸客厅大、杂物多,我放在角落对室友的影响不大),只因觉得搬家用得上,里面还放些杂物,几月未穿的衣服,电脑纸箱,或许还能用上的购物袋。

因此,从这个维度来判断物品,多少会占有情感因素,毕竟潜意识觉得还有用,那就会保留到海枯石烂,哪怕你根本用不上几次。

最近,我看到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解法,来自于微博@tombkeeper。有一位博主说收拾书房后,并没有想象中的畅快,反而感觉更烦躁,tombkeeper 转发说:

难以做选择的时候,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清晰的标准。比如:1、(所占空间/价值)是否大于手机充电器的这个值?2、如果将来需要,是否很容易买到?如果这两点都符合,那就扔。

这个方法之妙,在于把充满情感因素的「扔还是不仍」,简化为两个清晰明了的问题,答案为否,则直接扔掉。

TK 教主把手机充电器作为参照物,核心在于快速筛选出价值低、占用空间大的物品,但为了怕人后悔,增加可替代性选项,以便有一天真要用,也能轻松下单——更何况现在的制造业成熟,快递运输便捷,几乎不存在无可替代的物品。

换言之,占用空间和可替代性,成了考察物品是否保留的重要因素。

于是,我用这一标准,逐个敲打房间里的无用之物。

何物当扔?

这些物件,有的被我用俄罗斯套娃的方式,塞在大纸箱中,有的搁置角落两个月,还有的藏在衣柜里。我把它们挨个请出来,陈列如下:

散落一地的物件.jpg

如果按照属性来给它们分类,粗略可得出下面三类。

1、快递纸箱和数码产品包装盒。

有的产品,包装盒就是快递纸箱,如图里右中的抽纸快递箱,它们通常饱经风霜,所以扔掉很轻松,真正犯难的是纸箱里面的产品包装盒;后者往往会被设计得精致,如锦上添花,会模糊我们的价值判断,乃至于想扔不敢扔。

而包装盒的设计初衷,是方便打包和运输,而设计、宣传、品牌价值则是价值观上的附加物,我们犯不着买椟还珠,把它视为和产品一样珍贵。尽管如此,我还保留有 MacBook Air 的白色包装盒,它外面那一层运输盒我则没有留念(图中左下角)。

上图里的包装盒有电脑主板、机械键盘、桌面音箱、电脑机箱、路由器。过去最让我纠结的是机箱包装盒,因为想着搬家方便,避免把主机震碎,所以保留至今,但它很占地方;后来上网一搜,其实有专门的机箱打包盒,附有气泡膜和护角,价格三十元左右,那就没有丝毫保留必要。

至于键盘、音箱、路由器等盒子,原产品价格不到千元,即便出二手也只是轻微回血,也不像显示器那样易碎(显示器盒子因其扁长,不像其它那样方正占空间,得以保留),就能毫无负担扔掉。

2、被替换后的物品。

搬家之后,我重新买了 20 个衣架,原有衣架就被我靠墙放在纸袋里,想着有一天或许能用上。时隔两月,我新买的衣架轻便好用,刚好能放下所有衣物;旧衣架大小错落,经常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胜其扰。

右下角的鼠标桌垫我也不再使用。因为现在的桌面较小,堪堪能放下鼠标垫和显示器,问题是如果在上面喝茶,就会有茶渍从杯壁流向鼠标垫,留下不少痕迹。我干脆买个小号新鼠标垫,这样桌上再留水渍,用纸就能擦净。

不过有些物品被我保留下来,比如双击故障的罗技无线鼠标,因它占地空间小,有时间买个微动换上也能继续用,就没一刀切地扔掉。

3、不再穿的衣服。

我也不知什么时候染上保留旧衣服的习惯。我那两件优衣库短袖穿了两年,早就被洗褪色,而且偏厚实,在广东的夏天穿着很遭罪。

再者当时喜欢偏紧实的穿法,现在觉得宽松舒适最重要,所以有件五年前买手机送的短袖服役至今,但它设计太过暧昧,我只有周末才会穿——只此刻我正穿着它打字。

如果说买衣服有什么建议,我只能说避免买优衣库的促销爆款,不然会有撞衫的尴尬,尤其是跟品味相近的同性朋友出门,在大街上会有情侣装之嫌,惹得旁人纷纷侧目。

清点完后,我继续用俄罗斯套娃方式,把他们堆成两个纸箱,一口气搬到楼下垃圾桶附近。等我下午去吃饭时,就已经荡然无存,估计是被收纸盒的大爷大妈搜刮而去。

物品哲学

倘若从「扔扔扔」,反推为什么要持有、并保留物品,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持有、整理物品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保护最宝贵的资源——注意力和时间。

衣柜里减去两件不再穿的衣服,就能在你挑选时候减少两个选项,缓解决策瘫痪(当然没这么严重);房间纸箱少,就不会经常往那里盯,既想要不要抽空扔掉,也想里面会不会有小强(我今年搬家时,就有两支硕大无朋的小强从机箱包装盒中窜出)。

更何况深圳房价和租金寸土寸金,单论纸箱价格也没十分之一的房租贵,那就没必要让它们占据如此大的空间,哪怕将来需要买气泡膜和打包盒。

进一步来说,当你的收入可以不计较几十块钱的损失时,自然会试着让钱来为注意力和时间让路。李笑来愿意花钱请人去星巴克排队买咖啡,这是花钱节省自己的时间;我非著书等身,收入没高到十分钟就能产出近百上千元的价值,但维护自己的空间,避免物品过多过杂造成干扰,仍值得我们专门抽出时间来做。

说到这,你估计就想立刻扔扔扔。

不过,我并不鼓励你一口气扔完,你需要设计一个缓冲带。借用 Minja 的思路,我们大可在房间劈出一面空间,或者准备一个纸箱,放置让你犹豫不决的物品,时隔一月、三月、半年后再重新审视,看看是否还用得上,万一某天急需某物,还能从里面捞出来用。

如此就能平衡扔掉和保留的念头。时间线一长,你再看到它们时,估计就没有保留的欲望,处理就是水到渠成。

整理物品仍是筚路蓝缕,并非一蹴而就。我的储物柜里依旧七零八碎,两年未用的笔记本电脑,手机包装盒,只喝过四五次的茶包,数据线,充电宝,它们就比纸箱难处理得多。

好在我余额有限,买的东西也有限,无法从极简主义走向极繁主义。只有不定期检视持有物品,才能让物质层面腾出空间,进而让精神世界犹有盈余。


author_avatar

我见诸君皆天才,料诸君见我应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