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曾借剧中人言:会的,去做;不会的,去教。《黑天鹅》作者 Taleb 对此有最精到的见解:教,只需符合智力一致性检验,但做,要接受实际有效性测试。教的人或作壁上观,做的人必以身犯险。*
*Taleb 知行合一。发现经济学的漏洞后,他没有据此申请教席,而是著书警告世界,同时做空市场。仅仅一年后,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无数不听劝告的家伙一夜破产,而 Taleb 则赚得盆满钵满。
“教程”因而尴尬。多数教程,或是一家之言,从特殊中草草推出普遍;或是自传故事,读者还不如囫囵吞下硅谷高管们的鸡血汤;又或者干脆向壁虚构。据我所知,国内某热门卡片笔记教程作者,其本人只写过几十篇卡片笔记——注意是短至几十字的卡片笔记而不是传统笔记——大概相当于普通大学生一两节课的工作量。
确实,自己的电脑尚且一团乱麻、整理全靠“其他”文件夹之辈,有什么资格谈论信息管理和文件管理?
没有做过几打自动化动作,没有几万乃至几十万的下载量,有什么资格教别人玩 Shortcuts 或 Keyboard Maestro 等自动化工具?
没有取得高难度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怎么敢写 Anki 教程教人自主学习?
只读几个热门消费数码资讯网站的家伙,何德何能教他人驾驭在线阅读?
好内容,其作者必须经受过实际工作考验。创立 UNTAG 之前,Hum 就分别邀请沨沄极客和我写教程。Hum 邀请沨沄写文件管理教程(Windows),并非后者有任何网红大师身份,只因当初在一众投稿作者中,沨沄的文件拾掇得最整洁,让时任主编的 Hum 眼前一亮。而我有幸被请来写任务管理教程,大概是我的工作效率引人注意——在当时我经常发稿的某平台上,其 App Store 截图中曾几乎全是我的文章。
UNTAG 成立后,陆续发布了十几个付费栏目,鉴于风格已大异于早期的软件细节偏向,我更乐于采“付费栏目”之称,而非教程。无论名字如何,作品仍需出自真实工作,同时,我个人还随生活变迁,不定时修订旧作。
不言教,仍不乏可操作效仿之空间。继之程,既容一条作者的切身旅途,也开一段读者的可行坦途。
信息管理,文件为本位的方案(第三次增订版)

文件为本位的信息管理,实则以人为本,夺回信息载体的所有权,避免软件和订阅的裹挟。
绝大多数挂名“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或“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作品,实际上只是某某笔记软件的教程;而连“什么是信息”“信息管理的对象是什么”等根本性问题,它们恐怕都不敢回答或无力回答。类似的原则或规则性问题,常常被“请购买某某软件”——哦,现在是“订阅”而不是“购买”了——所掩盖,而这些问题一直如同喉中之鲠、背上芒刺:
- 信息管理的对象究竟是什么?
- 信息如何分类?
- PARA、CODE、GTD、Zettelkasten、J.D.……这些方法论让我很焦虑,要不要都学一遍?
- 如何用好 RSS 和社交网络收集信息,又不迷失其中?
- 标签是不是可以彻底代替文件夹?古老的文件夹还有存在意义吗?有没有完美的标签体系?
- 笔记软件和信息管理工具是什么关系?Evernote 和 DEVONthink 选哪个?
- 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传统的手工信息组织吗?
- ……
那些寄人篱下的作品,一方面非常片面,陷入了特定软件的细枝末节;另一方面也很短命,一旦所寄生的软件衰落下去,这些作品也就成了废纸。毕竟,如果一台旧家电已经被送进废品回收站,又有谁会去看它的使用手册呢?
软件本位,其实源自纸笔时代的遗传病:从 Letts 1812 日记本、美式任务管理索引卡、moleskine 笔记本到子弹笔记(纸质),最热门的信息管理方法论往往基于现成商业产品。一旦产品停产——Moleskine 在重启 moleskine 笔记本时还将停产作为噱头——方法论也成了屠龙之技,无处施展。这种方法与商品的绑定,暗示了更大的问题:你并不真正拥有信息的载体。如果 moleskine 停产真的会(像广告说的那样)导致海明威无法写作,那么这本身就很讽刺,简直预言了某些一旦 Notion 断供就无法正常工作的现代人。
重新思考信息管理,必须重新思考所有权。在物理世界中,专利早已过期(或本就没有)的标准纸张更适合作为长期媒介,而在数字世界中,最有可能赋予使用者所有权的,只能是最通用的载体——文件,看得见、摸得着、操作得了的文件,它们需本地优先,以完整形态存于本地(在此前提下,不必拒斥同步),并且长寿可靠,不被限定在特定软件或服务中才能打开。
诸如文件夹、标签、双向链接、智能过滤、高级搜索以及信息收集等技术,同样不能无视所有权而泛泛空谈。例如,文件夹和标签有没有可能是一种首先旨在加速文件周转的技术,而不是面向最终深度使用文件的人?在此基础上搭建错综复杂的标签体系,有没有可能是一场投资巨大而收益平平的亏本买卖?再如,本作初版和前两次增订版都迟迟犹豫不决未能展开的笔记技术,有没有可能首先要废除知识共享的历史负担(共享是文艺复兴笔记革命的重点),才有可能令其为个人所用?种种技术,也需在文件的坚实地基上重新诠释,否则又有落入所有权阙如的窠臼,被人卖了还拼命给人数钱。
文件为本位,将信息所有权交还给真正投身、真正负责、真正热爱工作和生活的人。
任务管理新论:破解游戏化悖论

科技圈有个年度笑话:老维蒂奇(MacStories 主编)又换任务管理软件了,并且一如既往给予了高度评价。似乎就没有哪个任务管理软件在他那里是糟糕的。
原因很简单,他的任务几乎就是测评任务管理软件(以及其他软件),写写测评文章。在现实世界中,他恐怕没有其他任务。
老维蒂奇的怪圈,代表了任务管理最大的顽疾:任务管理走向游戏化,用玩转任务管理工具取代了完成真实任务。游戏化已成为主流任务管理工具的基本范式。试想一个外星人,它观察一个典型的任务管理狂热分子后,将得出结论:这是社群中最不务正业的家伙,争分夺秒在手机屏幕或电脑角落里玩消除类游戏。
其实,游戏化和逃避真实世界是一体两面。从收件箱、大一统、云同步到时间线等貌似中立的技术,都暗含了游戏和逃避和意识。方法论之经院哲学化,工具之叠床架屋,开发商之此起彼伏,皆缘于误把游戏当作现实。开发商在假定乃至暗示你应该做什么。
我足够幸运,在十几年前,我下载的第一款任务管理软件碰巧没有引入任何游戏奖励机制。TaskPaper,一款几乎只是纯文本列表的任务管理软件,没有提醒(除非你写了复杂的自动化脚本),没有协作(你会被 iCloud 的编辑冲突机制气死),没有年度总结邮件(开发者忙着工作,才懒得偷窥你),没有积分,没有排行榜,也没有订阅。从在法学院读书、去政府部门实习、参加阿里巴巴的内部班到成为独立律师,从日常买菜、组织团建、策划旅行、撰写文书到模拟庭审,我一直在纯文本中组织任务,这些简单的编辑器,大概最接近唐纳德·诺曼所梦想的隐形交互界面:你想着你的任务,而不是关注任务管理软件。
(现在,TaskPaper 成了一种事实上的标准语法,被 Drafts 在内的一些第三方编辑器接纳,你甚至连官方软件都不用下载,这也意味着节省了一笔钱。)
本作拒绝视现有任务管理工具和方法为逻辑必然,转而回归真实环境,重新思考任务管理。当然,本作的绝大部分内容,也与主流任务管理软件兼容,只是我觉得,它们的问题不在于功能不够,而是游戏化的预设过多。
Anki 进阶手册(增订版)

2024年年末,出现了一个反常现象:一款售价高达一百多元的小众学习辅助软件,忽然同时登上了全球多个国家或地区的 App Store 付费软件排行榜。
这款软件不是多邻国,不是 Quiz,也不是某些昙花一现的网页套壳视频教程客户端。
它是 Anki。
作为一款复习工具,Anki 显然已经得到了应有的认可。关于 Anki 的讨论往往非常功利,参与者多为正在准备考试的学生,他们最关心的就是 Anki 能不能转换为分数;其中尽管有才华横溢之士,但应付考试的人一旦“上岸”,恐怕这辈子都不希望看到 Anki(购买过 Anki 的临时 Apple 账户可能和 iPad 一起出现在二手平台上)。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谈到 Anki,几乎张口就是托福、雅思、考研,闭口就是分数和正确率。Anki 用户常常抱怨,只要有一天忘记复习,习题便堆积如山,无法收拾——这就是应试思维在作怪,把 Anki 当成了题库,把学习等同于做作业。
管见以为,Anki 远不是简单的应试工具。作为一款记忆工具,Anki 的潜力有被“应试工具”标签埋没之虞。事实上,抛开考试不说,Anki 在自学、写作、练曲、练字、画画乃至烹饪方面,都有广泛应用。这是一款通用、长期的记忆工具。
于是,我想写一本小册子,分享自己如何用 Anki 学外语(和考试完全无关)、做摘抄、安排阅读进度、探索创作素材,甚至用 Anki 来练乐器。当然,这些技巧拿去应试,也是绰绰有余,我本人就靠 Anki 通过了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只是和上岸后再也不回头的人不同,我迄今仍然会用 Anki 温习法律条文,完全当作消遣。希望这本小册子能吸引更多人来尝试 Anki,不要被刷题的传统用途吓退;而本来就在使用 Anki 之人,也能够发现一些新用途。
用 DEVONthink 驾驭 RSS 在线阅读

当今信息之庞杂、语种之多元、工作流之纷繁,令在线阅读工具遍地开花,惜乎成瘾的数值系统、变现的虚假承诺加之数据自主权的丧失,架起了游戏化的在线阅读,耗尽读者本就不多的时间、精力与金钱。
RSS 常被视为信息摄入问题的银弹。除了几次 RSS 复兴的浪潮,近年来,几乎每次有知名人士初尝 RSS,他们的蜜月宣言都能登上 Hacker News 榜首,尽管他们只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罢了——这个比喻几位精确,因为他们在其他领域真的是老前辈。但很可惜,RSS 固然好,但落地后的 RSS 工具却往往捡起了在线阅读的全部残渣余孽,如果不是更多的话。你甚至可以在 RSS 阅读器里面看到阅读器开发商的广告。我买你不就是为了少看点广告吗?
关于 RSS 阅读器的讨论也常常陷入排版等细枝末节,而不敢谈及最根本也最重要的信息处理。如果一个米其林美食星探不问食材,不管手法,只盯着食物摆放的角度是三十度还是四十五度,那么他就该死。很可惜,当多数人谈论 RSS 阅读器时,几乎都与我假想的失职星探类似。
若非另起炉灶,RSS 恐亦无助。万幸,最好的 RSS 阅读范式其实也是最理想的信息管理范式:以文件为本位,于是垃圾过滤、重点高亮、自动标签、文章翻译、AI 总结、深度搜索、完整备份乃至任何你能想到的用户自动化,也就势如破竹。我们只需在一个成熟的文件管理系统上加上 RSS,而不必从零开始构建一切,后者只会给开发商更多的作恶空间。
本作无意流连游戏化阅读,拒绝拘泥“用户友好”,转向以文件为中心的新古典阅读范式,围绕文件管理工具 DEVONthink,驭一良驹,骋于网络的江河湖海。惟需注意,DEVONthink 4 已转向订阅,我暂时无意升级,本作仅对 DEVONthink 3 负责。
直达鹄的:在线搜索指津

搜索是现代人的基本功,但这一能力,或被归功于软件和技术,或被归结于玄学。大语言模型(LLM)驱动的搜索,进一步加剧了两极分化。
其实,在线搜索,首先应该被理解为查找信息源,而不是追求单纯的事实或信息,因为在虚拟世界中,你无法核实一切,此时就需要可靠的信息源作为背书。如果你写杂文或论文,引用恰当的信息源可令你免于苛责;如果你打算用冰箱里的剩余食材对付一顿晚饭,或者半夜忽然发烧,靠谱的信息源能够让你少遭点罪。同时,好的信息源在未来也更有可能发布更多优质信息,一旦发现一处,常常能够挖掘更多。
一旦明确搜索的首要目标是优质信息源,那么,相应的技术、工具和方法也顺理成章,诸如关键词、搜索语法、URL Scheme、人工智能提示词、站内搜索乃至以图搜图等零碎内容,也有了主线。
本作试图打破或机械或玄秘的传统认知,以追本溯源为第一原则,演绎出一套真正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的搜索方法论。
Keyboard Maestro 进阶指引(增订版)

一本有风格的 Keyboard Maestro 设计指引,以几十个真实案例和上百个开箱即用的 Macro,深入浅出 Macro 设计思路。
如何写一本关于 Keyboard Maestro 的册子?官方手册 Wiki 及配套手册 面面俱到且常年更新,论坛中的贴文也是汗牛充栋,似乎只要有能力阅读英文资料,就不需要再出一本第三方的指引。诚然,在翻译工具尚不成熟的时候,种种中文版的“教程”倒是有开路之功;可事到如今,当我看到有人宣称要写“Keyboard Maestro 教程”时,第一反应也只能是:又一个生产力骗子。
其实,足够复杂的工具,例如钢琴,不能只有一本使用说明手册。我们还需要一本(乃至多本)关于弹奏乐曲的指引。再如建筑,固然基于土木泥瓦,但绝不等于夯土抹灰,在此之上,还有风格和模式问题。现代建筑先驱文丘里和艺术大师丰子恺都有点瞧不起只会折腾砖石沙土的家伙:建筑师当然要掌握基础技术,但不能忘了,建筑最终要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从灾民收容到权力夸耀。
Keyboard Maestro 亦然。既然目的是服务真实工作与生活,而不是摸透工具本身,也就不能求全,也无力求全(作者倒是不怕被指责不懂 XML 也敢谈 Keyboard Maestro 了),在一众高手面前,鄙人固然毫不起眼,惟在搞科研和先后从事法务、律师、央企顾问、政府顾问等工作期间,基于真实工作需要,陆陆续续写了五六百个 Keyboard Maestro Macro 并发布百篇相关文章,倒也足够形成某种称得上曲风的东西,勉强够格讲讲怎么用 Keyboard Maestro 做出好用又好维护的自动化动作。
易言之,本作以大量用X做Y式的真实例子,尝试总结一些有个人风格的自动化设计模式,在自动化象牙塔和真实工作之间建立一条纽带。
独辟蹊径:Shortcuts 设计之道

Shortcuts 既可以是用户自动化的始发站,也可以是通往严肃编程之路的十里长亭。
但很可惜,多数关于 Shortcuts 的介绍,或是太粗浅,仅仅是基础模块的线性拼合,例如定时打卡或准点领券;或是过于复杂,例如多达几百个步骤的截图美化动作;或者干脆只是套壳,所有重活都交由 Javascript 或 Shell Script,Shortcuts 本身反倒成了拖累,毕竟还有一大票更优秀的第三方自动化工具。*
*在 iOS 中,Shortcuts 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在 macOS 下,我更倾向于使用第三方自动化工具,但对于新手来说,Shortcuts 依然是类似乐高积木的合适起点:高度模块化,半图形化、可视化交互,如果搞砸了,一般破坏也不大。另外,比起真正的乐高积木,Shortcuts 还不用掏钱。
我曾经设计过多个有上万下载量的 Shortcuts 动作(早期数据,转至 GitHub 开源后,下载量无法统计),也维护过一系列长寿动作,前后跨度将近十年。在协作探讨和独自揣摩之中,我逐渐意识到,Shortcuts 动作设计更接近于建筑工程,虽规模精巧,但五脏俱全:Shortcuts 中的模块只是最基础的材料,偶尔出现的热门动作就像是著名建筑,但对于有志之士而言,更重要的东西介乎两者之间——模式(pattern)。
模式超越了模块,一加一大于二,实现单个模块及其线性组合无法想象的效果。你可以只用十几个步骤,就做出一个兼容过去几十年所有 Apple 设备的带壳截图动作(尽管没有必要),也可以只用短短几步,做出一个连续使用的税费或律师费计算器(直到你主动要求停下)。
模式也超越了动作,可推此及彼,举一反三,就像建筑中反复出现的拱结构或梁构造。从简单的人工智能问答助手到高度自定义的个性化截图标注工具,你都可以引入迭代模式以简化步骤。
本作系 Shortcuts 进阶指南,主要包括复杂条件、递归、跳出、兜底等高级模式以及子菜单交互、半自动化、动作管理等内容,适合有一定 Shortcuts 基础的读者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