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在实践卡片笔记的途中,如果遵循“10 Principle”之类的教条,难免频频进退维谷:学到一个晦涩的心理学概念,确实需要摘录其完整定义,怎样才能不违背“不要照抄”这一原则?整理好 Dieter Rams 的十大设计原则1,如何存进卡片盒才能不背离“原子笔记”对篇幅短小的要求?……很快我们会发现,那些刻在石柱上的原则,其内部存在着不完备性,一张卡片难以同时满足所有要求。

种种疑惑的根源是分类标准之阙如,如果能够事先澄清各个原则或规则所适用的卡片类型,则前述矛盾多能迎刃而解。

可惜,讨论分类的文章凤毛麟角。Sönke Ahrens 在《How To Take Smart Notes》2中有所提及,只是其卡片分类也不详尽,并且所谓的“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还游离在卡片盒外,这样看来,真正在卡片盒内的只有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和大纲笔记。如此分类当然过于粗糙而难以实践,容易让卡片盒沦为一个框,啥都往里装。

其实,严肃的笔记,比如卡片笔记,往往以输出博文、论文甚至书籍为目标,这些工程如同搭建建筑一样旷日持久;若想完成这些大工程,就要有分工合作,就要有更加细致的分类。围绕“建筑”这个隐喻,本文划分出以下几种笔记:

  1. 永久笔记,卡片笔记中的中流砥柱,相当于基础建材;
    1. 观点笔记,自己或他人的观点,并不避讳一家之言;
    2. 词条笔记,公认的定理、原理、原则或现象、效应;
  2. 大纲笔记,用于梳理其他笔记的清单、如同建筑的辅助框架,最典型的是写作大纲,日记、会议记录、头脑风暴也可以作为大纲。
  3. 临时笔记,并不储存在卡片笔记软件或纸质卡片盒中,但也常常产出永久笔记,为卡片笔记提供更多素材。
Alt text
笔记分类

正如 Brooks 在《人月神话》中所言,“标准化会增强而非限制创造力”,一旦采取了统一的卡片分类,每逢文思泉涌之际就知道如何下笔,而不用将时间耗散到诸如写在哪里、如何起标题和怎样整理文件等琐事上。

永久笔记

当我们开始使用卡片笔记时,应该就这一点达成共识:每一则笔记都是一个思考的节点,这些笔记随时可能被后来者引用,进而构建出完整的思维脉络。易言之,笔记,至少卡片笔记,应当是永久的,否则就是从思考大厦中抽走奠基石。永久笔记是与卡片盒外之吉光片羽对立的概念,其下有可根据可靠程度划分为观点笔记和词条笔记。

独立研究员 Andy Matuschak 将永久笔记称作 “常青笔记”(Evergreen notes),这种隐喻进一步强调了卡片笔记需要保持更新,不仅长生,还要常青。

观点笔记

本文所列举的笔记名称前都有前缀,如果你对卡片笔记并不熟悉,可以姑且把它们当作区分卡片类型的辅助记号;当然,这些前缀远非锦上添花,具体设计思路日后会专门撰文。

就观点笔记而言,根据观点的可信程度可以分为 日期时间戳 陈述句(例如 202108092057 观点笔记的前缀是时间戳)格式的笔记,以及 ?? 疑问句 样式的笔记。

Alt text
一篇典型的观点笔记

编写卡片笔记如同搭建一栋建筑物,而观点笔记是最常见的建材。观点笔记用于记录自己或别人的观点3,需要补充资料、收集数据或加以阐释,从而达到令人信服、能够理解、敢于引用的程度,即 Sönke Ahrens 所讲的“a permanently understandable way”。如果不像考验一个建筑师那样要求自己,还不如一开始就写心情日记,这样倒来得轻松。

观点笔记相较于词条笔记可信度低一些,但也最能体现作者自己的思考。观点笔记尚未成长为“某某定律”“某某定理”或“某某效应”,不过我们可以做一些补充工作以使其相对可信。例如在写 Anki 教程时,我发现了一个现象:202108061241 太长的答案让误读持续更久。详言之,一旦答案太长,使用者就容易草草翻过,进而忽视潜在错误、以为自己掌握;发现这个现象很久之后,我才在和 Hum 的讨论中意识到这是一种 §洞穴假象(简言之,受困于过往的个人经历),补充了这条基础理论之后,最初发现的现象就相对可信了,后续再写 Anki 相关文章时也敢于引用。

面对任何灵感的火花,观点笔记都来者不拒。即便是一句充满文学性的格言,甚至写作者自己的感慨,也可以归纳为一个观点。让人喜忧参半的是,任何创意都总能找到出处,感慨格言也不例外,一方面我们往往可以找到古人的“盗作”,另一方面,如果找不到,那么这个凭空出现的孤儿格言就值得当心,尤其不能在以后的笔记中肆意引用。

这种区分可信度的做法已有先例。Andy Matuschak 也 区分了不同发展阶段的想法 ,将成熟的观点视作一个可以调用的 API4,同时将一个尚不成熟的想法写成疑问句,对于后者,我使用 ?? 疑问句 以示区分。当然,就像 Andy 自己所说的那样,不要过度痴迷于标题格式等形式化的东西——“over-obsess or over-formalize this stuff”——真正重要的是思考过程。

词条笔记

另一类永久笔记是词条笔记,记录诸如定理、定律以及众所周知的效应等信息,当然,也不是照抄原文,词条笔记一般由词条的规范定义和写作者的注释组成。词条笔记形如 §词条名,比如 §存储优势§提取优势;偶尔也有一些自创词条,格式为 §§自创词条名,像是 §§词条笔记。再次强调,前缀只是个人习惯,我在部分数据库(比如下图)中也不使用前缀了。

Alt text
一则典型的词条笔记

词条笔记比观点笔记更可靠,为了保证其权威性,还可以(也应该)突破那些“不能照抄”的教条,大可记下公认定义,同时写一点脚注。例如,创建 §存储优势§提取优势 和两张词条笔记后,就可以解释一下这两种效应的联系5

Andy Matuschak 的分类体系 就提及了前述两类词条笔记,一种是公认的词条,另一种则是他自己发明的术语“personal terms of art”。我认可主动发明术语的做法,就像现在,除了自己发明一个术语,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表达 §词条笔记 这个概念(Sönke Ahrens 和 Andy 都没有明确提出);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命名一个问题等于拥有了一个问题”,一个自创术语在面对新问题时充当了良好的路标(如果日后发现古人抄袭了自己的想法,那么把删掉一个 § 符号,把该笔记改成普通词条笔记就行了)。

在思想领域,为某个点子命名就相当于拥有了它。同样,如果你能够命名一个问题,你就可以拥有这一问题。——托马斯·L.弗里德曼

最后,卡片笔记毕竟不是个人 Wiki,词条笔记也是思考大厦的建材,而非烂在藏书馆中的旧书,因而也贵在引用,和观点笔记并无二致。

大纲笔记

永久笔记是卡片笔记中的建筑材料,或如大理石般可靠,或如泥沙浆般灵活;而一栋建筑仅仅依靠材料难以耸立,还需要一类充当脚手架的笔记:大纲笔记。我习惯用 分类编码 笔记名 的形式命名大纲笔记,还是那句话,你没必要萧规曹随。

仅凭永久笔记无法梳理思路。立足于一张永久笔记,如同管中窥豹,难见全貌;而编写大纲笔记,就有利于梳理思考脉络。例如本文写作,固然利用了大大小小几十张卡片,但并非所有“有联系”的卡片都能够塞进本文,仍然需要 1. 筛选,找出和卡片笔记分类关系最紧密的卡片素材;2. 排序,把网状的素材捋成线性文章,向读者娓娓道来。由此可见,大纲笔记的一个首要用途就是梳理思路,可以容纳文章大纲、阅读清单和文献列表等内容。

Alt text
文章大纲和阅读清单都可以写成大纲笔记

接着,大纲笔记还能解决了最让人牵肠挂肚的一类内容:日记。在最原教旨的卡片笔记中6难觅日记的踪影,这无疑给新手当头一棒,让人把积蓄了一天的话语活活憋回去。实际上,日记者,流水帐耳,大可写成大纲样式:

1. 今天起床又迟了半个小时,昨晚明明不用加班但也硬熬到凌晨才有睡意,难道 [[?? 生物钟其实比 24 小时稍长一些]]?
2. 工作完成得很快,早上十一点就把任务分配给了同事,仔细一想,如果人人都像我这样,岂不是 [[?? 团队任务管理成了一场公地悲剧]]?
3. 今晚读了《管理的实践》,作者认为 [[202108092242 自动化是观念而非技术]],这让以折腾工具为乐的我很有启发。
4. ……

这样记日记,其实已经不再是做流水帐,而是留下了一连串思考的基点,翻松培育卡片的土壤。关键在于,卡片笔记中日记给观点笔记留下了空位,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或者叫灵感——可以直接用 [[]] 包起来,做成一张观点笔记;日后既能直接引用独立观点,也能一路回溯,通过双向链接找到日记、还原当初酝酿这些想法的环境。

除了日记,读书笔记、演讲心得、会议记录乃至头脑风暴都可以采用大纲形式,只是须知这些记录相当于原始存档,留着当然有备无患,但如果不加提炼、不产生永久卡片,简直就像每次煮饭都从种稻开始一样荒谬。Sönke Ahrens 干脆认为,这些大纲丢了也无妨;管见以为,在电子时代倒也不必靠丢弃文件来减轻负担,但这种取舍的原因能够理解:永久笔记才是卡片笔记中主角,大纲只是可以“卸磨杀驴”的配角。

概言之,可以写成列表形式的内容,几乎都能够写进大纲笔记。这样看来,大纲笔记几乎成了卡片笔记中的交通枢纽,担心过多链接“污染”网络视图也是情有可原——事实上,这种担心已经被主流工具打消了,例如 Obsidian 就可以容纳多个文件夹,只需将大纲笔记单独存储,就不会出现的网络视图中。

临时笔记

整个卡片笔记分类体系,都建立在“搭建建筑”的隐喻之上。现在,是时候抬起头来,重新审视那些游离在卡片盒外的建材原料:临时笔记。

不同人眼中临时笔记的形态各异,Sönke Ahrens 给出的例子是便条纸,我则使用 macOS 原生的便签应用。面对这些大相径庭的形态,通过属性来定义着实力有未逮,不如试试用操作来描述临时笔记:

  1. 不放进卡片笔记工具,无论纸质卡片盒还是软件,以免被误当成可用的建材;
  2. 能总结为陈述句的,就尽可能展开论述或添加证据,将其加工成观点笔记;
  3. 如果不行,退而求其次、写成疑问句,日后再补充论据;
  4. 前两步都做不到,搁置许久又担心临时笔记风化腐朽,则不妨设法定期回顾它们,例如放进 Anki 做成记忆卡,定期重复——这部分内容,我会在 Anki 教程 中详述。

如果把临时笔记也包括进去,卡片笔记工程之建材的坚固程度应当这样从弱到强排序:临时笔记,疑问句式的观点笔记,陈述句式的观点笔记,自创词条笔记,公认词条笔记。

小结

建筑师增田骤在《住宅设计解剖书》中提出,“大部分被称作‘多功能’的空间,都作为仓库使用”,类似的,如果把所有内容都不加分拣地塞进笔记软件,最后的结果就是鱼龙混杂,日记、会议记录、读书笔记甚至剪报、网页剪藏都挤在一起,像极了没能熬过这个夏天的旧唱片店。而一旦有所分类,就可以让各式内容居有所安、各条规则有的放矢,以免使用者自己认知失调、精神分裂。

做卡片笔记,是一项长期工程,甚至可能是一场媲美圣家族大教堂的工程。永久笔记如同石材与砂浆,大纲笔记如同脚手架,临时笔记实为建材工地,将源源不断地为笔记工程输送原料。不同类型的笔记各司其职,为思想的大厦添砖加瓦。

Banner Credit: Bob Rose & Studio Ghibli

🛍 我撰写的付费栏目《信息管理,文件为本位的方案》正在 UNTAG 售卖,对本文话题有进一步讨论,欢迎选购。

🔗 付费栏目链接


  1. 博朗公司首席设计师,其作品被苹果公司多次致敬,从 iPod、iMac 到 Mac Pro 都能够看到其作品的影子。
  2. 此书问题不在于有太多的教条,而是没有足够的指导,尤其是关于卡片笔记软件的建议寥寥无几。
  3. 考虑到相关工作难解难分——我在为巩固他人观点做出贡献,同时我的观点也离不开前人植树——就不必在标题上区分自己的观点或别人的观点。
  4. Andy 将部分自创概念也当作 API 使用并在形式上不作区分,例如“Enacted experience”,我也有一些自创术语,但还是加上前缀以示区分。
  5. 简言之,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举个例子,背书时越细,以后回忆起来越轻松;越是一目十行,日后就越吃力。
  6. 即卢曼为代表的学院派方法。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