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a
登录
/
注册
首页
教程
会员
方法
观点
专题
Essentials
投稿
社区
Beta
首页
/
商店
/
/
人文主义笔记法:猜想和实践的媒介 目录
/
人文主义笔记法:猜想和实践的媒介
Minja
笔记有沦为思想雕塑之危:为了记而记。记完忘,用不上。 卡片笔记、双向链接以及方兴未艾的大语言模型,更像细碎的技术变革,而我们依然需要一场方法论的文艺复兴:令笔记与真实世界挂钩。 本作取提问之道,视笔记为猜想与实践的媒介,在现实背景下,重组卡片、双链、图谱、画布、纸笔和便笺等技术,让笔记真正为你所用。
序:笔记亟需一场文艺复兴
不要被标题吓到,当你质疑什么是人文主义之时,你就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一个会思考问题的人。
1-1 笔记的基本单位:一个能够被驳斥的猜想
任务流转,猜想丛生,互搏激烈,唯一的轴线,就是猜想链。
1-2 雅努斯的左面:笔记作为程序接口
做笔记,如同写代码时调用 API,大胆猜想,精心检验。
1-3 雅努斯的右面:笔记作为私人花园
笔记源自个体经验,打理得当的数字花园,其实扎根于经营到位的真实生活。
2-1 词条笔记:直觉神秘主义的失败
孤零零的词条或术语只会被随意扭曲,唯言之有物的猜想可指导实践。
2-2 孤儿笔记:双向链接炼金术的失败
向壁虚构的素材和逃离现实的树洞,不会在双向链接的催化下产出有用之物。
2-3 问题、命题再到问题:人文主义的回归
笔记即提问、猜想、验证、再提问、再猜想、再验证。
3-1 罗盘:探索和提问的技艺
欲求先验结构,实则囫囵牙慧。唯以好奇为罗盘,方能行至更远。
3-2 扦插:培育和分化的技艺
提问始于现有资料和真实生活,何必被生产力导师们牵着鼻子走。
3-3 标签:摸象和速记的技艺
标签是笔记的手段而非目的,与其追求成熟体系,不如接受轻松临时的速记。
3-4 双链:摸瓜和留痕的技艺
链接是思考轨迹之痕,不必为炫学卖弄而过多,但也不宜限于笔记软件而过少。
3-5 图谱:缩放和观察的技艺
多用图谱发现问题,但不要试图伪造图谱截图发社交网络。
4-1 纸笔笔记作为普遍思考的媒介
不提出问题的摄入几于白功,不抓住问题的笔记近乎空付。
4-2 纸笔笔记作为长期思考的媒介
工具偶然,问题必然,偶然的工具应为必然的问题而待命。
4-3 画布作为思路梳理的媒介
猜想接连涌现,线性笔记编辑软件力有未逮,画布方能承载多维思考过程。
4-4 便笺作为空间组织的媒介
线性笔记软件失去不仅是空间感,更是对现实问题的多维把控。
5-1 人文笔记实践篇:会议笔记
貌似无聊的会议记录,实为检验旧观点、催生新观点的绝佳机会。
5-2 人文笔记实践篇:阅读笔记(非虚构类)
阅读是动态交互,而非被动灌输。诚实记录阅读前后的认知变化,方知收获如何。
5-3 人文笔记实践篇:阅读笔记(虚构作品)
作品是现实的回声,虚构作品赏析,其实是在捕捉作品与作品之间以及作品与现实之间的回响。
5-4 人文笔记实践篇:食谱笔记
做食谱笔记,其实是在创建待实践的猜想。不猜想,则拾人牙慧;不实践,终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