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摆弄阅读软件的人,容易被扣上“差生文具多”的帽子,或者干脆被认为不务正业,真正的收入来自在网上教别人怎么提高效率。很不幸,多数关于阅读方法的文章,确实属于前面吐槽的生产力传销。
我自诩以读书为乐,一方面提防着不要被人忽悠,另一方面也小心谨慎,别误成传销组织的一环。管见以为。区分一个作者是不是骗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会不会鼓吹阅读的绝对数量。盖大部分阅读工具都旨在提高阅读效率,而在帕金森琐碎定律的作祟下,高效率带来的喘息之机将被更大的信息洪流所淹没。荐器于人,却不告诉对方如何分辨哪些信息值得一读,就好像把整盒火柴交给恰处青春期的蓬头少年,却不告诉他如何灭火一样。
本文的目的就是敢为人先,泼下“如何少读”这盆冷水。不过,前提是我们先打磨好工具,让自己有“这个不读”“那个不看”的资格。
聚合阅读阶段:过滤
近几年,随着各大内容平台都拥抱了算法推荐,感到受了冒犯的读者纷纷用脚投票,捡起了原本只剩半口气的 RSS 阅读器。但这种近乎于“逃难”的动机并不影响 RSS 的核心特点:将信息汇集一处,从在各个网站或内容平台上乱窜,迈入坐收天下讯息的境界。古时候帝王批阅奏折的乐趣,大概不过如此。
多数刚开始使用 RSS 阅读器的人都好像第一次拿到一把锤子,看到什么东西都想敲一下:一边把能想到的信息都转化成 RSS 订阅源,另一方面还到处搜索或者询问有什么源值得推荐。充实自家仓库是人之常情,但紧随其后,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爆炸接踵而至:过去在各个网站上手动查看内容,不过是操作比较繁琐;而转换到 RSS 阅读器之后,信息才是真正没到了脖子,只要有一天忘了 Keep Inbox Zero,等待你的就是三位数甚至四位数的未读角标,血淋淋、红彤彤。
多数 RSS 阅读器都发现了信息过载问题,然而它们的态度几乎是一边倒的转移注意力。一部分 RSS 阅读器选择把阅读过程变成一种游戏,比如你在滚过屏幕时,所有被滑过去的文章都会自动标记为已读,就好像在玩消除游戏一样;还有一些厂商看到了商机,推出稍后读软件,帮你把负担转移到别处——这块肥肉,自然是 RSS 阅读器不会放弃的,如我们所见,Reeder 等软件已经追加了稍后读功能。这些解决方案就像吃香蕉或者酸奶解决积食问题、或者推荐餐前餐后各吃一顿减肥餐一样,属于自欺欺人,完全是把头埋进砂子里,当作没有看见信息泛滥的洪流。
有些阅读器甚至连骗骗顾客都不愿意试一下,提供——且仅仅提供——华丽的视图,比如我从测试版本就开始尝试的 Readwise Reader,它把每一篇文章都显示成时髦卡片,带着抓眼球的配图。根据手机屏幕尺寸的不同,在一页上只能显示三到五篇文章,如果是看杂志的话,我觉得这很舒服,但对于阅读文章而言则过于花枝招展。把页面做得如此花哨的当然远不止它,大部分阅读器都不介意把阅读变成一种娱乐,以至于我在用上 NetNewsWire 这类复古工具以前,竟然不知道我有权利不在文章列表里看到配图。
不读的艺术,在这时候第一次登场了。部分意识到苹果阅读器已超负荷的读者,开始考虑过滤问题,而一些聪明人还把过滤做成了一门生意。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提出了过滤的两阶段,第一个是战术意义上的,即把那些不感兴趣的关键词屏蔽掉(我近期最不想看到的就是伊隆·马斯克),相关文章也就不会不请自来。
第二层过滤则是战略意义上的,如果某个订阅源总是给你推送垃圾,并且变着法儿地使用暧昧标题(比如:你需要知道的xx个xx),无数次攻破防线把垃圾道尽你嘴里,这种订阅源就应该整个退掉,甚至把该订阅源的名字作为负面关键词,在别的源中也删掉该渠道的信息。关于过滤的技术细节,我写过两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泛泛之交与忘年挚友:谈 DEVONthink 与 RSS 过滤》《一次本地免费过滤 RSS 的尝试:NetNewsWire》。
深度阅读阶段:娱乐、理解两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文章的性质也是两极分化:一种是当时看得开心,看完没有任何后续行动;另一类则要写写画画做点笔记,而涉及到实践的文章,还需要打开代码编辑器或者摆出锅碗瓢盆自己尝试一下。
于是一个两难情形摆在面前:那些需要严肃阅读的内容,显然无法仅靠手机划两下就处理掉;同时,那些只是看个开心的文章,总和长篇的大文章混杂在一块似乎也不利于放松享受。文章性质的分化暗示着阅读工具也应当因地制宜。很多阅读器都发现了两个倾向,于是一方面把界面做得像时尚杂志一样好看,另一方面又添加了大量标注、笔记甚至复习等进阶功能,这种进化方向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那就是一个人用且仅用一款阅读器,这还不包括希望这个人一辈子被一个阅读器绑死这种恶意。
根本没有必要 All in one。我最初的尝试非常简单,那就是同时安装两款阅读器,娱乐性质的内容与需要深入研读的文章,存在两个篮子里面互不打扰。这种划分最初的好处在于,你很容易发现需要严肃阅读的内容并不多,他们更新得也不勤快,毕竟一个有正经工作的作者不太有时间像公众号那样疯狂更新。而让人开心的饭后点心也犯不着吃干抹净,排队等车无聊时随手看两篇就行了——反正娱乐的那一半内容,不读也没啥损失。我在《为什么要使用两个 RSS 阅读器:一种信息过载的特效药》一文中有进一步的介绍。
另外,在不断尝试切分的阶段,那些大杂烩性质的网站,比如 TechCrunch、连线杂志或 Wirecutter 等时髦网站,以及纽约时报、BBC、经济学人等貌似有点品位的站点,均会第一时间被划到娱乐范畴,最后还可能从订阅列表中销声匿迹。这并非一棍子打死,只是说,它们和自己的真实生活渐行渐远——我相信本来就很远,只是把有了娱乐这台显微镜之后,更容易看清这个事实。
主题阅读阶段:从负面清单到正面清单
能够经历前两个阶段的读者,估计已经是凤毛麟角,但假如您真的坚持过来、并且坚持做上一段时间,恐怕会和我一样发现幽默的结果:现在收到的信息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与切分初期完全相反)。
个中原因,可能从事学术研究的读者更容易理解。盖好文章往往会引用,会尊重别人的知识成果,于是你在读一篇文章的同时,顺藤摸瓜,又会发现更多好博客和好作者。如果你订阅过任何一位 O'Reilly 的作者,那恭喜掉进兔子洞,他们文章中直接引用的作品以及博客侧边栏上的友情链接都不是挂着玩的,随便点进去,背后都可能是一个持续更新十几二十年的博客,并且至今还在不断输出。
遂着信息进一步爆炸,而且是高度专业、优质并且得到业内人士赞赏的信息大爆炸,我想任何一个理智的人都只能望洋兴叹,接受这个事实:就算我们感兴趣,即便我们有能力,我们也没有时间阅读所有内容。到最后,大部分文章都是不读的,或者起码暂时不读。
虽然有点迟到,但这时候不得不进入主题阅读阶段了。主题阅读出自《如何阅读一本书》,指一种以主题为导向、跨书籍的阅读方式,往往是广搜集、狠筛选、埋头读。我比较幸运,因为专业原因,很早就在 RSS 中尝试了主题阅读;我们专业该领域最富盛名的几个科研机构都提供了 RSS 输出,起码在国内,很容易把握这个领域的人当前关注什么。正是因为尝试(踩坑)得早,我也较早知道文章是读不完的。RSS 毕竟不是大众玩意儿,当时的同学甚至导师看了我的订阅列表都感到新奇,还揶揄道,在里面随便挑个话题发挥一下大概就能当毕业论文选题了。说者无意,听者却有点心酸,恰恰因为我订阅了这些文章,我才知道自己的经历何其有限,能通读其中十之一二的文章已经不错。如果信息也占据物理空间的话,仅仅一两成的文章就已足够噎到我喉咙口。
在发现自身何其渺小之后,曾经的过滤手段就要调转方向,从负面清单转向正面清单:过去,是挑肥拣瘦,把那些不想看的撇出去;现在,则是明确一个研究或者折腾的方向,着重读相关文章——有时候,只是文章的一章乃至一段。
从“挑走不读”到“挑出来读”,本身没有技术难度,只不过是需要转换心态,不要抱着吃自助餐的心情去读文章,好像不全读一遍就赔了本儿似的。但有一个次生的技术问题却不得不解决1,那就是暂时被跳过不读到文章中仍有大量优秀作品(到了第三阶段,订阅源本身就是品质的保证),完全可能在日后派上用场,这时候就需要做到两件事,第一件是保存所有的订阅历史记录,第二是可以全文检索它们,如此一来,匆匆扫过而未深入研读的文章依旧可以找回。要保存无限期的文章,而且还是全文,并非易事,但是 DEVONthink 和 Calibre 这两个最不像 RSS 阅读器的家伙给出了答案:保存 HTML 文件,然后任何你喜欢的工具阅读管理和检索它们——包括这两个工具本身。举凡有了原始文件,几乎任何有关阅读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只不过这是后话,我也不是第一步就走对了方向。关于终极 RSS 阅读器的思考,可见拙作《为什么,以及如何把 DEVONthink 打造成终极 RSS 阅读器》。
小结
对比更换阅读工具前后,就好像小孩换了一口新牙,从此能够咀嚼更加坚硬或有韧性的食物。当然,过去吃的牛奶喝的稀饭,也不必否认其营养价值,并且可以继续吃;但将来能够入口的带刺鱼肉,带骨牛排以及带壳坚果,才能够带来的丰富的营养。
如同人类学家杰克·古迪所说的,禁绝的前提是更大范围的放纵,如果你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好吃,那你就谈不上什么节食乃至断食;类似的,要是某君每天就看那么几个网红订阅源——恕我直言——此人恐怕也没有资格指摘信息爆炸。
不读的前提是拥有更多、更好的阅读资源,而合理的阅读工具能够带你一程。
🛍 我撰写的付费栏目《信息管理,文件为本位的方案》正在 UNTAG 售卖,对本文话题有进一步讨论,欢迎选购。
- 其实在任何阅读阶段,搜索的需求都存在,只是放着大量文章不读,容易让人心有不安,随之放大问题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