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本文系《直达鹄的:在线搜索指津》栏目的限时试读文章,欢迎购买完整栏目。
直达鹄的:在线搜索指津
直达鹄的:在线搜索指津

🛍付费内容链接

秘密不在于无序搜索,而在于预先塑造搜索空间,以减少无用尝试的数量。——Marvin L. Minsky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将信息源粗略分成三类,这种划分主要是针对平台,至于平台内部发布信息的个人或机构,仍然需要继续讨论。

常言道,问对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的问题,但所谓的问对,除了如何遣词造句、琢磨搜索关键词,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步:先确定要问谁。问谁,就是找到可靠的信息源。可靠的信息源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在检索前,不妨刻意设置相关关键词,专门检索这类信息;另一方面,当你撒大网搜索时,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信息源的可靠程度,初步筛选、过滤,尽快挑出值得进一步检阅的内容。

如果将各种类型的平台作为横轴,那么不同的信息发布实体就是纵轴,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如今被称作黑暗森林的复杂互联网网络。当然,有时候个人也可能开设一个网站,甚至专门做一个小程序或者软件客户端,不过这些情况毕竟只是少数,互联网的总体结构仍大致呈现前述样貌:几个大地形上的一系列小区域,或者说几个大气候带中的无数小气候。无论如何修辞,重点是一样的——不同的信息源各有气质,而我们在搜索时,需要从中找到可靠的信息源

相对于抽象的平台,个人或机构往往和现实世界连接更紧密,他们更有可能提供两类最有价值的信息,一类是直接从现实世界中攫取到的,也就是第一手信息;第二类则是经过个人或者机构检验的信息。换句话说,在这两种情况下,个人和机构都投入了踏踏实实的劳动,而不是一个无聊的信息搬运工,而这种劳动以及个人和机构作为一种实体的存在,为在线搜索提供了一定的背书。

打一个很简单的比方,平台就像是购物中心或者超级市场(前文也有类似的比喻),如果你在里面买到一件假货,大不了申请退款就是,你很少会把整家超市拉黑;但在购买某品牌或某个体户制作的小吃时,只要出过一次食品安全问题,或者你在某个小摊小贩那边吃坏过一次肚子,你很可能永远都不会再给它们第二次机会。在线搜索也遵循类似的海军原则——一票否决制——个人和机构往往经受更严格的考验,是好是坏,或者说是否适合你,更容易判断。1

传统意义上的可靠信息源

描述问题是一种艺术,尝试想象自己在询问不同的对象,并设计适合回答者身份的问题,或至少关注一下信息源背后的个人和机构是谁,将更有可能获得理想答案。而传统意义上的可靠信息源,不仅更容易得到认可,相应的搜索方式也比较固定,例如专利检索,你甚至可以买到几大本的检索指南,简直就像在玩一场有攻略的游戏,不至于毫无头绪。

有章可循,便是传统可靠信息源的最大优势。从权威期刊、专业数据库到官方机构的网站,你常常可以找到官方使用指南和民间的实用教程,有些教程甚至成了一门颇有油水的生意(比如教学术检索)。

反过来,你也可以利用周边信息推测哪些信息源更可靠。总体上,周边信息——有其是民间自主编写的——和一个信息源的可靠程度成正比,例如在法律领域,时不时会出现一些做数据库的创业公司,广告打得震天响,然而压根没人多少用,连知乎上的回答者都基本是公司员工。

但凡有可能,都应该注意收集一个领域的可靠信息源,若涉及多个领域或不同话题,就制作多份网站目录,我日常用的就有法律检索信息源清单、专利检索信息源清单、图片资源信息源清单和公版书检索信息源清单,等等。这就像在猎场中做好标记,日后不必从零开始。最简单的做法无非是创建收藏夹,而本作更推荐自制自动化工具,一次性搜索多个网站,这部分内容将在后续章节阐明。

特殊但意外管用的信息源

信息就是意外,就是告诉你你之前不知道的东西。或许比起传统的可靠信息源,本节所列的特殊信息源更有价值。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一些偶尔提出惊人之语的信息源,总是更容易取信于人——而稍显不公的,是专家一旦错一次,你就可能长期鄙视他。但这种感觉只是基于对比以及某种报复的快感,并不明智,因此我将非传统的有用信息源排在第二位,并且在介绍以下各信息源时,我会简单说明他们为何管用、何时管用以及何时也不靠谱。

小语种人士

当你在网上找东西时,英语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语言,甚至有人说它即将成为最广泛的编程语言,但是本作暂时还没有走得那么远。可以确定的是,大多数有价值的信息确实都是用英文表达的,就算你不擅长英文,最好也多尝试几次英文关键词,大不了最后开着翻译慢慢摸索。

——不过,英文信息并不总是最可靠的来源,尤其是人工智能搜索工具日益流行后,不同意识形态的声音就被平均了,你要是有条件,估计也已经发现,国外那些搜索引擎的质量也不见得就比百度好!不相信的话,你可以现在就打开必应(Bing),随便搜几个问题,看看它所谓的人工智能总结是什么鬼东西。2

img

如果你想搞明白一个问题,只看英语往往不够(更不要说只看中文),在相当多的领域,小语种即便不是主流意见的载体,起码也提出了重要的独立立场。例如在讨论环保问题时,如果你只懂英语,那么你的所有努力即便不是和初衷南辕北辙,大概率也是相去甚远,因为在英语领域——尤其是北美——所谓的环保只不过是让你去消费更贵的替代品!如果你真的重视环保,那么应该看看法国人的讨论,看看这帮人怎么敢在酷热的地中海气候中试验不插电的冰箱。至少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这帮法国人发明的东西只要几欧元,无论如何都比美国人那些贴着可疑认证标签、刷成绿色的环保电器来得可信——就算双方都只是一帮工业设计学生,为了谋取学位或者奖杯而编造了美丽童话,那么比起让美国人骗走几千块钱,我宁愿让法国人拿走10块钱——何况,其实法国人拿不走我的钱,他们开源了设计图,钱留在我的同胞手里。

类似的,德国人在现代派的工业设计领域、北欧人在音乐方面、日本人在美学上、中国人在厨艺上,都有独到优势。这些固然是经验之谈,而我们在搜索一个新话题时,很可能无法马上确定值得考虑哪些语种,不过你可以看看社区中那些重要人物的背景,例如讨论卡片笔记时,不难发现相当一批有识之士来自德国,那你至少应该看看那些 .de 结尾的网站——就此例而言,几百年的学术实践可以作为担保,德国人比美国人更适合讨论笔记。3

港台人士

大体上,港台地区人士发布的信息和外语信息有类似之处,他们同样可以享受大陆地区之外的服务,同时,港台地区的信息往往又是繁体中文的,你就算从来没有学过,大概也能读懂。换言之,港台地区信息源是一个处于中外交流中的甜蜜点。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不方便在这边谈论网络和软件方面的问题,不过在日常购物方面倒是有很多话可说。香港和欧美地区之间、台湾和日韩地区之间的贸易网络相对畅通,很多欧美或者日韩的产品,可能在大陆要过很久才会上市(或者连代购都没有),但是在港台地区不难买到。例言之,早在户外精致露营在国内异军突起之前,我就通过台湾和香港的转运渠道买了不少舶来品,并且价格也很公道,往往只是在原价和路费之上多收一点人力成本。在封锁的那几年里,我惊喜地发现,此前花几百块甚至几十块钱买来的商品,竟然随随便便就能卖出数倍乃至十几倍的天价,可当时港台地区的物流网络分明没有关闭。

不过,港台地区的信息源也存在浮夸的缺陷,我感觉它们大致符合电视剧里的港台八卦媒体风格,倾向于夸夸其谈甚至有些擦边。4你最好和其他语言的信息来源相互比对,而不要太相信单一来源——当然,这一建议对任何信息源都适用。

灰色产业

在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时,我特别关注那些属于边缘地带或者灰色地带的人,看看他们的意见,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会以身试法,比起他们最后采取的手段——基本上并不值得提倡——我更关注他们的分析方式,即相比一个理想上的守法公民,这些家伙究竟少了哪些限制?而在不违背法律或道德的前提下,一般人是不是也没有必要给自己套上这些枷锁?

我必须很小心地给出例子。下面是一个完全合法但仍然具有启发性的例子。假设你想套出一个交易方的真名实姓,或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种事情犯法吧?要看方式。你不一定真的要付钱找灰产,事实上,在电子商务如此发达的今天,获得交易方真实姓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和他产生真实交易,你只需要往对方账户里转一块钱,然后向平台申请电子回单,一般就能看到对方的名字(虽然是完全合法,但恕我不介绍具体的操作步骤)。

灰色产业和“老百姓”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敢去接触目标——当然,很多手段是不合法的,本作也既不提倡也不提及——而绝大多数人甚至连合法的接触都不敢尝试,甚至想都没有想过,久而久之也就以为所有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手段都违法。

长辈

信息源如果来自长辈——不一定要和你有血缘关系,只要是比你大一两代的人都行——他们的答案也值得特别注意。长辈很可能已经经历过你正在遭受的问题,而他们的建议无论来自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是宝贵的一手资料。

尤其需要注意,在面对同一类问题时,他们很可能会给出几十年前的流行方法,而这些信息更有可能是低技术方案,在如今消费主义至上的社会中因为厂商赚不到钱而被遗忘了。我的舅舅是一名药学教授,拥有不少健康方面的专利,然而他所使用的人体工程学家具却是几只鞋盒和月饼盒,这几只高高低低的盒子可以随意组合,把电脑和讲义升降到任何让他觉得舒服的位置。这个例子中最重要的正是信息提供者身份,如果是和我差不多岁数的年轻人想到这么一套鬼点子,我大概会认为他只是哗众取宠,但一位临近退休年龄的长辈也常年坚持,相关的信息就值得严肃对待。

再举一个同样日常的例子。我曾迷上过中式爆炒烹饪技术,想找一款炒锅,简单搜索后就能看出主流意见分为两派,一派推崇带高科技涂层的产品,又便宜又轻便,而另一半则拥护没有涂层的传统铁锅。抛开一些玄学因素不谈,如果你点开这两派回答者的个人信息主页,基本能发现一个规律:支持高科技的人往往刚出校园或尚未结婚,而且那些推荐传统铁锅的人很可能已经为人父母,把食品安全看得比什么都重。两派的意见当然都有一些偏向,尤其是长辈的建议,有些时候可能太古板了一些,但他们的判断标准确实能帮助你筛选搜索结果。5

长辈所掌握的知识及其价值倾向和我们大相径庭,这本身就是重要的搜索约束条件。

不仅是在线搜索,关于长辈,还有一条放诸四海皆准的准则:当你年轻的时候,长辈是最主要的权威信息来源;当你翅膀稍微硬些的时候,他们成了首当其冲的迂腐信息源;而当你自己有些年纪后,你很可能会庆幸长辈仍然健在,或者相反,你永远也失去了向他们求教的机会。

有利可图的人

我的政治向来学得很烂,但有一句话,我记得很牢6,那就是: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我们当然不需要太关心践踏法律者提供的信息,但有利可图者总体上还是重要的信息源,他们提供的信息可能直接和收入挂钩,这意味着相关信息或许经受住了市场的残酷考验。如同训练人工智能或达尔文式进化一样,随时存在的负面反馈(惩罚)是强大的检验机制。

实在想不出办法式,我会看看那些有利可图之人如何回答问题。在处理某企业破产案时,我的委托人处于代位申报地位,这种情况较为特殊,甚至当时的国家标准申报系统都不提供相应选项,而相关规定、法院案例或者学者论文也立场模糊。后来同事建议,既然很多金融机构会为相关程序提供担保服务,不如看看他们官方网站或问问客服,如果他们很乐意为本案提供担保,那就说明我们的立场较有胜算,否则担保机构不敢冒此风险。后续的工作非常复杂,但这一搜索方向确实走对了。

但也要注意,很多人也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并不乐意分享重要信息,他们所交出来的东西或有隐瞒或有夸大,尤其是知乎上的家伙,还常有炫耀之意,最好多看几个相关领域人士的回答,并谨慎尝试。

那些你看不上的低俗信息源

在线搜索不可怕俗。作家古龙是个俗人,写的书却是雅俗共赏,先生也有良言:谁想自杀,就送他去菜市场看看。

俗地亦有重要信息,因为俗人可能只是比你少了一些架子,而一旦放低标准,不少貌似粗俗的方案或许也会奏效。例言之,某次我想买个煎锅,YouTube 硬是推荐我看一个短视频,无奈一看,结果还不错:这个视频在推荐几十块钱的涂层锅,视频作者本人也知道这种锅不耐用,但他特别实在,大大方方指出多数年轻人——再一次,请注意信息源的身份——很少做菜,日常损耗小,另一方面又频繁更换出租屋,不如买便宜货,搬家时直接丢掉。这种态度恐怕要被自诩美食家的博主骂死,却立刻击中我的痛点,因为我饮食清淡,确实买个便宜货偶尔煎蛋吃就行了(至于经常吃的炖煮料理,我用厨具则不是便宜货)。

和前述灰产一节的情况类似,那些貌似俗气的信息源,往往只是降低标准,而这些标准——例如传世中华铸铁锅之类的噱头——很可能只是个营销花样,或者起码你不需要。参考一下俗人们的解决方案,偶尔也看看那些低价的“神器”,时有惊喜。

小结

除本文重点关注的信息源外,毫无疑问,还有大量的一手或经受住考验的信息源,我无力一一考察。而本文所列者,或许时过境迁,也不再可靠。关键在于,要把握信息源背后的结构,考虑提供者的身份、所处环境以及可能掌握的知识。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想象搜索结果另一头的人就在你面前,你们之间不再隔着屏幕,此时你是否还能相信他?

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方能恰当审视信息源。


  1. 提出任何一个问题时,都应当注意提问者的背景,因为他们的地理环境、知识水平、所处年代以及社会结构其实都是问题的一组约束条件,关注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可以帮你尽快找到更相似的解答,排除那些参考价值不大的回答,也可以带你换个视角,进一步剖析问题背后立体的约束空间。
  2. 比应的罪恶在于,会把“是”或者“否”的答案置顶,给你严重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仅凭这一点,就足够我彻底鄙视它,甚至将其排在百度等倍遭嫌弃的服务之后。
  3. 很幸运,Zettelkasten 论坛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英文的,尽管最重要的几个人物来自德国。
  4. 大陆数码媒体像车展那样大量引入女性代言人,也就是最近十年的事情,并且很快偃旗息鼓(和车站一起变得低调了),但港台要早得多,且至今活色生香。
  5. 近年曾流行过辣味豆制食品和淀粉香肠,这些食品——后来“有幸”上了315晚会——在二十多岁三十岁的人群中引发一股潮流,但真正有孩子的人则较少凑热闹。
  6. 你是不是“记得”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不,它出自 Thomas Joseph Dunning。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