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 原文链接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连续努力克制自己很长时间之后,突然觉得脑子像要打瞌睡,情绪也开始有点暴躁?

没有发现的话以后注意一下。

最近有项 研究 揭示了这个现象:只要连续做 45 分钟需要自我控制的任务,大脑前额区域就会出现类似睡眠时那种低频 “打盹” 的信号,而这正好和我们在社交决策中更容易选择激进或攻击性行为有关。

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实验中分别测试了 44 人和 403 人。他们把参与者分成两组,一组需要做高强度自我控制任务(我们称之为 “前额疲劳组”),另一组则做一些不需要太多自我控制的任务(“无疲劳组”)。

实验过程中,研究者通过高密度 EEG 记录大脑活动,发现那些长时间进行自我控制的朋友们,在任务后大脑前额区域,特别是左下额回和右中颞叶,明显出现了 1 到 4 赫兹的 δ 波增加。我们大脑的这些区域确实进入了一种类似打瞌睡的状态。

不仅如此,研究还安排了多种经济博弈任务来看看这种 “疲劳状态” 会不会让大家在决策时变得更冲动。比如在一个叫做鹰鸽博弈的任务中,平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选择 “鸽派”—— 也就是和平合作,但在经历了 45 分钟高强度自我控制后,这个比例从无疲劳组的 86% 骤降到前额疲劳组的 41%,从温和变成了 “好斗派”。

而在另一个公共物品博弈中,虽然总的惩罚次数没啥大变化,但选择惩罚方式上,原本倾向于保护合作、维护公共利益的 “亲社会惩罚” 大幅减少,反而是那种出于报复心情的惩罚明显增多。

研究者认为,这些现象说明了,当我们连续用力自控时,大脑会局部出现 “打瞌睡” 现象,从而削弱了它对情绪和决策的控制能力。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你感觉累的时候,更容易做出冲动甚至有些攻击性的决定。

研究里用的 45 分钟任务时长,比以往那些只要 10 分钟的实验长多了,所以能更明显地看到这种大脑 “疲劳” 的信号。虽然在自我感觉上,参与者并没有觉得特别累或情绪有大变化,但 EEG 记录的数据却很清楚地显示出前额皮质在悄然 “打盹”。

这项研究不仅为解释自我控制耗尽的现象提供了新的神经生理依据,也为我们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情绪失控会突然爆发提供了科学证据。

研究结果还暗示,可能正是以往那些实验任务时间太短,没有足够诱发大脑的局部疲劳,所以效果总是参差不齐。如今,通过延长任务时长,研究者成功捕捉到了这种大脑 “打瞌睡” 与决策变化之间的直接联系,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用科学数据告诉我们:长时间的自我控制不仅会让我们的意志力耗尽,更会在大脑里留下 “类似打瞌睡” 的痕迹,而这种状态会让我们在面对社交决策时,更容易选择那些激进、甚至带有报复性的行为。 这一发现无疑会引起大家对日常生活中自我控制与决策行为之间关系的新讨论,也为如何调整日常任务安排以保持最佳状态提供了一些启发。


author_avatar

UNTAG 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