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打开 Avisoft Bioacoustics 的这个页面时,会发现它并不是一篇普通的产品介绍,而是一篇详细的技术报告。报告通过一系列客观的测试数据,对比了多款便携式音频录音设备的噪声性能,并探讨了这些设备在录制微弱的动物叫声时所表现出的实际优势和不足。这些数据虽然看似枯燥,但实际上能够帮助你了解在面对复杂录音需求时,如何选择一款既能捕捉细微低音,又不会过多引入设备自身噪声的好设备。
当录音设备将增益调到最大时(类似相机的 “高感光模式”),自身的电子噪声会变得尤为明显。这种噪声就像相机中的 “噪点”,会掩盖青蛙的微弱鸣叫或蝙蝠的高频回声定位信号。报告中 “等效输入噪声(EIN)” 正是衡量这一指标的关键 —— 数值越低,设备越 “安静”。
例如,测试中表现最佳的 SoundDevices 722,在 150Ω 阻抗下的 EIN 低至 - 130dBu。这相当于在完全无声的环境中,设备自身产生的电流嘶嘶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市面上常见的 Zoom H4n(EIN -107dBu)则像在安静房间里打开了一台老式显像管电视,背景噪声明显升高。这种差距在录制树梢的鸟鸣时尤为致命:前者能清晰捕捉 20 米外的黄鹂啁啾,后者可能只能录到 10 米内且夹杂沙沙声的片段。
在这份报告中,测试都是在设备处于最高增益状态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每个录音设备都在其最灵敏、最容易捕捉到细节的状态下测量噪音。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在比较时,所有数据都基于同一标准,既能体现设备的真实表现,又能为用户提供一个客观的参考。比如,数据中列出了 SoundDevices 722 在最高增益下的等效输入噪声达到了 -130 dBu,而 Tascam HD-P2 则记录在 -127 dBu 左右。虽然数字相差不大,但在录制动物微弱叫声这类对噪音极为敏感的场景中,这些细微的差别就会产生明显影响。
报告中有一个关键的数据指标叫做 “等效输入噪声”(Equivalent Input Noise, EIN),它反映了设备在没有输入任何实际声音信号时自身产生的噪音水平。简单来说,这个数值越低,设备就越 “干净”,在录制微弱的环境声音时也不会被设备自身的噪音干扰。例如,Tascam DR-701D 的噪音水平显示为 -128 dBu,而 Tascam DR-68… 及其他型号也都有相应的数据标注。这些数据告诉我们,选择设备时,如果你面对的是非常细微的声源,低噪音就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等效输入噪声之外,页面中还提到了另一个重要的指标 ——“动态范围”。动态范围代表了设备能够同时处理最弱和最强信号的能力。一个高动态范围意味着无论是低声部的微弱细节还是高声部的爆发声音,设备都能准确记录而不出现失真。数据中,SoundDevices 722 的动态范围为 84 dB,而 Tascam DR-701D 则为 78 dB。这告诉我们,不同设备在面对大声部和低声部的过渡时表现有所不同,一个更宽广的动态范围通常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录音中的各种情况。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所有设备均按照相同的测试环境进行,比如所有测试均采用 44.1 KHz、16 位的录音格式,并且录制方式都采用了单声道,保持了左右声道一致性。测试过程还专门设置了电子闹钟作为声源,并在一个固定距离(一米)内录制,以确保录音设备之间的输入条件基本一致。这样一来,报告中所谓的 “normalized” 和 “original” 两个测试结果就显得尤其有说服力。经过统一数字化放大,各设备在转换成同一虚拟输入剪切水平(-60 dBu)后,便可以直观比较哪台设备在噪音控制和信号捕捉上更胜一筹。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是,尽管生产厂商也会提供一些噪音和增益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表达得并不十分明确。页面通过使用统一的测试标准,为不同厂家的产品提供了一个可比性极高的平台,让使用者不仅能看到 SONY、Tascam、Zoom 等大品牌的设备实际表现,还能通过这些数据直观理解即便是制造规格略有不同的产品,在实际应用时究竟哪款性能更符合需求。
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即便你不是音频工程师,也能通过阅读这篇报告了解到两个核心概念:一是低噪音的重要性,二是宽动态范围的必要性。低噪音意味着设备能够在捕捉非常微弱的声音时减少自身带来的 “背景干扰”,而宽动态范围则保证了无论是录入细微的低音还是突然出现的大声响,设备都能保持较高的音质,而不至于因过载而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