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备好食物是厨房中的大考,而你需要的其实是常识——你奶奶和外婆知道但当代人大多忘记的那些。
我讨厌考试,但考试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类比:很多业余爱好也有高强度的集中考验。户外运动爱好者日常可能会坚持隔三差五长跑,同时也乐于在假期里参加一次长距离越野跑;业余编程爱好者时不时会优化自动化环境,偶尔也会在 GitHub 上发布一个副业项目;而在烹饪中,也有两种典型的大考:为忽然上门的朋友或同事准备一大桌饭菜,或者一次性准备好下一周的食物。
碰巧,我过着典型的写字楼法律民工生活,平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但三不五时也有好事者呼朋唤友上门,前述两种厨房考试基本可以互相转换(我的备菜一般都会被好友提前吃完)。基本上,我每周都会集中准备一次饭菜。
备菜(meal prep)的指导视频多如牛毛,但以老外录制的为主,毕竟他们只需要提前煮好几桶豆子或马铃薯,变着花样就能吃上一周各式沙拉。可惜白人饭在国内行不通,而中餐中最适合预制的卤味、酱味或泡菜则不适合大量食用。
我有一份全职工作,还有兼职的公益劳动,一般只能在工作日晚上或周末备餐,但我每年依然有超过200个晚上可以吃上预先准备的晚餐。本文试图以我某一周的典型食物为例,介绍如何在两个小时内准备好一周晚餐。我的厨房里没有专门保存牛排的冰柜,没有低温料理机,甚至没有微波炉——唯二的电器是一台小冰箱和一台搅拌机,硬要说的话,还有头顶吸油烟机和电灯——在如此朴素的环境里,我依然可以安稳制作下周的食物。
几乎所有人都忘了冰箱出现之前的世界。传统中餐以及其他民族食物,早已包括了几乎所有正常人需要的备餐知识。

备餐三原则
厨房技巧着实庞杂,以至于我在某大厂知识产权部门工作时,总被教训:不要碰食品相关的东西!因为你绞尽脑汁编出来的专利,大概率都会被某个偏僻小山村里的民间烹饪古法所无效。
几千年发展(如果不是万年为单位的话)让厨房变成了一个主观多元方便主义的战场,谁都可以讲出点东西,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新鲜的东西,但既然试图讨论预备食物的大话题,那么还请原谅我在这里斗胆提出三条原则,以免读者迷失在细节的丛林之中。
原则一:尽可能不冷冻
或许和所有人的直觉相反,预备一周食物的第一条原则是避免冷冻。在一周的尺度上,默认的冷冻策略即便不说弊大于利,至少也无关紧要。
备餐时最严重的问题,当属那些何不食肉糜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