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有段时间,我成了办公室里使用率仅次于 DeepSeek 的搜索引擎。我可以凭借记忆,精确引用法律条文、法律注释、论文和参考案例。

考虑到我的同事大多来自顶尖法学院,而我是个连昨晚吃什么都记不得的健忘症晚期患者(在自己下厨之前),我有理由相信,绝对不是我的记忆力更好,只是记忆方法更实用。

很快我就发现了默认信息组织方式的问题,结合我在律师事务所、互联网大厂、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工作经验,这应该是普遍现象:追求一次性整理好材料,日后要用时,如果有幸找到,用完后也会放回原位。

没有迭代,追求静态,大概就是问题所在。我认识的多数人,都使用文件夹、标签以及笔记,有的人还会用时髦的双向链接,但区别在于,我不断重做貌似枯燥的整理工作^1,除了文件位置基本不动,对文件的描述一直在变动。^2

这是一种更加广义的、进一步强化的间隔重复技术。

只整理一次等于完全浪费时间

为什么要反复做文件管理或者笔记工作?任何曾经在文件管理系统、笔记管理系统、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标签管理系统或者书签管理系统中下过功夫甚至掏过不少钱的人,想必会掀翻桌子:作品凭什么怀疑我之前的工作,还建议我推翻重来一次?

很可惜,必须不断推翻重来,尽管不是彻底否定。体系或系统是一个很糟糕的说法,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做着恢复部落制度的白日梦^3,把万事万物安排到一个层级系统中,说白了,这只不过是西方版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越是僵化、越是抽象、越是瓜瓞绵绵的方法论,越接近于这种远古的残渣余孽。

稍微清醒一点的读者,可能也不(再)相信体系或系统,转而使用更灵活的标签或双向链接。但越是复杂的标签或链接,其实越接近于一个假想系统的子集,你给一篇文章、一本书或者一段视频打标签时,实际上是在给它分配一个位置,而这个位置究竟是出自你早年的青涩误会,还是来自生产力网红的潜移默化,只有你自己知道。

技术都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可能一次性就认识事物,我们也不可能一次性做好文件管理(或其他任何XX管理)。

你一定听过那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在火热的比赛现场,科学家让一只黑猩猩(也有可能是装扮成黑猩猩的工作人员)大大咧咧地走过,结果因为观众们过于投入比赛,完全没有注意到猩猩。读书亦然,你以为自己可以像古代哲学家一样虚怀若谷,这纯属胡扯,我们一定有所目标,有所预设,有所倾向,有所偏见,甚至有所成见,文章给你的,永远只是印象,而不是某种形而上的永恒知识。^4

好消息是,重复工作不是反复重来,不意味着你永远不能再踏进同一条河流。以阅读和工作为契机,反复回顾并更新对现有材料的描述,我找到了一种几乎记住任何东西的长线方案。

广义间隔重复

欲说广义,需澄狭义。通说上的间隔重复,与传统复习方案的区别在于间隔节奏,生疏者紧锣密鼓,驾轻就熟者稍稍延后,不过如此。

听起来很美好,但元认知负担非常重:谁来帮你安排复习节奏?在智能手机流行前,我真的见过有些培训班采用了类似策略(尽管有历史误植的误会),只不过更依靠培训机构的感觉。那些学习班通常刊登在报,函授为主,大概算是现代复习软件或服务的前身。

软件解放了一切,算法不仅可以为你调整节奏,还能精细到知识点,免去重复全文,甚至可以量身定制。基于间隔重复的知名学习软件 Anki,就曾在全球多个 App Store 登上付费排行榜前列。

不过,使用这类软件的前提,是你得交出数据。除了我专门录入 Anki 的具体知识点,我还想在更粗略的意义上记住更多东西,例如一本书、一篇论文或一段视频,我不需看逐字背诵,但如果我有可能用上它,我希望这些东西能自动浮现。可惜,我不可能把整个电脑变成 Anki 数据库,一如我不会指望电子词典或学习机能取代正经电脑——毕竟,我还要工作。^5

很幸运,我发现了广义的间隔重复:专注于你对知识或信息的描述,而非知识或信息本身;以阅读和实践为契机,反复更新。如果你乐意,落地后的方案可以是 Anki、笔记和书签的大杂烩。

Alt text
由 Anki、笔记和书签组成的巨大构造

不过也有更轻松的形式。一堆文本也够了。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