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早期 UNTAG 会员栏目中,文刀曾推荐过一类产品:包中包。这类产品的设计初衷很好,试图把零碎物品集中成一个单元,换包时整个拎起来就行,免得逐一收拾家什。我常用的包有一只手提袋、一个背包和一个可折叠的大行李袋,同样从包中包上受益良多。

然而,大部分自称包中包的产品,首先考虑的都是收纳,而不是拿取。国外电商平台有个细分品类“技术包”(tech pouch),少则七八个、多则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口袋和小夹层,誓要把物品绑得整整齐齐,但真实场景却是:以刷卡为例,需要拉开大包拉链,随后再摸索小包拉链,最后找到证件所在夹层,掏掏掏半天也抠不开那颗仿佛集中了包包全部成本的超强力四合扣或者魔术贴,最后还得把整个小包摊在柜台上甚至地上一顿。

又或者,当你在机场公共厕所里,把手指拧成麻花,尝试掏出两张餐巾纸,最后却不小心把身份证、护照和手机充电器全部洒在脏兮兮的地面上(或者其他更糟糕的地方,比如公共厕所)。

一言以蔽之,多数“包中包”展示的收纳乌托邦看似很美好,却忽视了拿取物品的现实需求。一如工业设计经典《设计心理学》所言,忽视真实使用场景让设计变得复杂、丑陋且令人恼火。在北美和欧洲的不少论坛,越来越多的老玩家开始瞧不上那些收纳空间过于细碎的收纳包,不少人转向极简主义,甚至有人拥护几块钱的透明塑料袋

另一个起源和战争全然无关……

Alt text
我正在用的包中包有正反两面,全是插槽口袋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