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ki 常被用在严肃场合,在中国,更是几乎只见于应付考试——这是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变异。但如果把视线放得长远一点,不难发现,任何需要间隔重复的信息,大可交给 Anki 这类记忆工具。其中也包括常常被狭义“学习”所忽略的习惯养成和常识。
习惯、常识和间隔重复
常言道: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二十一天。
胡扯。
相关研究本身是否放诸四海皆准,就要打一个大大问号。至于后来的以讹传讹和数字至上主义则更是一叶障目,好像“二十一”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咒语,不管什么难事,坚持21天就会养成习惯,而过了这个阈值便一劳永逸。
任何人,只要翻翻相册,看看中学时期早起早睡、坚持晨跑、注重食物搭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自己——希望诸位当年确实做到了——这些习惯,坚持了远远不止二十一天,后面恐怕还要加一个零然后再翻几倍。不过如今,估计多数读者都没有把当时的习惯坚持下来。
也有人会说,只要设定闹钟或者固定为仪式,定期执行,也不难养成习惯。实际上,闹钟和仪式本身就是一种重复(尽管不是间隔重复)。诸如早睡早起之类的事情,坚持一段时间之后确实不难养成习惯,毕竟每天都是一次重复的机会。但是更加零碎的事情,则很难安排重复的频次。
相应的,就有人开始列注意事项清单,可惜,一说都会,一做全废。一部分是人自身问题,而另一部分则是工具并不恰当:清单本就不是一种很好的记忆工具。多年前我买过一本查理·芒格谈话录,并听从其中的建议:列一个谬误清单,避免踩这些坑。有段时间,我甚至在洗漱台上面贴了几百张便利贴,上面写着不应该做事和应当敬而远之的家伙。1显而易见,这个场面非常幽默,而我实际上也不可能每天都检查一遍所有内容,只是随机瞥几眼。2芒格的建议本身弥足珍贵,但并不意味着做事之前都要核对一遍清单,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一种谬误!用现在流行的人工智能隐喻来说,太依赖这些禁止事项清单的人,就像一个陷入了框架问题的人工智能,每次决策前先要考虑几乎无限多的出错可能性,反而踌躇不前,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当然,若真有人照着芒格的字面意思,每时每刻都去考虑所有出错可能性,完全活在清单之中,那也不好怪罪别人。在放弃习惯养成或迷信二十一天,以及把人生建立在无限清单着几个端点之间,尚有相当大的一片区域,其中还有大量其他可能的习惯养成和常识记忆方法。我尝试把间隔重复从学习专业知识、练习专业技能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同样效果斐然。
注意:诚然,复习不如实践,但绝大多数事情没有机会经常重复。例如,煮一颗溏心蛋的最佳时长是5分45秒,如果一个人不常下厨又不使用记忆工具,结局很可能是每次都临时打开搜索引擎,然后得到错误答案:放入水里煮5-7分钟。正确答案是,沸水下锅,煮5分45秒到6分钟,偏差半分钟都不行。落地到操作层面,其实非常简单,只需使用最基础的问答卡片,一问一答。诸如哪些常见食材并不健康、常见的污渍如何去除乃至一些风趣幽默的表达技巧,这些在常人看来鸡零狗碎——或者每次要用的时候都指望搜索引擎和人工智能帮忙——的杂事,我却都认认真真记在 Anki 里。
零碎信息常常不期而至,为此,我还做了一个 Shortcuts 动作,走在路上或乘车时想到什么,马上就能做成 Anki 卡片。
制作快捷指令自动化动作属于比较硬的技术手段,而软技术层面则是设计问题各种经验方法。为了避免望文生义的浅层模式匹配问题,避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设计问题时还是有一些技巧:
其一,尽量连续问两个问题,第一次先给出答案,第二次则回答背后的原因。例如评判食材这种小事,止步于“拉黑”或“狂吹”意义不大,应当知道问题何在,一旦深挖成分和工艺,则触类旁通,几年下来,大概只要是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管理规定的商品,我都能看出个一二三来。3
其二,问题一定要明确场景,一定要具体。同样是问如何擦掉手上的污渍,如果不说明确沾到的是哪种物质,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考虑到家居清洁市场越来越内卷,各种莫名其妙的新成分和旧成分的新形态也被添加到清洁剂里,未来可能要更新卡片或者增加更多卡片,以应对不同类型的产品。
其三,最好是封闭式的问题,如果是开放式的,尽可能在实际上也只有封闭式答案。所谓封闭式问题,就是问要不要,或者选择A还是选择B;而开放式问题则主要问为什么、怎么样以及怎么做等等。关于常识的很多问题,难免是开放式的,但至少在一定时间内,其答案则相对封闭,否则面对一张无限延伸的清单,只会迷失在信息海洋中。打个比方,“小苏打的妙用是什么”没有意义的,“小苏打适合清理那些浴室污垢”就好一些,而“清理浴室水垢的好方法是什么”则更佳。
其四,千万千万千万不要抄袭别人的卡组。当然,我基本上也没见过有人分享习惯和常识类的 Anki 卡组,不过网上有很多生活妙招博客和博主,如果一个人比较有心、确实想用 Anki 养成习惯,他很可能会在这些网站上大肆搜刮一番,可惜这种做法本质上和抄卡组无异:此君根本没有亲手尝试,不知道那些所谓的窍门是否有效。糟糕的是,很多妙招都属于流言甚至谣言——下次乘公交的时候留意一下边上乘客在看的抖音小视频,绝对大概率是鬼扯——例言之,面对清理同一种物资,你可以同时看到酸性方案、碱性方案和柠檬酸小苏打一锅端的偏方,相信各位读者应该还记得酸碱中和后,除了给你一堆自我安慰的泡沫,并不会产生什么清洁效果。这类网站的写作门槛实在太低了,又容易吸引流量,但往往经不住考验。
最后,避免照抄的另一个原因,则是要承认习惯与常识的在地性(locality)。很多技巧只是被包装甚至冒充成通用方法,实际上仅仅适用于部分地区和时节。生活常识毕竟不是做科学实验,基本不存在物理学上的那种对称性。法国人说的洋葱——一般是红洋葱和白洋葱——和我们在市场上买到的紫皮洋葱,简直就是两个物种,要是有人想用国产洋葱制作法式浓汤,很可能要把全家人给呛死。再如,不同地区所流行的锅碗瓢盆,即便名字完全一样,具体结构和材质也千差万别,同样是铝锅(Aluminum pot),美国和加拿大产通常超级厚实,适合炖菜,而中国流行的很多是薄薄一层铝皮,更适合快速汆面或者烫蔬菜4,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拿起一瓶超市货架最外层的爆款清洁剂就喷,很可能会洗坏锅子。
说到底,习惯和常识首先来自生活,随后才成为书面知识,而最终仍然要回到生活。在这个意义上,看似鸡毛蒜皮的习惯与常识,未尝不是一种生活——一语双关——的博物学。5
为何不是微博、朋友圈、树洞
敏感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事无巨细全写下来,不仅不是异想天开,相反,大多数人都在做类似的事情,只不过他们选择的工具是社交网络或者树洞软件。在此需要解释 Anki 方案与前述做法的不同。
本质上,包括 Anki 在内,各种记录方式都是在重新编程注意力,如果你愿意,可以理解为卸下思维负荷。绝大多数人在遇到问题后,倾向于去微博或朋友圈等地方吐槽,而不是真正解决。这种自揭伤疤的做法,是一种“缺乏有效缓解技术时所采取的无效缓解技术”。6
我以前也不能免俗。万幸,某次偶然整理社交网络数据,我发现刚刚吐槽过的交通问题在半年前也曾为之动怒,而再往前一年也有谈及。何以在一个坑上栽倒三次?社交网络时间轴在此刻成了耻辱柱。我马上采取措施:搬家。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字面上的:我确实马上搬到了更加适合工作的安静小区。其次则是比喻层面上的:我从社交网络搬到了 Anki,迄今都不在网上谈论个人生,纯粹把社交网络当作发布作品消息的渠道。
当然,Anki 并非唯一的间隔重复手段,也不是唯一的习惯养成工具。在更早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在卡片笔记中分析持续令我头痛的事情,只是生活中芝麻绿豆的事情实在多如牛毛,如果都要写成笔记,恐怕小题大做。
一言以蔽之,Anki 在哲学家式的自我批判和怨妇般的微博互动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在这里,吾日三省吾身不再是一种极高的道德要求,而是一种可行的技术手段。
🛍 我撰写的付费栏目《Anki 进阶手册(增订版)》正在 UNTAG 售卖,对本文话题有进一步讨论,欢迎选购:付费内容链接
- 这套方法可能是受了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影响,他把各种好词好句抄下来写在卡片上,贴在浣洗处附近。按照现代的卫生习惯的话,每天就可以重复学习两次。 ↩
- 这种基于几何概型的随机,本身就暗示了基于各种算法的间隔重复工具。 ↩
- 我其实也在维护成分和工艺的黑白名单——恕不公开,我毕竟是个略知内情的人士,怕被追杀——不少永远身处减脂期的朋友趋之若鹜,结果一看清单那么长,马上打退堂鼓。类似的情况,前文在讨论谬误清单时也提及了。 ↩
- 很多路边小吃店会摆着一排铝锅,看上去好像是价格不菲的日本雪平锅——算上关税和智商税——其实是厚度更薄、导热性能更好的中式铝锅。 ↩
- 刘华杰.博物学论纲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06):2-11. ↩
- 英基思·托马斯:《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宗教与魔法的衰落》,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p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