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选择工具或者审查方法论时,有许多焕然一新的视角,总令人醍醐灌顶。我在早期的文章中借鉴《技术大全》——此书又戏仿了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发展了一套关于封闭式享乐主义开放式禁欲主义的二元对立判断方法。不过,虽然听起来是盖棺定论的价值判断,但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分析,实际运用起来常常变得千人千面。

久之,我终于摸索到了一个绝佳的比喻。相当一部分关于效率的探索,实际上是一场宅基地自建房游戏,就像当代中年危机的男人喜欢跑到乡下自建洋房,逾期三十年才满足早就过期的古早梦想,结果只是维护了一个到死也住不了几天的超大号手办。

这种行为和目标之间的分道扬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南辕北辙,揭露了许多效率探索容易踏入的陷阱——逃避现实

这一切真正可怕的不是娱乐本身,而是当事人竟以为自己在努力工作,但实际上只是陷入封闭状态——那甚至不如名正言顺的娱乐活动有趣。

宅基地隐喻

鉴于宅基地隐喻在国内陆足足滞后了半个世纪到几百年,我不吝用大篇幅对此进行分析。如果你对此不感兴趣,可以拿着结论直接跳到下一节。

真正的问题在于宅基地的环境:不仅隔绝了大环境,而且星罗棋布、互不连通,如同散布在太平洋上的零散孤岛,每个岛上都有用破叶子遮住私处的土皇帝。宅基地是内包的享乐主义。

宅基地这个比喻出自纽约客上一篇著名文章 Green Manhattan,作者指出,传统印象中绿色环保的乡间生活,其实远不如大城市更加集约、资源利用率更高,绿色曼哈顿(Green Manhattan)的标题就是这么来的。作者重点批评的宅基地自建房热潮,在美国历史上反反复复过好几次,大家要么因为金融危机、要么因为环境污染、要么因为政治动荡而跑到乡下——毕竟美国有的是土地——有一首著名的歌 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就以这种城市逃生潮为背景。而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告别大房子、自建小屋子甚至被视为一种爱国行为。近几年的疫情和住房危机又让不少美国佬开始打起小木屋的算盘,甚至连宅基地都不要了。

然而,许多尝试过到乡下造房子的人,都发现宅基地自建房上是一场骗局,你需要的大部分资源仍然通过管道或者公路从城市运来,而不是在本地生产。你最少需要买两辆汽车,一辆日常运送物资——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印象,即美国人总喜欢开车去超市大采购,好像去打劫一样——另一辆用于在第一辆车坏掉时把它拖到修车厂。当然,美国富豪自有高招,有人开辟自己的农场,有人建造私人沼气发电站,也有人把好端端的森林砍掉安装上一大片伤疤一样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这是一种现代百万富翁版本的分封制,高科技玩意儿代替了中世纪的森严城堡1

甚至有人发现,那些住在宅基地自建房里面的家伙,要么是被骗过来的人傻钱多之辈,要么就是毒枭、虐待狂甚至通缉犯。我在律师职业生涯中去过不少“艺术村”,多多少少知道它们是什么情况,如果前面引用的那篇文章晚20年再写的话,我非常乐意为作者提供来自中国的一手资料。“魔鬼创造了小镇”这句美国谚语,恐怕在大西洋两岸都有现实基础。2

更重要的是,那些逃离大城市的家伙骨子里依然是城里人,延续了大都市的生活习惯,如果没有电线、网线和天然气管道,如果没有可靠的交通设施定期送来快递包裹,你可能连一个晚上都呆不下去。宅基地自建房只是从零开始创造的另一个迷你城市,而不是什么乡村生活。话说回来,很多人——主要是城里人——误以为农村可以自给自足,但事实并非如此,至少那些快递可以到达的乡村都进入了专业化生产阶段,本地人所需的绝大多数食物——即便是西红柿或玉米这类常见作物——往往也依靠外地输入,我的老家在浙江,老宅附近是一片广阔的示范田,除此之外的其他瓜果蔬菜,完全依靠发达的交通网络运来。3

还要注意一个问题,某些表面上开放的环境,事实上却与之相反。硅谷确实很好,那么在国内遍地开花的互联网小镇为什么通常不行?它们确实开放——如果这是事实的话——但是不够好,你得忍受小镇生活的各种不便,从比大城市慢一到五天才能收到快递,到不太可靠的基础设施,以及一群并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但是汲汲于从你身上狠捞一笔的原住民。如果我们采用宅基地的拓扑学视角,或许可以看到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一个地方是否开放,更重要的是这种开放是否单方面?如果一个地方只是对你口袋里的钱笑脸相迎,却不存在信息交换流通,那么恭喜你踩进了 Dog Village。

这些貌似与效率讨论相去甚远的细节,其实在结构上完全同构——无论是物理世界中的宅基地还是赛博世界中的宅基地模式,它们都依赖一个网络去供养

当然,我们不需要完整追溯前引各作者的思路,仅仅上面星星点点提及的因素,就足够把话题拉回效率讨论主线:宅基地模式,就是出于对于大环境的不满而自己制造小环境,圈地自萌,这是不是像极了大多数效率用户——不管他们自称为 Hacker、Cracker、Nerd 还是 Geek——的做法?只不过与造房者的大工程不同,效率用户们倾向于买一台成为“你的下一台电脑”的 iPad,或折腾一套进行XX管理的软件系统。

逃离大环境创造小环境是宅基地行为模式最主要的两个特点,但仅此而已倒也无可厚非。真正的问题在于宅基地的环境:不仅隔绝了大环境,而且星罗棋布、互不连通,如同散布在太平洋上的零散孤岛,每个岛上都有用破叶子遮住私处的土皇帝。

宅基地是内包的享乐主义

效率宅基地

效率宅基地是那些“老大哥”式传统软件形成的吸积盘,陷入效率宅基地模式的人其实是受到他所想逃离的黑洞之吸引。

某种意义上,如果你确实对大环境感到不满,那么躲进宅基地反而是种了圈套:宅基地恰恰是大环境的副产品,不是宅基地把你吸引过去,而是大城市塑造的生活习惯让你幻想在远离主流之处可以活得更好。不是吸力,而是斥力——不过,大环境的万有引力毕竟不会消失,那些工具无用论者、怀疑论者和虚无主义者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在真心实意尝试各种工具后,还是回到了所谓的至简大道。他们是从未脱离大环境引力的城里人,真正适合他们的其实恰恰是他们所急于逃脱的环境。

易言之,效率宅基地,究其结构而言,实际上是那些“老大哥”式传统软件形成的吸积盘,陷入效率宅基地模式的人其实是受到他所想逃离的黑洞之吸引,可是他们在落入黑洞视界之前都以为自己身处桃源。

——很不幸,“即便阿卡迪亚亦有我在”。4

陷阱之一:iPad Only

iPad Only 相对容易批评,从这个点切入,本文曲线不至于过于陡峭——虽说已经非常陡峭了。iPad Only 是最具代表性的效率宅基地,就绝大多数吹捧者的情况而言5,都可以找到宅基地模式的三个特点:

  1. 逃离大环境:宣称只用 iPad 工作的人,都将传统电脑当作靶子,似乎传统电脑身上留着办公室和枯燥工作的肮脏血液;
  2. 搭建小环境:上述人群往往宣布 iPad“是你的下一台电脑”,任务使用者不需要墨守成规,不需要再使用那些老掉牙的办公工具;
  3. 封闭性:iPad 本身是个极度封闭的系统,iPad Only 鼓吹者所做的工作,只是在私家花园里面精雕细琢。

而当我们站远一点,就会发现,绝大部分折腾 iPad Only 的人只是为了在这种新形态设备上重现过去的工作方式,很少有人真的在探索 iPad 的新媒介特性。6许多自诩高玩的家伙,自视为现在折腾 iPad 的人就像在大型电脑时代折腾 Macintosh 电脑的先锋,可惜,早期个人电脑和如今的 iPad 在本质上就不一样,老电脑是黑客的乐园,但是现在的 iPad 并非如此,苹果公司虐待开发人员已经长达十几年,大家之所以继续玩 iPad,要么就是想玩,要么是因为实在没得选,但如果认为自己打造了效率利器,那么更大的可能是中了宅基地陷阱。此外,单纯以出现的时间作为判断媒介新旧的指标,显然是陷入了线性历史的思维陷阱,而背后则是追逐时髦的游戏化世界观和资本推动。

真正能够给 iPad Only 者致命一击、把他们踢进黑洞的,是如下事实:每次传统软件上架 iPad 版——不管做得多敷衍——都能让鼓吹者长舒一口气。其实这些 iPad Only 主义者最终得到的,是一个键盘可拆卸的传统电脑,上面安装了传统软件,他们也从事着传统工作,这一切和广告及社交网络上那些财富自由时间自由的家伙完全不一样。

绝大多数的 iPad Only 主义者其做的事情,相当于在口口声声贬斥大都市之嘈杂的同时,却在农村宅基地上面建造一座供他自己生活的迷你都市。

总有人有足够的自信去当一个赛博封建主,可就 iPad 而言,你毕竟是在苹果公司的高压统治之下,只要政策变动或者软件更新,别说你的上层建筑,就连你的赛博朋克宅基地本身都会山崩地裂化为废墟。7Apple 就像是某种自然灾害,可以轻松摧毁你的小小天地。

至于那些网上热闹非凡的“iPad 艺术家”呢?真正的实干家通常默默无闻,大概没空去鼓吹他们的工具;虽也有乐于分享 iPad 使用体验的素描高手或魔术大师,但他们首先掌握了所在行业的基本功,iPad 无非是他们的诸多选择之一。8

哪有什么 iPad Only,Only 的只有干不完的工作,一般人只是躲到办公室之外的地方去加班罢了。

陷阱之二:开源硬件

话说回来,苹果公司已是众所周知的昔日屠龙少年——如今已成恶龙——那么,那些开源硬件设备呢?例如基于树莓派(RaspBerry Pi)的电脑、复古的输入终端(恕不点名)或已经被 Hack 的旧商业硬件?这些产品,我也曾趋之若鹜,像骨灰级航模爱好者一样,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竟然买了一整柜子,而且我还多次尝试将其用于严肃项目——参加业余机器人比赛或者自制便携打字机——但很可惜,最终总是得不到软件支持,只好低价处理。

例言之,某国内厂商生产的复古输入终端,其超宽显示屏比例乖僻,导致很多系统界面的工具栏都显示不全,更不要指望第三方软件来适配这玩意儿。确实,它的软硬件都是开源的,理论上我可以修复一切问题,可我要是有能力从零写一个交互界面,我还要这些厂商做什么?

总之,几次购买开源硬件的体验,让我觉得自己像极了在乡间别墅度过一个没有外卖和跑腿的小长假后,黯然将房子交给中介处理的中产阶级。另,根据个人经验,我发现不少开源硬件玩家倾向于在新玩具上重现日常所用设备的各项功能,这是不是特别像跑到乡间却依然过着都市生活的家伙?

——注意,吐槽商业化设备(先不说玩复古算不算一种商业行为)、搭建开源硬件、封闭在一个基本没啥技术支持的冷僻圈子里,最终换汤不换药,做着和以往一样的工作,是不是又完美体现了效率宅基地模式!

如果将更多的精力花在探索普通电脑不适合为之的工作上——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捆绑在多足机器人上——或许才更有价值。即便在宅基地上,流水别墅和资源循环建筑也是积极的创新,但农村小洋楼、山寨日式枯山水和假新中式庭院则不是。

多提一嘴,难怪在讨论 iPhone 备用机——iPhone 局限很多,不少人选择另带一台手机作为补充——时,不少抖机灵的家伙会说:iPhone 最好的备用机就是另一台同一型号的 iPhone。这里有个家伙就是这么干的。在当今,最好的设备恐怕就是你现在正在使用的那一台,如果它恰好也是主流机型的话。至于那些打着开源旗号的复古或情怀工具,很可能又是星罗棋布的效率宅基地陷阱。

陷阱之三:效率软件

iPad 和开源硬件毕竟有价格门槛,更为常见的效率宅基地则是软件形态。

软件宅基地同样是相对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怎么用。不过,有一类软件尤其危险:倾向于发展成系统的软件。例如 Readwise 这样的阅读工具,竟朝着大一统的知识管理工具发展。最近我还发现竟有截图小工具试图成为图片管理库中心,当然,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的工作就是每天测评这些软件然后推销给别人,否则你的生活不可能围绕的一堆花里胡哨的截图打转。文件管理、信息管理、任务管理、项目管理、进度管理、时间管理、健康管理、图片管理、素材管理、照片管理……一旦冠上管理的名号,任何软件都可以名正言顺地打造数字围墙,自成系统,圈出自己的领地。软件开始从手段变成目的:它们存在的主要意义就是让你用,而“用户”(user)这个词最早是用来描述瘾君子的,可怜大陆和欧美圈子接轨太晚,即便我极度痛恨“用户”一词,也没有其他替代称呼。9

和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管理机构一样,种种打着管理旗号的软件,最后也会逐渐官僚化,变成一个只为了自己而存在的庞大体系。相信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应该有过如下经历:折腾一个软件本身的时间远远超过了用它去做正经工作的时间。也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本身倒不是太严重的问题,但如果在命名有更省力的替代方案时,磨刀时间还超过了砍柴,那就表明当事人一只脚踩进了效率宅基地的陷阱。有人在批评 Slack 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总是混淆了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和用工具创造的价值几何,以为熟练使用工具就等于创造了相应的价值。10

——不,你只是给软件所有者,即赛博地主,创造了价值。

何况,不要忘了任何可以标准化、变成数字的东西都是可以 Hack 的,如果你不太熟悉 Slack,可以考虑 Pocket、Kindle 和微信读书的阅读时间排行榜,或者 Todoist 的任务管理大师奖;要是都不熟,就想想上班打卡或者听讲座签到,除非你有某种道德洁癖或安保系统太强,不然,这些检测最后都会变成积分游戏,沦为形式主义。

当然,个人技术水平也是一个方面,如果一个人能力不足却要跟随潮流购买 NAS 或租借 VPS,或者看别人(比如我)的截图里总是出现 DEVONthink 就邯郸学步(抱歉这么说)……那么,就结果而言,他们也容易陷入效率宅基地。只不过,技术上的问题尚且不难突破,只要时刻记住别把手段当目的就好。关键是不要故步自封,成为 DEVONthink 专家一点也不酷,但用 DEVONthink 完成博士论文就很酷——即便此人可能只接触过 DEVONthink 百分之一的功能。

那如果你问,本文作者的信息管理软件又是什么呢?整台电脑,包括 Word 和 Excel 这些 1984 风格的软件。我承认杂乱的都市环境,并且感谢传统领域提供给我的工具和方法,但不向往自欺欺人的宅基地自建房。

小结

本文只是揭露效率宅基地模式的冰山一角,再如机械键盘、全套人体工程学家具、桌面上的各种奇怪摆件,也有可能成为效率宅基地。除了效率领域,宅基地陷阱当然也有其他表现形式,例如健康宅基地、艺术宅基地或学术宅基地。要害在于,即便你在瞎玩,对此心知肚明的话道也无妨,最怕的就是打着效率或其他貌似正经的旗号瞎折腾,最后只肥了生产商和经销商。

智慧和财富就是这么失去的,而初衷分明是追求效率的你,到头来甚至可能还没有那些纨绔子或浪荡子开心。


  1. 姑且让我们假设,并不是所有富翁都有钱到足够保留或者仿造一座城堡。
  2. 某个开源即时通讯服务最早也是虐童癖聚集地,其与宅基地自建房罪犯聚居情况的同构令人好奇。不过,以我过于业余的犯罪学爱好,恐怕不足以在这里深入此话题。
  3. 当我在寒假期间蛰居乡下时,如果遇到暴雪引发的停电,我几乎会陷入荒野求生状态,而乡下的孩子却在雪地里放鞭炮,乐此不疲。
  4. 取自尼古拉·普桑的同名画作。阿卡迪亚相当于中文中的世外桃源,而说这句话的是死神。
  5. 例外情况只有两种,其一是为数不多的天才,他们迅速掌握了 iPad 不同于笔记本电脑的媒介特性;另一类则是兜售效率教程的家伙,他们用 iPad 做的唯一一件正经事就是写一篇鼓吹 iPad 的文章。相关论点可参阅旧文《iPad Only 与 Mac Only》
  6. 我能够想到的极少数例外是 Ink&Switch,许多如今我们觉司空见惯的手写笔记和触屏浏览交互都来自这个实验室,甚至 Apple Notes 也采用了他们的算法,如果你真的对平板电脑感兴趣,你应该关注他们——说不定这就是21世纪的施乐。
  7. 曾有人尝试把 Shell 环境带到 iOS 上,此君很快就被诏安。
  8. 就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我找到一份关于漫画家的采访资料,显示,多数漫画家主要使用纸笔而非绘图板(包括 iPad),只不过漫画家们最后会把作品扫描成电子版。漫画是传统印象中最应该被 iPad 颠覆的行业,但情况看上去并非如此。
  9. 至少在只能通过文字认识我的诸君看来,语言的界限就是我思想的界限。
  10. 好在前述文章批评 Slack 的前提是工作背景,虽然我也用,但完全只是为了收集读者反馈、方便大家交流,根本没有任何评分机制。你绝对不会看到我颁出“年度最活跃读者奖”这种鬼东西——这算什么?某种类似于“您开机的速度击败了全国百分之九十九的电脑”的嘲讽吗?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