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本文最初发布于2019年,时过境迁,技术沉浮,故有此修订版。另,我如今谨于谈论“某某管理”,无奈原文已经如此,似也容易称呼,遂保留下来。

修订本文之际,恰是五一前夕。百般巧合,在你建议更换 Apple 设备电池的地方是哪里? 的贴子下,又见一则有趣的回复:“至于到底是一年几个月换,没有固定规律,但通常会跟年度旅游安排结合,在每年的年度旅游出行前做一次电池更换,确保旅途中的电池比较坚挺。”

确实,旅程中最尴尬的事,除了忘带身份证,估计非手机没电莫属。而当下不少交通枢纽已经不再强求身份证,手机反而成了应力的集中点:没带身份证还不恐怖,恐怖的是手机没电,你甚至会望着共享充电宝,成为一个三分钟哲学家,开始沉思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我出门从不带充电宝的,但每逢差旅,我的设备却往往是同行人之中最后一个倒下的。或许下文的零碎技巧电量管理技巧,同样对诸位读者有所帮助。

注:本文主要针对为期数周的长途旅行,多数技巧也适用于短短数日的出差活动。若您此时正在列车上望着细成一条线的电量干着急,可翻至“插座在哪里”一节救急。

未雨绸缪

电量管理,从出门前就已经开始。先了解手头的设备,并备妥可靠的充电配件,便是电量管理准备阶段的要务。正所谓一力胜十技,近年来以氮化镓为代表的新技术已经颠覆了充电工具领域,让当年的不少新奇特小工具黯然失色,这也是本次修订重点所在。

电量规划

下面几种情况及其组合,估计不少人都遇到过:

  1. 坐上大巴,想欣赏一下音乐,发现 AirPods 没电了(怪电池衰竭)
  2. 躺上航班,想读读小说打发时间,Kindle 没电了(自己忘记充)
  3. 上面那两位,摸出背包深处的充电宝,发现它也没电了(只能怪自己) 4 ……

电量和充电之间隐含着一个悖论:越耐用的设备,由于它们充电频率低,实际上越容易忘记补电,运气不好的话,旅途中它们首先完蛋。这个悖论意味着,电量管理始于意识层面:按设备续航水平做好电量规划,搞清楚手头设备几天一充(觉得有必要的话,可以加个“给 Kindle 补电”的日程,每半个月提醒一下)。不言而喻,手机和 Kindle 的充电频率不可同日而语。

续航短、一天一充的设备,典型如手机和智能手表,要想办法随时补电,让电量保持在高水平。如果你有无线充电板,不妨把手机、手表搁上面,即便撞上临时的出差计划,也可以近乎满电出发。我从读书时起就运气不佳,匆匆忙忙,经常是团委老师一发话就得出去调研,如今则是客户一声呼救我就得披着西装出门。若持续补电,则临走时大可随手抄起手机1 ,出门时电量几乎满格,心里踏实。

而几天甚至半个月充一次电的设备,比如相机、iPad、Kindle,宜根据行程长短规划充电频率。如果是两三天的出差——比如周末出游——完全不带 Kindle 数据线也没关系(电量很烂的超薄款除外)。当然,规划时的主观因素很多,同样一台 iPad,轻度刷剧的旅行者或许能玩上好几天,而拿它当主力电脑的 iPad Only 主义者可能每天都得抱着找插座。

尝试过各种时髦的管理工具,我最后还是回归了清单(表格):列个单子,出行前一晚——临时接到通知的紧急任务自然不在此列——逐个检查。

Alt text
出行前的电量检查清单

当然,我出行前还有别的东西要检查——包括行李、签证、预存话费等等——充电清单只是其中一项,这一习惯我已经保持了十几年。欧美还有分享旅行准备事项清单的文化(比如这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很有趣。

主力充电设备

靠谱的充电设备能给电量打一剂强心针。对于电量“军备竞赛”而言,重点在于:

  1. 电量要大:电池容量是续航的硬条件。
  2. 充电要快:同样的转机时间,支持快充的手机已经恢复满血状态,边上的普通手机还恋恋不舍,想多充一会儿。

电量方面,现在的手机、平板甚至电脑都很少支持换电池,我们只能把备用电量转移到充电宝上。但是别光顾着屯电,也要考虑安检。就国内航班和铁路来说2 ,两条红线不能碰:第一,容量别超过 160Wh;第二,容量字迹不能看不清。2160Wh 这个数值指的是“额定能量”,有些产品上会直接标明。可能你所用充电宝上标的不是这个单位,那就要做个简单换算:把电量(单位 mAh, 毫安时)乘上电芯电压(单位 V, 伏),再除以 1000,就是能量了。有些充电宝看似小巧,但照样被当作违禁品处置,原因八成是电压过高。

Alt text
电量乘电压,除以 1000 就是能量

知道运算方式后,诸位自然理解为何字迹不清的充电宝会被拦下——安检员没法计算了!所以,充电宝服役过久的朋友要小心,不妨在容量标记上盖个透明贴纸当保护膜,防止字迹被蹭掉。使用 Smart Battery Case 的读者要特别当心,这玩意儿用久后,刻在毛绒表面的字样会变糊而无法识别,只能贴一段透明胶布提前预防。

Alt text
某女子因充电宝字迹不清被安检扣留 来源:央视新闻

接下来谈谈充电器和数据线,先从大家都离不开的手机开始。如果你的设备支持快充,那一定要配备相应的充电器。(可能是最有钱的)数字游民 Vitalik 鼓吹 USB-C 最大主义,以当今的技术覆盖来看,USB-C 接口确实意味着通用、快充、高带宽,只需避开某些依赖专用配件的伪 USB-C 设备(例如,旧款的小米电动刮胡刀)。同时,拜 USB 4 标准的兼容性所赐,过去充满玄学的数据线选购忽然变得无比简单,选 USB 4 的就好,不用管其他术语——如果你仍然沉迷于赛博文玩,可以研究一下……企业间的股权结构

注:2019版有关于 USB-C 数据线和绝版 Apple 充电头/数据线的选购建议,考虑到如今标准日渐统一、生产日渐透明,已无必要特别纠结这些问题,故删去。

其他充电配件

至此,从手机到电脑的主要设备均已涉及,不过诸位想必还有其他设备,或者沿途环境多变。摄影爱好者可能有一箱子机身和无人机,Kindle 用户或许得拖着一根古董 Micro-USB 线——这段话竟然可以从2019版保留至今!——还有人自己是极简主义者,却肩负着帮女朋友扛包、充电的重任。

写2019版时,我几乎总是独自出行,如今则常与同事或家人同行,原本的极简主义立场逐渐不切实际,终归带上各式配件以备不时之需。权衡重量和功能后,我保留了下面几款配件,似乎都不常见,故一一介绍。

第一件宝贝是我自己搭出来的数据线和转换头组合,一根磁吸式短数据线配合两个转接头,USB-C、Micro-USB 和 Lightning 接口都能管到。图中的型号在国内已经买不到了,同品牌最新款又取消了短款设计,变得莫名其妙。我现在用的是国内仿品,搜索“磁吸 钥匙扣 数据线”就有不少类似款式。

Alt text
钥匙串上的备用数据线

我还在使用旧款的 iPhone 和 Kindle,故仍然离不开 Micro-USB 和 Lightning 接口,这套数据线使用率还挺高。不过,即便以后我把随身设备全部换成 USB-C 接口,估计还是会留着这套组合,方便身边的人。

第二件宝贝是一个便携式插座,可将现有插孔一变二。出差旅行,不带拓展插座总觉得没有安全感,但传统的插座又大又重,很容易变成墨菲事件吸引体:每次你带着的时候都用不上,可能还要被旅伴吐槽杞人忧天;而每次你嫌重把插座丢在家里的时候,偏偏会闯进一间只剩一个插座没坏掉的房间。

其实只要插座足够小巧,小到可以沉到包里完全感受不到,那就不会遇上带了没用、没带要用的尴尬情况。我找到了一款日本生产的迷你拓展插座,有双插座、三插座和四插座几种型号,最小的只有U盘尺寸,插孔采用错位设计,在不到拇指的体积里挤下了两个插座。我买的是最小的双插座款式,无需转换器即可在国内使用。

Alt text
便携式插座(对比物为 AirPods 耳机)

这个插座其实主打超薄和插头可旋转,我在日本电商的介绍中发现,商家宣称这种插座可以塞进沙发或其他大件家具的背后,而不像普通插头那样占据较多空间。谁知无心插柳,为狭小空间设计的插座当然也足够精巧,放进行囊也没有多少负担。

最后一款私藏配件是车载充电头,就算不自驾我也会带上它,以便在出租车上补电。诚然,现在的汽车大多配有充电口,但司机自己也要充,当他像打点滴一样给身兼导航、接单、回消息数职的手机充电时,我总不好意思和他抢充电口。这时候,只要有一个小号转换器,就可以把点烟口变成充电口。

Alt text
车载充电头

前述各类配件除了方便自己,在旅途中也有意想不到的破冰作用。我多次在机场用迷你插座和别人共享充电口,或者在拼车时掏出车载充电头,每次都能引发话题。图中的车载充电头下市前,我还买了一大堆,每个也就二三十块钱,很适合当礼物送旅伴。话说回来,相比最重要的充电器和数据线,这些配件只是锦上添花,有些也买不到了,不必勉强自己去军备竞赛。

总之,从电源到终端设备,出行前了解其性能、准备好配件,电源管理就成功了一半。

旅途中——插座在哪里

不得不承认,无论准备如何充足,电量总有告急之时。旅途中的电量补充,就是电量管理剩下的一半内容。从登上航班、搭上列车到落地旅店,很多地方都有补电机会,众所周知之处不必多言,本节将揭秘一些隐藏的充电位置。

注:2019版还附带了 MacBook 的省电设置,不过如今几乎全部 Mac 产品都跨向了 Apple Silicon 芯片,续航不再是大问题,故相关内容不再收录。确有需要的读者,可以找我要之前的内容。

行程中补充电量,就像口渴的人找水源,关键在于——插座。

旅途中,插座可是稀缺资源。如果你向一个常年漂泊在外的老客请教,多半他会告诉你:要像对待洗手间一样对待插座,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从乘上交通工具开始,不妨就开始寻觅插座,当然,对于常年处于低头状态的现代人来说,这一建议还有呵护健康的鼓励探索方面的价值。列车(动车和高铁)上逐渐普及了插座,一般列车型号越新、车厢档次越高,出现插座的机率也更大。我成功在座位下方、前座背面和餐桌下方找到过。甚至在内蒙、海南、西部等边远地区,我也成功挖出了插座孔(有时候是 USB 供电口,不一定是两脚插孔)。

如果座位附近没有,你可能要去餐车找。同时,找到插座也别只顾着乐呵,多少留个心,别让梁上君子从你座下把手机摸走——顺着数据线,字面意义上的顺藤摸瓜。飞机上不能使用充电宝 ,不过现在多数航班有插座供电。3

或许你还未罹患电量恐惧症,但没事儿多找找附近的插座藏在哪儿,做好“踩点”工作,下次真的电量告急时才能从容走向隐藏充电位。

机场、车站也是补电大军的集中地。车站的装修各地争奇斗艳,我愣是没想到啥好建议,不行就找个餐馆钻进去充电。国内机场则有窍门:去国际出发的候机厅蹭电。国际候机厅人一般比较少8 ,而且比国内候机厅豪华得多——无论是连片的充电插座、宽敞的躺椅,还是更加柔和的灯光。另外,在国际候机厅你遇到吸溜泡面者的几率更低。有几次遇上航班晚点,我都躲到国际航站楼过夜,往往能一人“包场”。

Alt text
被我包场的候机大厅

部分国外机场的候机厅是按检票口分隔间的,不像我国这样大家摆地摊。如果你所在的隔间没位子了,就去隔壁碰碰运气。若实在没辙,请实地考察一下洗手间的烘干机——请在深夜人烟稀少时再行此下策。

最后一处战场是旅店。有些装修老的旅店,满屋子也就两三个空余插座,如果和同伴一起出行,插座就更加吃紧。其实在扫码租电或麻烦前台之前,你可以拔掉房间里用不着的电器(电视、冰箱、烧水壶之类),给自带的适配器腾出救急充电位;使用 USB-A 数据线的读者还可以找找 USB 接口,在国内,它们最常出没于:

  • 电视机侧面
  • 显示器背面
  • 路由器背面
  • 插座面板
  • ……
Alt text
USB 插口藏在各个角落

出门太急,没带适配器也不是不可能。找不到 USB 插座的话,你也可以大大方方去前台借。不少旅店前台会保存一些旅客遗落的充电器,供后来的客人使用(可能需要租金或押金)。

小结

出门才发现手机电量图标发黄乃至发红、提着插头却找不着插座、后悔没多带一个转接头……都令人不悦。预先计划、备足工具、开省电模式固然知易行难,但除了这些,途中随时找到电量补给点也是一门技术。文章提到的技巧比较多,最后再梳理一次:

  • 出门前
    • 预先计划,检查剩余电量,尽可能充满再走
    • 配备高性能的主力充电配件
    • 选配紧凑的多功能充电配件
  • 旅途中
    • 随时寻找插座(附隐藏充电地点)
    • 开启省电模式(附 MacBook 省电高级技巧)

老实说,电量管理处处透着妥协的味道。多功能充电器往往与大功率、小体积不可兼得,相对高性能的 USB-C 接口则不容易随处找到插座(最好自己带快充头)……至少在技术有更大改变前——从 2019 到现在,看上去本作依然有更新的必要——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在旅途中少一些烦恼。


  1. 读书时我用的是黑莓手机(Blackberry),比 iPhone 早很多年就支持无线充电了。
  2. 《关于重申民航旅客携带“充电宝”乘机规定的公告》:严禁携带额定能量超过 160Wh 的充电宝;携带额定能量超过 100Wh 但不超过 160Wh 的充电宝,必须经航空公司批准且不得超过两个。
  3. 也许有人会用充电背壳暗渡陈仓,对于这类擦边球行为,只能说自求多福。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