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 原文链接

现代智能手机的充电技术越来越复杂了。一个充电器里面要有处理器,它得和手机沟通,商量好用多大的电压、多大的电流,按照什么协议来充电。这里面不仅关系到充电速度,还关系到电池的寿命、充电器和手机之间能不能配合得上。下面我们分几个方面来讲。

慢充有什么好处

如果你晚上有时间充电,而且白天不用担心电量不够,低功率的充电器(比如老式手机用的 5 瓦充电器)其实是更好的选择。实验表明,用 25 瓦快充的手机,电池在 100 天后,容量大约下降了 1.6%。而用 5 瓦慢充,下降只有 0.6%。差别来自快充时电池要长时间承受高压,内部化学反应加速,导致老化。

用一些电池温度监测应用也能看到,普通快充器在半小时内把电充到 80% 后,电池温度还会持续升高。但用 5 瓦慢充,哪怕一整夜充下来,电池温度也基本保持在室温附近。

快充的兼容性问题

要用上快充,不光充电器本身要够强,协议和线缆也得对得上。比如谷歌 Pixel 9 手机,虽然宣传支持 45 瓦快充,但实际测出来的最高功率只有 27 瓦。不同品牌之间的快充协议也是各搞各的,比如 OPPO、华为、高通都有自己的标准,互相不能通用。

拿 OPPO 的 SuperVOOC 来说,它靠双电池和外置充电控制器,把功率拉到 240 瓦(20 伏 / 12 安培)。但这套技术只能用原厂的充电器,一旦换成别的品牌,即使是高规格充电器,快充功能也用不上。

线缆和充电器的安全问题

线缆的质量很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线材好坏直接影响充电效率。有的便宜线缆掺了杂料或者太细,不但充电慢,还容易发热,甚至发烫超过手机本身。有测试发现,标称 30 瓦输出的第三方充电器,因过热保护,最后实际输出不到 15 瓦。

为了安全,建议选充电能力比手机要求稍高的充电器,比如手机支持 30 瓦,最好配 45 瓦的充电器。线缆也要选有正规认证的 USB-C 线。有的线缆内部有个叫 e-marker 的小芯片,标明支持 5 安培大电流,但如果线芯太细,电流大了还是有烧坏的风险。

无线充电的限制

无线充电虽然方便,但效率远不如有线。按 Qi 标准,差不多一半的电力会转成热量,充电速度自然也就慢了。苹果 MagSafe 系统通过磁吸定位,提高了一些效率,但比如 iPhone 16,用 25 瓦无线快充,还是要搭配专门支持 PD 3.0 的充电器才能用。

如果用非官方认证的无线充电器,iPhone 往往只允许以 7.5 瓦的慢速充电。安卓手机也差不多。比如小米宣传的 120 瓦无线快充,在美国这样的 110 伏国家,实际最多做到 96 瓦,而且还得用它家的专用充电底座。

快充技术的未来趋势

一些新技术正在尝试解决快充的问题。比如 USB PD 3.1 标准,把电压提高到 48 伏(而不是继续加大电流),这样能更安全地实现 240 瓦大功率充电。联发科的 Pump Express 3.0 技术,干脆跳过了手机内部的充电芯片,电流直接进电池,能减少 30% 的发热。高通的 QC 5.0 在调节电压时,能做到精度到 0.02 伏,这让输入功率控制得更细腻。

不过,不同厂商为了留住用户,各自推自己的快充协议,不太愿意统一标准。这种竞争,让 “通用快充” 到现在还只是个想法,离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

怎么选才合适

最后,选什么样的充电方式,要看你在乎什么。如果你每天有充电时间,不急着快充,5 瓦慢充能最大限度保护电池。如果经常需要快速补电,最好用原装配件,而且确认充电器、线缆和手机协议一致。

还要注意,一些快充标称的功率,在实际使用时可能达不到,比如因为电网电压低、气温高等情况。买设备时,最好认真看看技术说明书。就像文章最后提醒的那样,充电再快,如果天天担心电池掉电快,省下的时间也未必用得上。技术终归是服务人的,不是为了刷参数表。


author_avatar

UNTAG 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