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本文选自《人文主义笔记法:猜想和实践的媒介》,限时试读中,欢迎选购完整栏目。

人文主义笔记法:猜想和实践的媒介
人文主义笔记法:猜想和实践的媒介

革命总是留下含糊不清的遗产。卡片笔记引发的浪潮,将笔记、卡片写作、卡片笔记、双向链接和图谱视图(Graphy view,也有人称为网络视图)一股脑抛出,捆绑销售,别有用心者更是许下了“复利”“高产”甚至“著作等身”“第二大脑”之类耸人听闻的承诺。

功能与软件需要解耦,功能与功能也亟需解耦。笔记不一定非要是卡片(你可以保留精美的 Midiori 笔记本),卡片笔记不见得必须与卡片写作挂钩(你不是纳博科夫),双向链接并非卡片笔记之专利(请参照前篇),而最花哨的图谱视图,也可以独立于双向链接之外,自成一种完备的观察工具,多角度呈现材料之间的关联。

换言之,你不仅可以用图谱观察笔记,或者将现成资料整理成笔记卡片再交由图谱呈现,还能将几乎任何文件引入图谱网络。图谱和双向链接一样,唯有解放为一种通用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笔记。

双向链接与图谱视图的解耦

双向链接和图谱视图常常结伴出现。但是,图谱视图更可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真的“天生一对”——一如批萨海报里常常出现双倍奶酪和青红椒圈,双向链接与图谱视图确实是经典搭配,但不意味着这种搭配适合所有人的口味,更不意味着你必须“按规矩”点餐。

其实,双向链接这个概念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彼时和图谱视图并无过多联系。早在四五年前,文刀汉三就给我推荐了一款双向链接工具 nvALT,我自己也用了好几年的 VoodooPad。这两款工具都有双向链接(VoodooPad 更是有明确的“Backlink”页面),只是早年间“双向链接”一词尚不流行,用户通常称它们为“个人维基”——名为玫瑰的那朵花,换个名字,还是一样芳香。

Alt text
古早的 VoodooPad 有反向链接列表,但是没有网络视图

直到 Roam Research 发布,带入图谱视图,双链笔记才算一炮而红。如此这般拉长时间线,确实不能否认图谱视图的助推作用;可是,接着批萨的比喻:好看的,不一定好吃,更不一定营养。

就其本质而言,图谱视图,是一项可视化的技术,正如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在《如何观看世界》中所言,是一门属于皇帝、将军和领导者的艺术,离不开专门的训练。面对一张可视化的地图,训练有素者看到的是险峻地势、汹涌水流和隆隆战火,并且能够从中拨云见日、划出进军路线;而未经锻炼的人,大概只会说一声:

——不明觉厉!

不明觉厉,就是我们看双链笔记图谱视图时最常见的感受。具言之,图谱视图当下被用得最多的地方,主要是截图发微博、朋友圈,或者掺到文章里当强心剂,只是展示了一个复杂难解的迷宫。这已经失去其本来面貌,就像奶酪最初是为了供应能量、提供营养、追求风味,可一旦贪多无度、长吞大嚼,则无异于饿死鬼投胎,俗人矣。

Alt text
密密麻麻的网络根本不能提供有效信息 图:Roam Research

有趣的是,图谱恰恰证明了双向链接炼金术士何其外强中干。只需最基础的中学数学就能发现,十个点之间能够勾出45条链接,那么几百篇笔记,产生一张无法解读的蜘蛛网也就不奇怪了。顺予指出,我画出下面那张蜘蛛网只用了不到半分钟。

廉价。

Alt text
不明觉厉的图谱,非常容易刻意制造

进言之,图谱视图是需要深入学习才能掌握的一项技术,甚至一门艺术。图谱视图给笔记提供了一个鸟瞰视角,部分软件具备的局部图谱(Local Graphy View)则进一步开辟了无数环视四周的视点,可惜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技艺,也不是猎奇的热气球观景。双向链接需要学习,图谱视图亦然,大可不必一开始就冲着图谱视图去,更不能截完图、发完微博就撒手不管。

图谱视图作为独立的观察工具

我目前使用的笔记软件主要是 FSNotes,它压根没有图谱视图。偶尔我也用 Obsidian 的图谱视图,但更像是另行搬了一台观测器材——而不在里面直接写东西——目的恐怕也与炼金术士大相径庭。

所幸无论是 FSNotes(或其精神前身 nvALT)还是 Obsidian,都基于独立文件,数据和软件分离,我可以在更加轻快简捷的 FSNotes 中写,有需要时再打开 Obsidian 观察链接图谱。不妨借鉴 Marked 对 Markdown 编辑器的改革——将写作和预览分开处理——将 FSNotes 和 Obsidian 所代表的两类工具,分别视为笔记编辑器和笔记浏览器,前者主打轻快录入,后者负责华丽渲染。

一个领域方兴未已之时,两类工具往往难以区分,可假以时日,编辑和浏览的分野就逐渐明朗,你不能既要求编辑速度又追求显示效果,除非你觉得 Microsoft Word 是什么好东西。卡片笔记诞生之初只是一扎功能的拼凑,时至今日,多数软件都在浏览功能上搞军备竞赛,以至于把软件做得又大又慢又耗电,不过,若令功能与功能解耦,则 Obsidian 完全可以专用的笔记浏览器,完全不必因为其他功能之丰富而产生工具焦虑。1以下功能,是 Obsidian 已经或正在达成的图谱视图事实标准,可在选用图谱工具时用作参考:

  • 全局图谱视图,不必多言,展示整个笔记库中所有项目——不仅仅是笔记,还可能是图片附件——的关联;
  • 只显示一个文件夹中的链接关联,即便某些狂热分子坚称要消灭文件夹,但我实现很难想象如何将犯罪嫌疑人的无罪辩护理由和我的晚餐食谱放在一起;
  • 局部图谱视图,只显示当前笔记关联的内容,惟需指出,这项功能我非常重视,但是几乎与双向链接列表无异,所有我一般不需要打开图谱软件就能看清当前笔记周边的地形;
  • 细节参数调整,例如展示两层链接,方便摸索更长的推理链条(法律推理中常常会串起好几条规则);
  • 过滤功能,例如只显示特定格式标题的笔记,如果你的命名习惯较好,过滤功能可以进一步聚焦目标内容,排除无关笔记;
  • 染色功能,给符合各组条件的节点涂上对应颜色,以示区分,例如猜想笔记、词条笔记和大纲笔记——我用了不同格式的文件名——就可以染上不同的颜色;
  • ……

从上述功能的用例可见,在单篇笔记的意义上,图谱精确展示语义关联2;在整个文件夹乃至笔记库的层面上,图谱则成了笔记健康程度的晴雨表。正如一个城市的中小企业退出量和步行指数反映了城市是否健康,图谱视图也可以呈现你的思考究竟是支离破碎、互不相干、东一榔头西一棒,还是视野开阔又连贯顺畅,或者钻牛角尖一条道走到黑。3

图谱本质上是一种提问的工具。

用图谱视图观察现成资料

我不打算从笔记切入谈图谱,盖笔记太容易伪造,而我虽然对自己的笔记有信心,却也不可能将其丢给你摆弄。更佳的入门例子,其实是现成资料,例如一本像词典一样分为多个互联小单元的书,或者一套相互之间有引致(引用)的法律条文。比起尚在摸爬滚打之中的个人笔记,这些资料中的链接相对可靠、真实且必要,更适合展示图谱有何能耐,顺便,也能打破炼金术士将图谱占为笔记——尤其是各个小群体打算带货挣钱的笔记软件或方法论——所独有的企图。

Alt text
用图谱视图观察一本书或者一套法律条文

正如双向链接最早用于维基百科而非个人笔记(尽管两者常常有重叠),许多正式出版物也引入了图谱,没必要将其限制在私人笔记中。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介绍过几百个可供参考的建筑设计模式,写成了一本类似于建筑百科全书的大部头《建筑模式语言》,不同的模式之间有相互引用。亚历山大画过几张关系图,勾勒出不同模式之间的关联,这已经与主流的图谱高度相似。4

Alt text
各种建筑模式之间的网状关系 图:《建筑的永恒之道》

上图仅仅囊括了很小一部分模式,我不禁想,为何不干脆制作一个卡片笔记版本的《建筑模式语言》?原书有几百个模式,但好在链接基本集中在每篇的首尾,手动复制并添加双向链接标记符号 [[]] 也只花去不到半天时间。5每个模式对应一个文本文件(笔记),标题就依原书,收拾好后,每篇笔记单看就是原文摘要。

Alt text
单篇笔记看上去只是摘要

一旦打开图谱视图,就能展示当前建筑模式和其他模式的关系,我得以知道一个简单床龛背后的文化内涵,也能一瞥房屋朝向背后的技术细节。

Alt text
用 Obsidian 可视化《建筑模式语言》

《建筑模式语言》常读常新,只可惜原书太厚重,PDF 扫描版也不便阅读。迨转为以卡片笔记为载体的百科全书形态后,我终于可以将其塞进牛仔裤口袋,随身携带,无聊也能翻阅。

除了《建筑模式语言》,我还尝试过将其他书籍转为卡片笔记,不过普遍收益不大,毕竟以词条方式写成的佳作本就不多,更多时候,像是在实验新工具,看看图谱能走多远。

倒是在我的本职工作中,图谱更加实用。在某些法律子领域中,有大量引致条款和被引致条款,最夸张的劳动法6,几乎每隔几行就来一句“本法第几条”,有时候胳膊还拐到其他文件里。我相信无论是执业律师或者学有余力的外行人,都不喜欢这些引致条款。

Alt text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恐怖的引致条款

不过,借用图谱以及其他 Obsidian 中的浏览技术,很容易把一套劳动法相关规定,整理成更利于浏览的小型劳动法百科。

某种程度上,接下来的工作就像是剪碎文件再适当组织——放心,我会提供做好的劳动法百科供你把玩——但落地时却不完全是技术问题。前置问题在于,法律文件固然以条为基本单位,但部分引致条款会精确到更细的款乃至项甚至目等等层级,若追求字面意义上的原子化,恐怕会把法律文件剪成无法阅读的纸屑。因此,从一开始最好就达成共识,牺牲一定的精度,以为单位,考虑到一条条文内容往往不过几行,偶尔遇到更细的引用,直接呈现整条内容也不至于让人找不到目标。简言之,原子化教条并不符合法律工作的现实,在其他领域,也需要因地制宜。

我首先将每条条文保存为独立笔记(文本文件),再分别设置有足够区分度的标题(文件名)。虽然原文常用“本法第几条”,但目前存在引用关系的文件至少有半打——《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而且以后可能还会继续增加,因此我选用 文件名简称条文序号 的命名方式。这种程度的变通,完全不会导致文义扭曲。

随后,我习惯以来源文件为界,将细碎的条款文件存入对应文件夹。如此一来,只要软件本身允许,你不仅可以一览所有条文之间的关联,也可以只看某一份法律文件内部的引用结构。最后,将收拾好的整个文件夹丢给 Obsidian,就可以将线性的法律条文转换为卡片笔记化形式,搭上图谱视图的便车。

Alt text
在 Obsidian 中可视化法条引致网络

我最常用的是局部图谱视图,即打开一条法律条文后,查看它和其他条文的关系,包括它引用的条文和引用它的条文,这在法律领域意义非法,因为一条条文被引用,往往有实质意义:

  1. 被引致条款得到了进一步解释或细化,比如劳动法司法解释就对劳动法中的经济补偿和赔偿规则有进一步的规定,若只看劳动法,很可能误以为某些赔偿可以无限制累加,实则不然,法律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也不是无限的;
  2. 引致条款是需要注意的例外,例如,虽然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很多可以通知辞退员工的情形,但是随后又有不得辞退的例外,如果用人单位未加注意,就很有可能要支付巨额补偿和赔偿;
  3. 最后一种情形则是参照适用的条文,不过此类情形在劳动法体系下不多见,本文不讨论。

>>整理好的劳动法文件下载<<

用图谱视图观察一扎文件,而不仅仅是笔记

在合适的软件中,图谱(以及双向链接)并不限于笔记,几乎任何文件,都有可能纳入图谱视图。在涉及大量原始材料和参考资料——判决书、法律、法律注释、专家观点等等——的工作中,基于文件的图谱威力巨大。

Obsidian 固然可取道附件,不过这依然是以笔记为本位的立场,不如另一款软件:DEVONthink,它对所有文件一视同仁,你只需要创建一个自定义元数据,用于填写目标文件的链接,就可以在任意两个文件之间创建双向链接关系。在 DEVONthink 4 之后的版本中,还可以顺便获得图谱视图。

我有一个小型的法律文献数据库,其中不少材料会引用在先文献,于是我:

  1. 在后来的裁判文书中标明在先文书的链接;
  2. 在论文或专著中标明所引文书的链接;
  3. 如做笔记,也附上文书链接。

如此一来,日后再查看一篇文书时,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文书、论文和专著或笔记引过它。

Alt text
DEVONthink 中的反向链接列表

在某个疑难案件中,我还尝试模仿推理剧中的侦探,将罗生门一般互相矛盾的证据材料组织成链接网络,尝试找出唯一的法律真实(尽管当时版本的 DEVONthink 可视化效果一般,不那么理想)。至此,笔记已经完全回归了现实世界,全然没有了玻璃球游戏的自欺欺人面貌。

小结

和双向链接一样,图谱也是一种通用技术,并且也只是种种技术之一。一方面,将干巴巴的笔记转化为华丽的图谱,并不担保你提出的猜想含金量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只会在笔记软件中采用图谱的多维视角,也是画地为牢,掉进了某些开发商和生产力网红的卖拐圈套。

作为新兴技术,图谱还需观察,目前只有一件事需要记住:不论如何,多用图谱发现问题,但不要试图伪造图谱。


  1. 除了以 Obsidian 测评视频为生的小编,恐怕是否熟练掌握 Obsidian,这一事实本身并无任何意义。
  2. 基于双向链接的图谱,在技术上只是一种网络,而在笔记的语境下,更贴近语义网络。只不过,完全依赖链接(只有两点),并不能达到语义网络的级别(还需要考虑关系具体是什么)。人工智能或许可以拓展图谱在语义网络方面的应用。
  3. 在技术上,典型形态分别是一系列鲜有交汇的短链接、几条有小分支的长链接以及只有几个中心节点发散出去的无数细碎链接。
  4. 如果不是更好的话,因为亚历山大的示意图有分组、分层和方向。
  5. 实际应该更久一些,因为部分数据来自 Anki 中的复习卡片,我无法统计隔三差五往 Anki 里塞卡片耗费了多久。但话说回来,《建筑模式语言》本就是巨著,换作其他书,应该更简单。
  6. 广义,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的其他法律、司法解释和行政法规等等。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