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注:你在截图中将看到一些不符合本文规则的笔记名,因为我不想隐藏或删掉早年那些摸爬滚打的痕迹。你也可以把它们当作研究案例,想想合理之处和历史局限,例如,我最初记卡片并不勤快、只用八位时间戳,而现在非使用十二位不可。

卡片笔记要不要使用编码?这是一个相当硬核的问题,自卢曼设计 Folgezettel 编码以降,其阴云笼罩至今,成了卡片笔记领域的禁区。介绍卡片笔记者,往往对 Folgezettel 编码大书特书,然后丢下一句“这是纸笔时代的做法”,话匣子就突然关上,然后开始扯毫不相关的其他话题。这种虚晃一枪的做法让人无法接受。

所谓的 Folgezettel 编码,即一套唯一识别符,在纸笔时代扮演了超链接的角色;不仅如此,这套编码还基于卡片之间的连贯性而设计,可以呈现笔记之间的关系,例如 6e1a 可能就是 6e1 的一个后续思考。必须意识到,Folgezettel 是识别功能与关系呈现功能的复合体。

Alt text
卢曼的 Folgezettel 编码

在数字化时代,Folgezettel 的两大功能分别被双向链接和网络视图(Graphy view)继承,还在照搬卢曼编码者已然寥寥无几,问题其实已经悄然变形:从“用不用 Folgezettel 编码”变成了“用不用编码”。看到这种变迁之后,任何一个理智的读者,任何一位理智的读者都不会再相信“这是纸笔时代的做法”之类的托辞。

一种主流做法是与编码割席,彻底将其视为纸笔时代的遗迹,例如 Andy Matuschak 几乎只用词组与短语充当标题1;另一派则继承了编码,只是换用更加经济的时间戳,例如卡片笔记软件先驱 The Archive 就将时间戳当作双向链接,连笔记标题都省去了。前者不利于区分笔记类型,让公知常识和一家之言混居一处,很难区分链接素材的可靠程度;后者则是喧宾夺主,只看编码根本不知道其内容是什么。

全有或全无的做法都以偏概全,而问题的根源则在于没有分而治之:如果根据笔记类型使用配套编码,许多问题自始就不存在。需要事先澄清,编码严格意义上说是唯一的,一卡片一编码,但这种做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笔记类型,因此下文会使用“前缀”取代“编码”的说法。

卡片笔记中的前缀一览

《卡片笔记中的三种笔记类型》一文中,我在《How to take smart notes》与 Andy 等人的基础上,划出了两种观点笔记、两种词条笔记和大纲笔记的分类,以一个竞争法领域的话题为例,这些带上前缀的笔记长这样:

  • 永久笔记
    • 观点笔记
      • 成熟观点:202108101845 陈述句,例如 202108101845 涉及竞争利益时采取权益保护路线
      • 青涩观点:?? 疑问句,例如 ?? 维护市场秩序应当优先于保护竞争利益
    • 词条笔记
      • 公认词条:§词条名,例如 §竞争关系
      • 自创词条:§§自创词条名,例如 §§权益保护路线
  • 大纲笔记:L130 2020年竞争法判例阅读清单

这些前缀设计并非从天而降,甚至不用狐借某个著名理论来证明合法性:它们均从卡片笔记的实践之中生长出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操作习惯。着眼于一张卡片的诞生,就能理解前缀设计的理由。

观点笔记的前缀

一个健康的、充满原创思考的卡片盒,应当以观点笔记为主,否则就只是剪报簿或者流水帐。先考察观点笔记的前缀,无疑是举要治繁之举。

作为一种前缀形式,时间戳或其他时间格式得到了一些主流工具的青睐。The Archive 将时间戳作为笔记的“身份证号码”,而 Roam Research 也将日期当作默认笔记名(Daily note)。可惜,仅仅看一眼标题 2021081212141月1日 感想 ,根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玩意儿,我们还是需要 时间戳 + 描述 的完整标题;况且,并非所有笔记搜能同时间戳合拍,即便在观点笔记内部,也要区分不同阶段的笔记。

成熟观点笔记:时间戳

一个观点的诞生,是一个不断提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戳首先充当了脚手架,在笔记落成后又成了路标,在和其他工具的联动中还起到桥梁作用。

时间戳的第一个作用是脚手架,即用作占位符,让人无需急于给笔记取标题。观点笔记的标题是内容的提炼概括,本身就是自下而上地升华出来,一时间想不出来或者反反复复修改都是常情(如果你写过论文,应该不会忘记来回折腾标题之痛)。这时候,管它三七二十一打个时间戳、充当临时标题,就可以抛开起标题的压力,先处理笔记内容,待论述成熟了再回过头总结出标题。光秃秃的时间戳也有鲜明的视觉提示效果,排在一串冗长的标题中间,仿佛一个等着填补的坑洞。

在笔记标题落定后,时间戳也可以发挥余热。在反向链接列表或搜索结果中,带时间戳的笔记默认会按创建时间排列,一个观点的新旧程度一目了然。通常,引用旧观点需要更加注意,以免时过境迁、当初的想法已经趋于模糊。

最后,时间戳还可以充当笔记的唯一识别符,这一点和 Folgezettel 的功能部分重合。在 Obsidian、Roam Research 等新锐工具中,唯一识别符似乎并不重要,因为这些笔记工具做到了一处标题改动、全局链接更新;可一旦想跨软件建立链接、一键跳转,就不太实际了。例如,我习惯在 Anki 记忆卡和卡片笔记之间建立链接,给记忆卡更多上下文、以免沦为死记硬背——这一套操作就很依赖唯一识别符,因为卡片笔记的标题(陈述句)部分可能会调整,但只要在 Anki 记忆卡中标明了时间戳,就总能找到对应的笔记。一般而言,分钟精度的时间戳已经不容易出现重复,足以作为笔记的身份证号码。

Alt text
借助时间戳可以跨软件实现跳转

快速键入时间戳的方法也很简单,TextExpander 和 Keyboard Maestro 等等自动化工具都可以做到快速输入,比如通过我做的 这个 Keyboard Maestro 动作,就能在键入 ttime 后得到分钟精度的时间戳。当然,这个时间戳没有空格、没有横线、还很冗长,因为时间戳从一开始就不是给人阅读的,在同一精度的前提下越紧凑越好。

“Untitle” 与时间戳的差别

配合自动化工具,时间戳完全可以做到四两拨千斤;另有一种看似更加无招胜有招的做法,即把所有未命名笔记按先后顺序标为 Untitle 序号。实际上,这种做法过犹不及。

BBEdit 在 14.0 大版本中加入了草稿自动保存功能,可以把尚未保存的内容全部存为 Untitle 序号 格式的文件。这一做法看似比时间戳更轻松,其实给后续带来了很大麻烦:假设你已经有了 Untitle 1Untitle 20 这二十份草稿,在处理完 Untitle 3 之后,新创建的草稿又会后来居上、填补 Untitle 3 的空位,导致根本不知道谁是谁、是最近还是以前创建的。一言以蔽之,Untitle 提供的信息太少,少到难以区分你我。

青涩观点笔记:??

另一类观点笔记尚不成熟,暂且表达为疑问句,这些笔记不比前一节的笔记可靠、不适合随意引用,需要和前者区别开来。一种很经济的方法就是添加专有前缀,我选用的是两个英文问号 ??。在搜索结果或链接列表中,尚不陈述的观点笔记也会聚集在一起,和成熟的观点泾渭分明。

青涩的观点也可能转变为成熟观点,一旦完成这场褪变,就可以采用 时间戳 + 描述 的命名方式,统一使用时间戳前缀。两种笔记本身就是一条思路在不同发展程度上的切片,Andy 压根不区分两种观点笔记,仅仅在疑问句式的笔记标题中带一个问号,这种做法无伤大雅,只是在视觉效果上差点意思。

词条笔记的前缀

时间戳编码实际是最常见的前缀,但如果将其照搬到词条笔记中,就容易导致两类笔记混淆难分。要是你的卡片笔记工具恰好支持网络视图,不妨检查一下其中最大的那些节点,它们往往不是大纲笔记就是词条笔记,因为大纲笔记引用他者最为频繁,而词条被其他卡片引用最多。一旦大纲笔记和词条笔记成了网络中枢,个人思考的重点方向就被它们埋没了。

只要加上专用前缀,就能区分开观点笔记和词条。Obsidian 的网络视图支持过滤功能,可以把配有特殊前缀的词条过滤出去(以本文命名格式为例,过滤语法是 - file:§);即便在最基础的网络视图工具中,起码一眼也能认出词条笔记,不至于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想法。

Alt text
附上前缀后,Obsidian 就能过滤掉词条卡片

公认词条笔记:§

我们需要一个特殊符号来区分观点笔记与词条笔记,这不意味着要使用 §202108121601 这样冗长的前缀,实际上,一个 § 符号就足够了,时间戳根本不用出现词条笔记中,因为这类笔记缺乏观点笔记那样的提炼过程。当一则词条笔记创建之初,它首先就得有名字,然后我们把再权威定义摘录进去,并附上自己的见解。词条名本身就能充当卡片标题,不需要借助时间戳搭建脚手架。

另一方面,公认词条笔记的时间属性也不强。这些词条既然来自公共领域或者属于专业内的常识,往往已经经过他人的充分讨论,至于我们那一点点可怜的点评,根本不值得结绳纪事般打下时间戳。例如 §竞争关系 这个词条,其本身在竞争法领域是最常见的裁判要点,可以做成词条笔记;如果我对它有一些独到见解,则可以另起一张观点卡片阐释自己的观点,不用在词条卡片上打时间戳。

自创词条笔记:§§

自创词条往往是观点笔记的进一步提炼,运气好的有潜力继续演变为公认词条(并不是不可能,从到“卡片笔记”流行词),还有一部分可能是公认词条的翻版、只不过作者本人没有发现。

很多时候,一个自创词条会回归公认词条。心理学家似乎隔三差五就能发现一个“某某效应”,其实很多只是旧大陆的延伸——比如,自我中心、后见之明、虚假共识、虚假透明度和心盲症都是“知识的诅咒”之变体——而非新大陆的海岸线;我在整理案卷时曾用 §§三方利益 概括市场、经营者和消费者三方面的权益,而 2021 年一份典型裁判中直接提出了 三元叠加 的说法,足以取代我自己的用词。发现自己想法被古人(或更有影响力的后人)“剽窃”时,不用苦恼,大大方方将自创词条改为或并入公认词条即可。

§§§,其实是一个“剪掉尾巴”的过程。

大纲笔记的前缀:层级编码

继续秉持避免混杂各类笔记的准则,现在我们来处理大纲笔记。一个想当然的方法就是和词条笔记一样在大纲笔记标题前加上特殊字符,或者干脆命名为 OUTLINE 笔记名,这也不失为一种方案(Andy 就是这么干的)。很遗憾,这种做法忽视了大纲的生长方式:大纲——至少大部分大纲——继承了文件夹的收纳功能,因此天生带着层级结构,完全可以整理成整齐的序列。

Alt text
大纲笔记其实带着层级结构

进言之,大纲笔记可以采用层级编码充当前缀,从而分门别类地排列。我采用的编码偷师自图书馆编码,用四位英文和数字组合来表示某个学科的具体领域,比如 L100 表示民法的大范围,L440 表示社会法下的劳动法。层级编码充满了文件夹管理的色彩,这和我所在专业高度成熟、体系清晰固然有关2,更重要的是,卡片笔记和层级结构从来就不冲突,只不过把从上而下先的做法改成了从下而上:不是先整几个筐、往里丢东西,而是先攒东西、初具规模了再分成几摞。

如果你使用 Obsidian,还可以把所有大纲笔记和观点笔记隔绝开,专门放到另外的文件夹,这样在网络视图中就能直接排除它们,以免大纲笔记变成网络中心。

小结

当我们将几类笔记附上专门设计的前缀之后,这些笔记就能分组展示,诸如多少观点引用当前笔记、多少问题涉及当前笔记以及多少大纲提及本笔记,都一目了然。

归根结底,这些前缀最根本的用途还是分类,不仅将整个卡片笔记分类,在各类内部也分类排序,还给判断链接质量提供了参考。我们厌倦的只是预设结构、不知变通的文件夹式管理,而不是结构本身;结构、层级都会从卡片笔记中自然涌现出来,但凡读者亲手写下几十上百篇笔记,就会意识到前缀系统并非刻意复古或故作高深,而是自然形成。

Banner Credit: Bob Rose & Studio Ghibli

🛍 我撰写的付费栏目《信息管理,文件为本位的方案》正在 UNTAG 售卖,对本文话题有进一步讨论,欢迎选购。

🔗 付费栏目链接


  1. 唯一的例外是,他的大纲笔记有统一前缀。
  2. 甚至有些子领域直接给交叉课题一个专用编码,比如专利分类中,X 表示交叉领域或新领域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