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注:本系列文章中的“卡片笔记”为狭义解释,均指观点类的笔记。分类是进一步讨论的前提,有关笔记分类,请参阅 《卡片笔记中的三种笔记类型》

宣传一款笔记软件,可以搜肠刮肚,找出各种代名词,诸如第二大脑、记忆宫殿或知识库,而自 2020 年以降,随着生产力网红们的推波助澜,“数字花园”(Digital Garden)的古老概念也被刨了出来。

但是,在今天的语境下,尤其在中文互联网中讨论数字花园,与其 原始含义 相去甚远。在英语的网络文化中,数字花园是一个开放或至少半开放的空间。花园在欧美国家本身就有一定的公共属性,想象一个沿街的花园,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并不会被高墙包围——更不会在围墙顶上插几道玻璃片——而是只有半人高的篱笆,透过这些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栅栏,园内风景只会更加优美,如同裱上画框的田园风景画。花园隐喻在互联网中的延伸主要是博客,在博客中,其主人就像园丁,博客文章则是他培育的花朵,而游客一如现实世界中的路人,不仅可以一睹旖旎风光,还可以和篱笆那一头的园丁聊上几句。英文社区 提出 数字花园概念的时间,也是博客遍地开花的时代。

以上描述和笔记的形态大相径庭。比起代表博客的西式花园,笔记的花园更近乎中国文化中的园林,倾向于孤芳自赏,还往往藏匿于深宅大院之中。本文的数字花园,也不再囿于英文互联网文化中的博客,而主要指私人笔记。而在卡片笔记的语境下,重拾数字花园的概念,其实是在强调私人空间,而不是要搞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网络文化的文艺复兴。

在后疫情时代,花园有更深的寓意,它不仅是一处培育植物的场所,也是精神的庇护所。培育、观赏与遮蔽的功能,在数字世界中有完全的等价物。

培育

The memo itself would represent but one facet of complex symbol structure that would grow as the work progressed……——Doug Engelbart, 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

卡片笔记的流行,一方面来自万金油式的承诺,关于这点,我将在《Zettelkasten 卡片笔记与高产:从采集式到农耕式写作》中驳斥一番;另一方面,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优势:写作压力小。但如果止步于卡片笔记篇幅短小,不再深究,则将错过太多风景。

一旦将笔记视作花园中的植物,创作和思考的步伐也会随之放慢,就像不应该拔苗助长一样,我们也不能在笔记上急于求成。传统笔记,尤其是印象笔记,往往倡导剪藏和收藏,结局通常是巨型垃圾填埋场——原因很简单,笔记增加的速度太快,已经远远超过头脑能够消化的阈值。只要还是把笔记当成储备过冬粮,头脑就会短路,以至于脑满肠肥。而把笔记看作活生生的植物,整个节奏都会慢下来。1

植物有其生命周期,笔记亦然。我们不再把做笔记看作是课间十分钟的紧急工作,也不是下班后的消遣,而是一项长期事业。一篇笔记会经过萌芽、生长、成熟和衰老甚至死亡等多个阶段。并非所有的想法都马上可以成为笔记,很多时候,我写下的只是一些关键词组合,就像是一颗笔记的种子,直到某天遇上合适的土壤阳光和水分才会萌发。而当你把这些尚未成型的念头视作植物种子,而非收件箱中亟待处理的任务,心胸也就随之豁然开朗:毕竟,如果是一堆文件堆在眼前,那简直就是A4尺寸的巨型催命符;而面对一把种子,我们又有什么可以感到紧张的呢?收件箱的隐喻总是希望我们快马加鞭,而植物种子的形象则让人轻松许多。

和植物生长一样,当笔记开始生长周期后,也需要持续的灌溉。一方面,这似乎是一个严苛的要求,不允许你在几分钟之内就写完一篇笔记;但换个角度想,这其实是降低了压力,允许你像画油画一样,每天修一点、补一些,让笔记慢慢成型,思想逐渐成熟。笔记的营养来自阅读,为此,我设计了一套阅读批注编码,用来表示划线句子和笔记之间的关联——究竟是启发了一个新点子,还是补充到现有的笔记,又或者否定了某个早先的想法。编码分别取自“萌芽”(sprout)“灌溉”(irrigate)等词,好像我不是在白底黑字中挣扎,而是真的在侍弄作物一样。

Alt text
用编码表示划线句子和笔记之间的关系

正如一颗葡萄会长出茂盛的藤蔓,一株榕树会垂下无数的根须,一篇笔记也可能引发出多个新想法,启发多篇新的笔记。在传统线性笔记中,新想法可能得另起炉灶;而卡片笔记不需要从头开始,而是可以从之前停下的地方继续脚步。借用双向链接语法,我们可以连接任何两篇笔记,甚至可以在一篇赞同死刑的笔记上引发出一篇支持废止死刑的笔记。盖想法的变迁并不奇怪,正如植物也会变异一样。

另外,与其说卡片笔记是一颗不断拓展的大树,不如说是德勒兹所言的块状茎。双向链接可以连接任何两篇笔记,而不用在乎期逻辑上的层级关系,这就组成了生机盎然的花园网络。打个比方,如果你的花园里只有两三棵果树,无论它们生长得多么茁壮,只要往主干上来上那么两斧子,整个花园就会退化成荒地——但如果花园中长满了藤科植物,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那即便遭了虫害被或者被老鼠啃食掉一部分作物,剩下的部分仍然可以茁壮成长。

至于笔记的成熟,其实很难给出具体时间点。盖笔记并不像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有相对固定的开花和结果时间,而更像是寿命长达多年的木本植物。很难保证哪一篇笔记已经达到了完美的状态,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售卖——所幸,数字花园只面向写作者自己,而不用担心销路问题。

不过,笔记倒是会衰老乃至死亡,就和自然世界中的生老病死一样。某个我们曾经奉为圭臬的规则和观念,在未来很可能被证明只是幼稚的想法,或者过犹不及。遭到否定的笔记不用从花园中铲除,而是可以像树桩一样留在原地,一方面当然是留个纪念,保留以前的思索过程;另一方面,你又怎么知道当前被否定的想法,日后不会枯木逢春呢?观察一篇笔记成长起伏,恰恰是做笔记的乐趣所在。

游览

一本书(我相信)是某种有开始有结尾的东西(即使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条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伊塔洛·卡尔维诺

尽管本文并不认为数字花园是公共空间,但也并不将所有人拒之门外。在特殊的场合,我们也欢迎特定人物来园中拜访;不过,在更多时候,花园中的观赏者其实是未来时刻的自己。即便只有这一个观察者,数字花园也需要、并且值得精心栽培,以供写作者自己游览观赏。

中式园林讲究移步换景,此意境尤其适用于数字花园。Bush 在上世纪中叶 构想 了一种记忆机械,摇动手柄,就能展示一生所学;这种机械不仅仅是为了背诵,更为了让使用者找到不同的观赏路径(numerous trails)。这种类似大脑拓展器的工具,可以视为电子计算机的理论模型。不过,电脑的发展似乎并没有沿着智力增强工具的路子发展,而是迅速成为了娱乐工具或工作场所的延伸。讨论数字花园,可能还是要回到隐喻的层面上。

欣赏笔记,尤其是网状的卡片笔记,必须打破线性的阅读习惯,接受路标——双向链接——的指引。C.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从大量交叉引用,两本大部头的书本身就是一座笔记花园。正如作者自己所言,他作品并不需要从头读到尾,而可以从几个感兴趣的模式入手,沿着文章前后的指引,流连在相关章节中,如同在园林中漫步。

Alt text
各种建筑模式之间的网状关系 图:《建筑的永恒之道》

如果你在电子版的《建筑模式语言》中加入双向链接语法,就可以在 Obsidian 的 Graphic View 中看到一座数字花园。2

不过,花园的布置是一种艺术,单纯依靠双向链接,容易隐没笔记结构。在景观设计中,适当的强调可以消除视觉疲劳,卡片笔记也可以效仿这一做法,为某些主题设置索引笔记(大纲笔记),将相关文章排成线性序列,以供日后温习整套思路;而每篇笔记中的双向链接,又开启了阡陌的支线,提供额外风景。

Alt text
大纲笔记可以指导阅读方向

庇护

Any later-day hacker will admit that the most fascinating thing in his own life is his own mind, and tell you that he regards intense, prolonged interaction with a computer program as a particularly satisfying kind of dialogue with his own thoughts.——Howar Rheingold

在病毒席卷全球之前,我们几乎已经忘了如何与自然相处,同时也忘了如何与自己沟通。而大流行在限制人们外出之时,也迫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与植物共处,和内心交流。疫情同时让物理世界中的花园和数字意义上的花园回归。

如果我们有一个想法,尤其是这个想法还不成熟,为什么非得把它发到微博或者推特上?为什么一定要在朋友圈分享见解?在线平台并不是发布想法的好地方,就像高架桥下的绿化带也不是种植花卉的好位置,那里只有尘土、噪音和尾气,而在城市规划中,这些绿化本身就是作为防御设施而建造的,和美感一点都不沾边。而除了在线媒体,我们也可以选择在卡片笔记中分享见解,尽管听众只有自己,但已经足够。

卡片笔记搭建的庇护所,并不是一个心情树洞,随你往里面宣泄一番,而它也不会有任何回应。相反,卡片笔记会和写作者产生丰富乃至于激烈的互动,就像是引来了大量蜜蜂和蝴蝶的花园。例如,写完一篇关于麦克卢汉媒介观的笔记后,我顺手将它链接到 Alan Kay 的某个想法,这下可好,笔记软件马上发现 Kay 和恩格尔巴特之间的关联,并将其显示在 Graphic View 中;我原本并没有想到这些关联笔记,于是简单扫了一眼,随即发现最早那篇关于麦克卢汉的笔记也要修改;改动时,我又想起尼采和海德格尔对打字机的看法,遂又反刍……就这样,正反馈的过程不断迭代,最初的笔记可能只是一个没有厚度的切面,在和过往笔记的互动之中,逐渐还原为立体的观点。3

Alt text
创建一个链接就会发现一批相关笔记

和笔记的互动要比在朋友圈里发牢骚好得多,通过后者,你一般只会收获到冷嘲热讽或者廉价怜悯。借用培育植物的隐喻,可以说,如果你把一颗种子丢到行人来来往往的大街上,它八成只会干死渴死或者被人踩得粉身碎骨,但如果将它埋入土壤,静待阳光露水,则未来可期。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不断耕耘卡片笔记的花园时,偶然擡头,思想的庇护所已然亭亭如盖,郁郁葱葱。

Banner Credit: Bob Rose & Studio Ghibli

🛍 我撰写的付费栏目《信息管理,文件为本位的方案》正在 UNTAG 售卖,对本文话题有进一步讨论,欢迎选购。

🔗 付费栏目链接


  1. 非要说的话,印象笔记里生长的不是花卉,而是喜欢富营养化水源的蓝藻,很快就会吞没一切。
  2. 您可能已经跃跃欲试,但不用这么干,因为我已经这么干了。
  3. 真实的笔记不会只写一个人名,那太过潦草,图中的例子显然高度简化了。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