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Claim:本文所言的“会议记录”“会议笔记”,是留给自己的笔记,而不是上交给别人的笔记。如您所在的单位有会议纪要格式要求,请对本文的建议理性取舍。

一个健康的体系应该能够足以应对多变的场景。卡片笔记作为一种通用方法,理应可以用在多个场合——从私人笔记到团队会议记录。

然而,卡片原教旨却阻碍了整个体系的推广。众所周知,卡片笔记的灵魂在于原子化,即一张卡片上只写一段信息,鼓吹者认为,量少就能扫清记笔记的门槛;然而,苟写几句就创建一个新页面,则和会议记录南辕北辙。1

分散的笔记碎片和连贯的会议记录之间需要一道桥梁。卡片笔记原教旨主义者的问题在于,他们告诉你跑 1 米很简单,但没有教会你如何连续跑上三公里;而 Roam Research 等新一代笔记软件已经着手解决这一问题,试图推广卡片笔记的应用范围。我试图在它们的成果上,以“笔记是观点”为前提,分析会议记录的真正使命;同时,我尝试总结出一般方法,以期举凡是一个支持双向链接的笔记工具,都可以采用本文方法做会议记录。

为什么传统卡片笔记力不从心

问题要从卡片笔记的原始规则说起。我们现在所谓的卡片笔记,主要指德国社会学家 Luhmann 所使用的一系列方法,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那一句原子化。Luhmann 自己就是绝佳例子,他的每一条笔记只有短短百来字(可以看这里的英文译文)。这种形态的笔记,显然不适合乘载连篇累牍的会议记录。

纵观原版卡片笔记中的其他说法,似乎也找不到会议记录的容身之处。总的来说,卡片笔记的宽泛概念包括永久笔记、临时笔记以及大纲笔记。2这些形态中,似乎只有大纲笔记和会议记录有些神似。但从写作顺序上看两种笔记,却恰恰相反:会议记录,我们都熟悉,那可是需要趁热打铁、手指飞舞,即刻记录下来;而大纲笔记则不然,一个卡片笔记的践行者,往往是先写了一系列的永久笔记,在其中摸索出某些头绪,然后再将它们编排到大纲中——正如 Echo 所说,清单的作用在于赋予秩序。

究其原因倒也简单,卡片笔记至少可以追溯到莱布尼兹,从创造这一方法伊始,它就被用于学术研究;而研究的第一步,总是收集并梳理组织现有知识。因此传统卡片笔记总是从零碎纸片到有组织的大纲,而不是会议记录那样,先弄出一长串的事项清单。

Alt text
莱布尼兹的摘抄柜,来源:Placcius, Vincentius. 1689. De Arte Excerpendi

为什么新式笔记软件让人头晕

自 Roam Research 开始,卡片笔记的概念方深入人心。Roam Research 的优点自然不少,但管见以为,它能够为流行一时,绝不是依靠卡片笔记技术本身——比他早一二十年就已经出现双向链接语法了,也不完全是那张花哨的思维地图——这种花架子不可能长久,而是 Roam Research 真正把卡片笔记从学术领域解放出来,让每一个人都可以使用这项技术。其中的关键技术——你可以说是语法糖——就是 Daily Note。

Daily Note 一石二鸟解决了普通人实践卡片笔记的两大难关:无话可说无处去说。学者的工作就是阅读大量材料,有这个基础在,自然会源源不断产生笔记;而普通人的阅读量显然与学术工作者不在一个量级,何况即便缪斯赏饭吃,只是把笔记写在碎片上、任其沉浮,则和一开始就没有动笔也相去不远。Daily Note 说白了就是一张清单,Daily Note 是大纲(Outline)结构,其特点是可随意移动、结构化以及便于插入材料;每天写一份,把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记录下来,先不强求自己制作卡片笔记,而是稍后再把比较成熟的部分转移到新卡片中,并通过双向链接挂在一块儿。这个过程好像在培育葡萄,你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获得整串果实,而是有一个灌溉、等待和收获的过程。

Alt text
Daily Note 的一个例子

Daily Note 想法极好,毕竟会议记录也是某种流水账,两者结构如出一辙。然而,Daily Note 也只是提供了一套结构,它可以承载的内容千千万万,这是灵活之处,但也让人犯晕:具体而言,做会议笔记时,究竟哪些内容需要写入,又有那些内容值得从中生长而出?

以我所见大部分人的做法,似乎是把所有关键词都加上双向链接,Daily Note(会议记录)遂成大杂烩。我见过一个例子,某君大概在学习搭建个人网盘,每次提到“NAS”都插上链接,这场面像极了《百年孤独》中居民们集体患上失忆症的情景,似乎不把一个关键词用双括号包起来,就会让它逃脱似的。

第三条路:结合大纲笔记和 Daily Note

不难看出,传统卡片笔记是自下而上,先做好每一篇笔记,再将其网罗于大纲;而 Daily Note 则以时间为轴,自上而下,先把事情记录下来,事后再进一步整理。前者让每一篇笔记都清晰可靠,后者令写作过程如骏马驰于平坂,所幸两种方法可以结合使用。

我在本职工作中常出席会议和接见客户,业余也常常参与本网站内部讨论,在几年的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经验操作方法:

  1. 创建一篇大纲形态的笔记,在里面记录会议内容,用 Markdown 清单格式就可以,- 打头,空一格,然后写下内容;
  2. 以时间线为顺序,每写一个议程换一行,如有延伸讨论或分析乃至争执,则作为子议程放在下面;
  3. 如果引用了过去的笔记,也把它插在议程下,最好指出为何引用;
  4. 事后整理时,如果某些要点值得单独撰写笔记,就另起一篇,并在会议笔记的对应议程下增添一个子项目,插入新笔记的链接。

诚然,会议时精力有限,毫无必要把所有方法全部用上(又不是跳水表演),只需要记得有这几种手段,然后适时施展。下图展示了 UNTAG 团队关于卡片笔记的一次讨论,这次讨论没有直接催生新笔记,但是我(们)检视了以前的一些观点。

Alt text
会议笔记的一个例子

回到具体操作上。除去事后整理,会议中的所有操作都旨在提高记录速度,降低写作摩擦。大纲首先就是最省力的记录方式之一,比起传统卡片笔记宣称的原子化,大纲显然要更轻量,写一句换一行,也不用组织长难句折磨自己——也无怪乎 Workflowy 这类清单软件能够长盛不衰。清单本身就是与时间线为顺序,只要诚实记录,就能够反映会议当时的情况。我的要求可能再高一些,希望记下每一条发言的时间,这也只需要用自动化工具快速插入时间戳。3

只要采用大纲结构,后续增补内容或者调整顺序就很方便。尽管整个会议是按时间进行的,可讨论本身却难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总有人喜欢不按规矩出牌,但是他说的内容又不能忽视;即便是非常规矩礼貌的会议,也有最终复盘乃至阶段性回顾环节。用大纲来组织信息,就容易看出新内容应该插到哪个位置。

会议中直接产生的琐碎内容,就点到为止;下面两类链接,才是会议笔记的灵魂:引用的链接新生的链接。在形态上,这两类链接都是位于议程之下的节点,但是他们的逻辑和意义大不相同。

引用的链接:用会议记录温故

引用的链接,是你在讨论问题时想到的现成笔记,比如在和团队成员分析 Keyboard Maestro 时,我引用了关于低技术的笔记4,说明键盘大师比那些花哨玩意儿来得可靠,只要是能够通过模拟键鼠完全的操作,它都无往不利。

此时,会议记录就成了旧笔记的检验场所,毕竟笔记写下来不是为了取悦自己,而是为了用到实处,而在会议、尤其是讨论激烈的会议中引用一篇旧笔记,就是对往日成果的最大肯定。

之前提到的那篇关于低技术的笔记,但看之下属于当代版本的卢德主义论调,似乎是对新技术的本能抵触,但结合之后的几次会议记录来看就能够提供语境,以便理解。低技术是一个十几年前就提出的概念,但是在 2022 年还能够不断用上,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一个观点的可靠性。

如有可能,还可以把准备工作也写进会议记录,比如可能会引用的笔记。我在准备会员交流时,就会把谈话可能用上的笔记先列一个单子,届时确实用上了,就直接挪过来插进去,像拼贴画一样,比当场打字要快得多。这也是大纲结构的天然优点。

新生的链接:用会议记录知新

对待会议笔记,大概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是最差的,那就是把它当作交差,根本不指望以后再看一眼,除非把事情搞砸了,才拿出会议记录来开脱:看,当初是某某君这么提议的,不关我事儿啊!

第二种要好得多,那就是把笔记当场前文提到的实验场;第三种要更加积极一些,不仅用于检验旧笔记,还要在会议记录的基础上创建新笔记。Obsidian 等主流卡片笔记软件都有这类功能,一般效果都是选中一段文字,把它们挪到新笔记里,然后在原始笔记被剪掉的地方留下一个链接。我也写过一个类似功能的脚本。

Alt text
笔记拆分脚本的效果

但具体到会议记录,我不建议把议程下的详细内容整个剪下,而是建议保留所有记录,以还原会议当时的真实情况。毕竟会议记录有特殊之处,需要终于原貌。

最后谈谈事后撰写新笔记一事。这一转换——从先思考再记录到先记录再反思——能够显著降低会议中的分心。一方面,会议本身就紧锣密鼓,一个人又要参与讨论又要负责记录,恐怕是力不从心,苟再要遣词造句乃至谋篇布局,反倒会耽误开会;另一方面,显然我们并不总是被会议主题牵着鼻子走(有些时候,一场会议上大部分内容和自己毫无关系),有些与会人员说者无意的话可能会让我若有所思,但是在会议中往下细究并不合适。以上两种情况,更礼貌也更高效的做法都是:事后再写,并且通过双向链接回溯到产生这些想法的语境。

小结:再谈“笔记是什么”

按照我总结的朴素会议记录流程,不难看出,无论是引用旧笔记还是创建新笔记,一般指的都是观点笔记,而不是其他类型——尤其不是词条。在讨论 Daily Note 的问题时我就指出,有相当一部分人热衷于链接到词条,但一个词条已经是别人提炼好的东西没有什么必要在会议上检验;同时,就一般人而言,一场会议恐怕也不太可能创造一个新词条。需要检验的,以及能够创建的,主要还是观点。当然不是说禁止链接词条——毕竟我们又不是搞宗教运动——只是说,没必要强求。

这样不断检验旧观点、催生新观点,总结过往、开启未来,才不会被埋没在形式主义和工具细节中。

🛍 我撰写的付费栏目《信息管理,文件为本位的方案》正在 UNTAG 售卖,对本文话题有进一步讨论,欢迎选购。

🔗 付费栏目链接


  1. Logseq 等大纲型笔记软件不太需要页面概念,但你仍然可以从本文中获知在大纲中做会议记录的具体方法。
  2. 各人分类有微妙差异,这里完全可以搁置。社区通说主要有两派,包括从流程上分的原始 Zettelkasten 派,以及从功能上分的 Andy 派。不同人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我自己也写过一篇相关文章,但无论怎么分,最后的结局都一样,那就是传统卡片笔记方法无法直接应用到会议记录中。
  3. 比如用 Keyboard Maestro 或 TextExpander。我已经没有续费 TextExpander 很多年了,目前用的是 Keyboard Maestro,你可以在这里下载插入时间戳的动作。
  4. “低技术”是一系列松散的原则,最初主要为了对抗日渐封闭的文件格式而 被提出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