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标签常被寄予厚望,似乎有了标签,就能更好地管理信息,避免其逸散不见。可诸位不妨扪心自问,自己是否真的经常搜索标签?答案恐怕不是那么乐观。

被许多生产力网红誉为高级信息组织方式的标签,实际上往往打完之后就不太被启用。事实上,搜索本身就不是标签的最佳用途,如果稍微放宽视野,不把标签的用途局限在检索文件,则“标完就丢”不仅不是什么问题,还揭示了标签的另一个用途——如果不是最重要的用途的话——描述信息,认识信息^1

关于标签的种种技术问题,诸如如何避免重复、怎样快速输入,以及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怎样搭建标签体系,都可以在描述性标签上演绎而出。

打标签就是在主动认识信息

打标签之吃力,以及日后检索时之永远不够用,反而说明打标签属于一种认知练习:目光流转于现有标签体系和新信息之间。因为是练习,辛苦理所应当;因为是练习,标签没打全或者打错不可避免。

一个人之所以太重视标签(并且屡屡受挫),只因其站在客观主义视角,以为一份文件或一篇笔记只能有一组标签描述,像论文关键词那样不可侵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终归不是图书管理员,打标签也不需要追求学院风格,良方或许是求诸自身,即把标签作为认识工具。

Alt text
论文的关键词和读者打的标签不必相同

……

本文选自拙作《信息管理,文件为本位的方案(增订版)》,限时试读已结束,欢迎选购完整栏目
信息管理,文件为本位的方案(增订版)
信息管理,文件为本位的方案(增订版)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