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在此前的一篇实验性文章中,我指出,人工智能知道很多东西,但都不是特别精通,这样的机器助手倒是特别适合烹饪:不用卷入任何无聊的人工智能哲学论战,君子动手不动口,实践出真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2025年年初的寒假,我有更多时间琢磨做菜,同时也不断测试 ChatGPT、DeepSeek 和 Perplexity 能提供哪些帮助(本文仅讨论 ChatGPT)。1我逐渐意识到,ChatGPT 越来越符合我当初的设想:啥都知道,但不精通,同时也没有身份负担,像极了一个热爱美食的环球旅行家。

很碰巧,我身边有好几位这样的旅行家朋友,和 ChatGPT 探讨烹饪时,我总会想起和人类旅行家朋友小酌的夜晚。这或许是专业厨师和业余博主之外,自学烹饪时亟需的一种辅助角色。你可能很难结交一群旅行家朋友(更不要说同时也是美食爱好者),但你可以试试人工智能。

问出没人问的蠢问题:你说的土豆是我吃的马铃薯吗

刚开始学做菜时,我最痛恨的食材就是土豆,除了酸辣土豆丝,我几乎没有成功做出过其他任何使用土豆的菜。如今回想起来,要怪食谱:大量使用土豆的食谱都出自美国人或日本人之手,而他们所谓的土豆,和我们平时吃到的并不是一个品种,差别之巨大甚至超过土豆和地瓜。

我曾经尝试使用传统搜索引擎,但得到的答案无非是“土豆又称洋芋、马铃薯或荷兰薯”这种车轱辘话,回答者好像在炫耀茴香豆的茴字写法似的。似乎没有人认为,搞清楚食谱里的土豆品种是个有意义的问题。

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品种的土豆。现在,旅行家 ChatGPT 该出场了。

Alt text
询问异国土豆和本地的对应关系

原来,美国人所说的土豆,常常是褐色土豆(Russet potatoes),此外还有更硬的黄色土豆(Yukon Gold),而我们在菜场里看到,无论小土豆、中土豆、大土豆还是特大土豆,基本都属于后者,就是那种煮了半天还硬得可以行凶的品种。这也难怪,如果照着经典的美食配方,基本只能得到半生不熟的土豆条子。进一步询问后,我得知两类土豆还对应了日本食谱中常谈到的女皇土豆和男爵土豆。

很多煎炸和土豆泥食谱中要求的褐色土豆,在国内几乎只有云南当地有种植,事实上我也翻遍了超市和生鲜商店,最后只在某家进口超市的角落里挖到几棵天价褐色土豆。既然褐色土豆在中国几乎不存在,自然没有人讨论它,直到我们派出人工智能。

这个例子体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跨越国界,联系不同场景,回答根本没有被提出过的问题。反思一下,为何国内没什么人讨论土豆品种的对应问题?很可能所有尝试者都踩过坑了,但他可以把半生不熟的土豆丢回油锅或空气炸锅,刷上10分钟短视频等着。弄清品种并不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可是,能够回避不意味着问题已经被解决。这些没有被解决的问题恰恰非常关键,很可能一个人兴致勃勃想要学习烹饪,但连续在几个自称零门槛的土豆食谱上栽了跟头,从此偃旗息鼓。

类似的,不仅不同国家之间,就算南方北方甚至仅仅隔着一座山的两个城市,可能也有不同的食材叫法。如果问任何一个真实的人类,他大概率都会陷在自己的世界里,以为他从小到大听到的称呼都是理所当然,或者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其他的品种。而人工智能则不一定会犯这个错误,尽管我们不能指望它遍尝天下草木,但他只要能够扮演一个吃遍南北的旅行家,就能提供足够的线索。

替换食材:帮天价食材找平替

大厨 Michael Ruhlman 在那本经典的《厨艺的常识》中谈到,他的启蒙时刻是发现鱼露可以给意大利面调味。那也是我的烹饪启蒙时刻,但是在另一种意义上:你可以用一种极其廉价的材料获得比传统食材更好的效果,同时省下一大笔钱。

经典意大利式做法是用凤尾鱼提鲜,在玩意儿在国外不算太贵,但也是一笔肉眼可见的成本;而在国内,凤尾鱼不那么常见,很可能成为意大利面里最贵的食材之一。两滴鱼露效果其实更好,成本只要两毛钱。但如果你去网上搜,很可能找不到直接讨论凤尾鱼替代品的内容,往往只是在冗长的意大利面教程视频里听到博主一句带过。

连鱼露这个经典例子都不那么常见,更不要说其他食材的替代方案,不过,借助人工智能,我们相当于有了一个见多识广的美食家朋友,他的建议不一定对,但最起码他知道很多异国他乡的食材,这都是宝贵的线索。

例如,很多西餐食谱要求使用葡萄酒,但我平时没有喝葡萄酒的习惯,如果为了一片五块钱的鸡排去开一瓶二十块钱的红酒(这已经非常廉价了),实在划不来。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红酒?有,西式食材可以是红酒醋,中式食材可以是水果醋(只不过根据酸度差异,可能要适当增减用量或兑水)。

有没有更抠门的例子?有。来看看橄榄油。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过橄榄油堪称烹饪中的单点故障,价格奇高,质量好的还不容易买到,如果不找平替,一堆西式菜肴(和不少洋风的日式料理)就做不成。好在 ChatGPT 有很多鬼点子,我尝试了看上去有些道理的几条建议,确实有效(主要指在廉价中性油中加西式香草)。

Alt text
询问橄榄油的平替

在人工智能时代之前,食材风味库充当了类似的无国界烹饪指导角色,但开发风味库的本就是顶级餐厅和精英科学家,西方上流白人占据统治地位,入库食材本就带着若有若无的偏见。相对于人类厨师,人工智能知道更多潜在的食材搭配,也没有带货的压力,不必像真人那样有心理负担,不敢或羞于提出昂贵食材的平替。

替换操作:厨师有国界,技法无偏见

如上一节所言,人类厨师往往有身份负担,例如很多中国厨师重视刀工,以至于如果你发现文思豆腐其实是用机器切出来的,不少厨师会觉得面子挂不住;西方人也一样,总有一些厨师(和博主)一边踩不粘锅、一边捧法式铸铁锅。确实,厨师是有国界的,但技法不应该有偏见。

偏见对本地菜和舶来品都没有好处。做中餐,凭什么不能用火枪增添几分锅气,非得猛踩燃气灶?做意大利菜,为什么不能往里面加西川辣椒,非要追求西西里原产作物?事实上,不少餐厅的后厨都在偷着用这些它山之石,只不过碍着面子或拿了赞助不能说罢了。

让我们看看让美国人魂牵梦绕的一种食物:莎莎酱(Salsa Sauce)。在爱好者中,莎莎酱也有鄙视链,墨西哥的新鲜辣椒制品最佳,不行就用烟熏或腌制的墨西哥辣椒,美国本土辣椒是最低要求。这很像川菜里的辣椒鄙视链:湖南最优,本地次之,河南最次(排名有争议)。如果我买不到墨西哥辣椒来做沙茶酱,能不能用中国菜市场里常见的樟树椒,或者干脆上小米椒?

如果你试着找人类写的内容,答案往往是不能,而且回答往往带着被冒犯的语气。其实,我们毕竟不是泡在墨西哥辣椒缸里长大的,在处理异域料理时,容错率很大,吃不出本地人才能感受到的微妙区别。和 ChatGPT 来回探讨了一圈后,我尝试用本地辣椒做了莎莎酱,效果非常令人满意。

等等,我没有去过南美,为什么有这种自信?因为我自制的莎莎酱胜过南美进口的罐装产品,这就足够了,须知老美也很难买到新鲜墨西哥辣椒,再刨下去,估计只剩玄学。

Alt text
我自制的莎莎酱,食材全部来自楼下菜摊

虽说 ChatGPT 只会动口,从不动手(就像自己不做菜的袁枚老先生一样),但这偏偏成了优点:人工智能可以滔滔不绝而不必负责,反正最后是提问的人动手实践,人工智能不必有心理负担。这种有一定见识又没有负担的随性角色,确实是在传统烹饪信息源头之外的重要补充。

(在制作莎莎酱的例子里,特别讽刺的是,很多受欢迎的食谱都要求用烤箱烤辣椒,以降低其辣味,因此,即便你用了被视为异端的泰国辣椒,也根本吃不出半点辛辣的东南亚风味。)

可视化:绘制食材风味象限图

试想一个足迹踏遍世界而不拘泥于某一菜系的美食家,他很可能用更主观的视角去看待异国食材,此时往往会有身处庐山外的意外效果。例如西餐中常用的香草,常规学习方法是研究它们适合搭配什么料理,但我假想的旅行者可没有那个功夫,他更想画出一张简单的风味象限图,分别以浓淡和调性为轴(这是我目前最关注的两个维度),把什么罗勒、鼠尾草、牛至、迷迭香、百里香一股脑塞进去,捋得简简单单。

Alt text
绘制常见香草的风味分布象限图

如此简单粗暴的可视化方法,估计要触怒不少科班出身的人士,但无妨,进入一个新领域时,最有效的行动之一就是尝试分类——尤其是,根据你最关心的那些属性去分类。必须承认,ChatGPT 画出的象限图不那么准确,但是大方向没错,而且暗示了重要的烹饪技巧:位于同一个象限中的食材,比较容易互相取代。后来读到的一些食谱也证实了我的想法,就像中餐里的青蒜和小葱偶尔会互换,老外也会混着用不同的香草。2

回过头来,我们将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你面对一个陌生领域时,往往听到的是禁令;而当你逐渐深入,方察觉大家都在违规。人工智能让过渡变得不那么痛苦或愤世嫉俗。

小结

当我们讨论人工智能时,话题往往会滑向“谁取代谁”的零和博弈方向,变得火药味十足。但我认为,人工智能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媒介,可以给你几乎不存在的新东西,比如一个假想中的美食旅行家。即便是最疯狂的人类美食家,在有生之年也不可能真的吃遍全球,但人工智能有可能,尽管不是真的吃。同时,我也不需要人工智能那么了解一道菜,他只需要给我线索,剩下的事情,我自己会做。

说回烹饪,你很可能不会拥有一个环球美食家朋友,而这就是人工智能目前能给你的最佳帮助。

后记:本系列文章号称“低技术,高烹饪”,为何人工智能也能被囊括其中?盖师徒制或学院派(我说的不是新东方)的烹饪学习或可谓之高技术,相比之下,绕开传统、直奔原理,则可谓低技术。在过去,这只能仰赖极个别厨师(如 Anthony Bourdain)的爆料,而人工智能打通了全新的信息渠道。


  1. 鉴于 DeepSeek 满血版几乎不可用,Perplexity 基本听不懂中文——或者说这个鬼东西有严重的语言歧视,一旦你说中文,它就会给你百度知道上的垃圾,甚至当我说不要百度时,它也要硬塞给我——本文只能以 ChatGPT 为例。
  2. 既然说到中餐,能不能让 ChatGPT 试着画一个常见辣椒的风味象限图?很可惜,由于很多辣椒没有统一的名称(你们那边的“长红椒”是辣的还是甜的?),我暂时没办法让 ChatGPT 画出覆盖全国的图表,不过若是单单处理川菜中的常见辣椒,倒没有什么问题。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