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继双向链接之后,画布类工具又在今年初掀起了新一轮的生产力淘金浪潮。Obsidian 和 Logseq 先后推出画布功能,Apple 也在 iOS 16.2 中提供 Freeform“无边记”程序,一场新的工具战争已经打响。

然而,绝大多数文章和报导仍然站在家教补习班的视角,鼓吹你的同事已经用上了画布,你不用就要落后于人。这些论调无非是换了一个风口来贩卖焦虑并借机敛财。和三年前的双向链接革命一样,几乎所有人都跳过了什么是画布以及为何用画布的讨论,直接跳到了视频课程和“生产力大师”一对一培训。

我将从画布软件的物理前身开始考察,尝试摸索出画布工具的主要功能——而不是丢给你一句“任意发挥”——我主要发现,几乎所有的画布功能都在历史上有对应物,而画布软件的主要功绩是将有限的平面、交互和信息类型推向无限,而理解画布工具,最好也是从既有工具下手;最后,我将把画布软件划入几个象限,在尽可能客观描述之后,再给出我的选择建议。

注:我使用画布类工具很久,前前后后用过几十款画布类工具,留下的文件也有上千份,难免在谈到操作细节时有疏漏或消息过时,希望谅解并欢迎指正。

你说的“画布”是什么:黑板、白板和软木板

具备画布相关功能的工具,不胜枚举,而他们对自己的称呼也各不相同。抛开商业宣传的考量,其实不同称呼本身也体现了工具的侧重面。本节尝试从画布类工具的隐喻切入,探讨现代画布工具究竟是什么。

Alt text
我用 Scapple 画的部分画布

在历史上,面积较大的书写介质大概可以追溯到岩石壁画或者沙滩,不过这些媒介往往作为艺术品载体,很少和生产力挂钩,我们的考察或许从黑板开始比较合适,不至于跑得太远。必须澄清一下,所有工具都可以用于非既定的用途,而我考虑的只是其常规使用方式,毕竟要是用各种奇技淫巧来抬杠的话,所有的讨论都会胎死腹中。

黑板:无限的展示平面

最早的黑板产生于 16 世纪,当时已有音乐学院在用黑板教学,这非常符合我们对黑板的传统印象:一大块平面上,用粉笔涂涂写写,而观众则有一大群人。黑板几乎生来就是用于向别人展示信息的,面积越大越好,而书写工具——粉笔——也非常粗,以确保站在远处的观众同样能看见。物理学家费曼有很多演讲照片,他用的黑板通常有一人多高。这种超大号的传播媒介也影响了一批画布工具,“无限”的概念已经端倪初现。

Alt text
费曼在黑板前演讲 来源:CERN

但是如果把画布工具和黑板等同起来,又未免太过。黑板虽然可以远观,但是不适合近看,如果你有坐在教室第一排听课的经历,就知道如果凑得太近反而不能一览黑板全貌。换言之,黑板的使用距离实际上是固定的,而如今的画布工具则可以随意缩放,没有观看尺寸限制。

实际上,自称为黑板的软件也是屈指可数。Scapple 也仅仅展示了一个黑板风格主题,但并不称自己为黑板工具,并且在当前版本中,连黑板主题也不再提供——或许从一开始就没有内置,这才有人自制

画布类软件,其实更喜欢称自己为白板。

白板:无限可逆的操作

在历史上看,白板可以简单视作黑板的升级版本,但是它启发了全然不同的使用方式:各种可逆操作,预告了软件的无限可逆。

最初的白板用胶片材料制作,成本很高,而且当时白板笔也没有发明,所以并未流行于学校。不过白板很适合用于团队展示,因此最初在企业——它们买得起——中受到欢迎。1975 年,可擦式白板笔发明,这才让白板真正具备实用性,至少赶上了黑板;四年后,3M 便利贴问世,化学反应终于爆发:随意擦除的笔迹配上随意移动的纸张1,让白板具备了极强的可逆操作。下图是我在设计 Anki 模板时的记录,写在一块白板(其实是橱柜门)上,用白板笔和便利贴勾勒出卡片原型。途中有任何不满,或者想插入新想法,都可以随意修改笔迹或移动便利贴。

Alt text
我用白板和便利贴梳理思路

至于后来白板逐渐取代黑板,主要还是因为计算机在美国高校中逐渐普及,以至于无法承受粉笔带来的粉尘危害,而白板真没有灰尘问题。不过刻板印象已经形成:白板,至今为止,仍然是企业和效率的象征,而很少和学校联系在一起。

使用白板作为隐喻的软件也往往标榜自己是生产力工具。广告商们青睐员工使用白板交流的故事,但我们都明白,一个东西成为标准乃至强制标准的时候就不那么好玩了。比如,办公套件在一开始或许很酷、很商务,但如今真心喜欢办公三件套的人恐怕寥寥无几。白板也是如此,或许国内白板普及得比较晚,大家对它还保有有一丝新奇感,但是在北美,这玩意儿早在上世纪末就是僵化死板的职场文化象征。

软木板:无限的信息格式

在画布的历史上还有一项发明不能忽视,那就是软木板。今天的软木板一般会被当作复古玩具,在上面戳满大头贴或者拍立得相片,作为回忆的展示窗口。不过发明之初的软木板却是实打实的效率工具,并且它的出现对画布工具基本范式居功厥伟:插入任何格式的信息

软木板发明于 19 世纪末,直接原因很简单:黑板成本昂贵,需要一个替代品。当时的黑板,要么是用石材制成,要么使用陶瓷,两者都不便宜,据说即便是在当时的美国——正处不付专利费疯狂抄袭的年代——普及率也不高。而软木板的材料是废弃木头屑(现在则用树皮,其中流变恕我来不及考证),非常便宜,并且软木板上面可以用钉子插入各种纸片,在带有磁铁的黑板或白板发明之前,木板是罕见的多元化信息呈现平台。用有些时代倒置的话说,软木板是最早的多媒体

从交互方式上来看,软木板其实对于当今的画布工具影响最深。可视化笔记工具 Curio 显然在模仿软木板,以“针板”样式展示笔记和附件。DEVONthink 用户似乎也喜欢用“软木板”的说法,大概和软木板起源于德国有关(DEVONthink 也是德国特产)。在交互上,相当一部分画布工具其实是在模仿软木板,而不是白板或黑板。

Alt text
Curio 的界面模拟了软木板 来源:Curio

盖因黑板和白板主要还是平面书写模式,而软木板带来了“点+线”模式,鼓励模块化操作。相信大家都在侦探电影中见过一面贴满线索的墙(马赛克调查墙),它就是软木板最夸张的用例——尽管有时候并不用软木板,而是直接用钉子和胶带糟蹋墙面。软木板和黑板白板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模块化,因此在软件中实现起来也最为方便,拓展性也最好。

Alt text
《瑞克和莫蒂》第四季中的软木板

只可惜,单纯的软木板隐喻毕竟太弱了,其尺寸不大的物理原型注定了 2C(面向消费者)属性,而一款软件想要做大,不可避免要做 2B(面向企业)。“软木板”这块挂在冰箱或门后的小天地,不能承载严肃工作的巨大信息量,直到软件带来“无限画布”的新空间。

“画布”隐喻:真正的无限

从画布工具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由于物理条件限制,白板、黑板和软木板都只能承载一小部分信息,而这些物理实体的隐喻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软件的开发。前面提到的 Curio 就在模仿木板的材质细节(至少在早期),而 Scapple 显然也受马赛克调查墙影响太深,不能在上面随意书写涂鸦,只能用线段连接现成的图文。

Alt text
我早年间用 Scapple 做的笔记

画布软件在突破物理限制的同时,也继承了物理实体的许多使用范式。这就是无限的画布:**一方面它在空间、操作和信息类型上都是无限的,另一方面,这些无限仍然没有脱离物理实体的隐喻。**采取这种历史的视角,方能真正理解画布。

无限的属性对于数字世界的原住民来说或许比较好理解,我们也从此入手;而继承自各类物理实体的属性差异,则直接将画布软件划分为几个大类,这将是我们在文章后半部分讨论的重点。

物理工具在空间上必定是有限的,尽管我们有让它貌似无限延伸的迂回技术。绘画中有透视法,远处的景物并没有画出来,然而,观看者却能够凭藉想象感受到远处景观;威廉吉布森在科幻小说中大量使用列举,用一系列貌似琐碎的生活物品拼凑出主人公的生活环境,这种用有限的文字代表无限的技术并不罕见,埃科在《无限的清单》中收藏了大量案例。这些技术很美妙,近乎于日本庭园中的枯山水,只可惜本质上还是脑补,很难用在生产实践中。

直到图形界面问世,无限画布这一概念才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最早具有图形界面的软件就宣称自己是素描板(Sketchpad),这统一了空间、操作和信息类型三方面无限,开启了画布软件的历史。正如画布一词的引申含义一样,图形界面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你可以用它做任何事情,无论是严肃的学术研究还是一次轻松的旅行规划。2

可是,在最初的超新星爆炸之后,无限画布的概念却迅速黯淡下去,因为“无限”这个概念太空泛,多数人并不知道它能够做什么。这就像去自助餐厅一样,不懂的人会随手乱拿、张嘴胡吃,最后感觉非常糟糕。画布软件在一开始就不是主流,同样是因为它们太自由,以至于不知道能干啥。3那些想要使用画布的人士,事实上往往是拿其他工具来凑合,最典型的就是 Sketch,它本身是一个专业设计工具,但是也有许多人把它当作画布,用它记录信马由缰的想法和创意——很显然,这部分用户中应当有相当一批设计师,他们想必是在使用 Sketch 时大呼痛快,进而将其推广到界面设计以外的领域。

而 Sketch 仍然是一款过于专业的工具4,并没有对画布的发展做出直接贡献——尽管有人把它刻在画布发展的纪念柱上——真正把画布工具推销普罗大众的,仍然是那些物理工具的模仿者。

物理遗产的再分配:画布工具四象限

无限画布的隐喻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前面几种物理介质,不过仍然继承了背后的使用方式——一如在经济学中,规则不仅是限制,也是赖以行事的资产。而以黑板和白板为代表,以软木板为另一阵营,可以把画布类软件划分为两大类;进一步,还可以摸索其背后的两条座标轴,站在更高的位置俯视这场工具淘金热。

主要的画布工具都实现了无限空间,但是在操交互方式和信息类型上却各有取舍;如果将交互方式数据结构——这里使用了更偏向计算机的表述——作为两个坐标轴,我们可以设想四类画布工具:

  1. 最理想的类型是可任意书写的平面配上开放数据,不过似乎还没有出现这一类工具;
  2. 第二类是手写型画布,承自黑板或白板,以 Freeform 和 Concepts 为典型,涂画更自由,但数据完全锁死,并且支持的信息类型非常有限,据我所知,Freeform 甚至刻意禁止使用 URL Scheme,几乎断绝了和其他软件之间的联系;5
  3. 第二类软木板型画布则恰好相反,以 Obsidian 和 Logseq 为代表,它们采用开放的文件系统,可以插入几乎任何格式的信息,但是在交互上传承软木板的”点+线“模式,很难在画布上随意涂鸦;
  4. 还有最后一个象限,两头都不讨好,为避免得罪人,我就不指名道姓了。只能笼统说一句,自诩服务商务精英的协作类白板软件基本属于这一类。在 Freeform、Obsidian 和 Logseq 崛起之前,恐怕还有必要在烂桃子里挑一个不那么烂的,但目前,显然有好得多的选择。

划分主要还是方便从大面上理解工具,但管见以为,苟在画布工具的中原逐鹿之战中跟随了落后的工具,恐有四九年入国军的风险,因此在下文中,我尝试给出一些比较私人的选择建议,当然也欢迎读者指出我的论证错误,或者提供新的视角。

Freeform:真正把手写画布推向普通用户

在 Freeform 之前,至少在苹果生态圈中,仍然是专业设计软件挑起了画布工具的大梁,前有桌面端的 Sketch,后有 iOS 上的 Concepts(一款工业设计草图软件),MacStories 就把后者用作草稿纸,并且明确用上了无限画布(Infinite Canvas )的说法。

Freeform 乍一看似乎是备忘录的升级版,可背后的逻辑确属云泥之别。备忘录在几何上是一个无限的卷轴而不是无限的画布,可以不断往下写写画画,但不能往左右拓展,此其一;如果你往备忘录里插入文字或图片,手写的笔记就会被截断,再次手写时就是另起一段,并不连续,此其二。我深感第一点的不便,和 @王禹效 聊天时吐槽了原生备忘录;王是个实干家,不久就开发了一个 App,实现了平面四个方向上的无限拓展。可惜当时 Apple 提供的框架非常有限,我们两个学生也不可能像 Concepts 那样自立门户。

Alt text
王禹效的作品 Blankbook

直至 Freeform 问世,才出现了一款面向普通人的无限手写画布。一方面,书写方向真正拓展到了四面八方,至少在二维平面上已经没有边界一说;另一方面,Freeform 的基础是画布,图文信息都可以随意摆,而不像备忘录那样只能线性组织。

一句话,Freeform 把整整一面墙搬到了你的 iPad 上6,供你随意写、画,而不需要你掌握任何艺术或设计方面的技能。这是真正面向普通人的无限画布,而不是达芬奇的业余玩具。

Obsidian 和 Logseq:原子化的再一次胜利

Freeform 固然惊艳,但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方向,我觉得 Obsidian 和 Logseq 才是未来(为表述简洁,以下时不时会用 Obsidian 代表这一类工具)。Obsidian 的核心是模块化、标准化、原子化,不管是文字、图片、笔记、文档甚至一个网页,都只是画布中的不同模块,可以互相连接组合,揭示深层关联。

调用的概念非常关键,只要实现写好一段话或者一篇笔记,事后就只需要移动位置、调节和其他节点之间的关系,不需要反复重新编写具体内容。如果你了解卡片笔记——Obsidian 用户应当非常熟悉——就会知道这是原子化思想的再一次应用:先制作一系列可靠的素材,然后拼接组合。用现代工业设计的话来说,就是把复杂性从制造零件转移到组装产品上面,用有限的组件生产出无限丰富的成品。Obsidian 从软木板范式继承来的限制,实际上创造了更大的自由。我曾在前人基础上总结,笔记的核心是观点,而卡片笔记在观点之外还有词条和大纲,这些有限的积木组合出无限的笔记系统。

Alt text
我在 Obsidian 中用画布做读书笔记

上图源自我对街边座椅设计的不满。我从一张不舒服的长椅开始,往街道设计和犯罪预防两个方向阅读,钩玄提要,同时将旧笔记插到相关内容附近,很快就组织出两个主要立场。而其中的笔记和参考资料绝非一次性的,我可以在下一张画布中重新引用这些资料,并且——用那句卡片笔记传教士的俗话说——一处修改,处处更新。

说得不客气一些,**在 Obsidian 和 Logseq 之前,画布工具基本是一个黑洞。**我以前用得最勤的画布工具是 Marginnote,不幸从 2.0 到 3.0 的一个大升级就破坏了几百张思维导图——责任不能全部推到开发者头上,iCloud 大概才是元凶——导致我至今怕井绳。真正问题在于,Marginnote 采用封闭数据库,所以里面的笔记和截图全部丢失,无法挽回。后来我转向本地的 Scapple,固然没有云同步出错的担忧,但放进去的图文信息同样很难再导出来,并且 Scapple 文件夹也越来越大,积重难返。

Alt text
Scapple 可以内嵌图片,但又占体积又无法复用

其他优点比较次要,这里仅仅简单罗列:

  1. 开放格式更容易跨平台,Windows 版的 Freeform 是难以想象的(当然也有商业战略因素);
  2. 原子化交互更简单:软木板范式在交互上也更为简捷,如果你想移动几个节点,只需要选中它们;而移动 Freeform 中的笔迹则不容易,需要精确选取——事实上,“移动笔迹”听上去就像是语病;
  3. 开放格式能得到更多社区支持:Obsidian 和 Logseq 还有巨大的用户社区,即便你不懂代码,也可以同时依靠开发商和其他用户,比下注在一家公司上安全得多。

结语:真正的艺术就是用新媒介诠释旧媒介

两类画布工具已经成型:一种是无限的手写画布,基本就是黑板和白板的电子翻版,其中以 Freeform 为代表,将画布工具从专业设计师手中解放,代以更简单的交互和更丰富的数据类型,令普通人也可以用上无限画布。另一种则是无限的软木板型画布,如今有 Obsidian 和 Logseq 两颗新星,它们取道模块化,足以承载更丰富的可能。

在那本著名的《理解媒介》中,麦克卢汉指出,所谓的艺术家,就是用新媒介来诠释旧媒介之人。一代又一代的画布工具创造者,在这个意义上就是一群艺术家,用图形界面、超链接、触摸屏、手写笔等新技术不断诠释“画布”这一古老工具。

🛍 我撰写的付费栏目《信息管理,文件为本位的方案》正在 UNTAG 售卖,对本文话题有进一步讨论,欢迎选购。

🔗 付费栏目链接


  1. 你问为什么黑板不行?因为粉笔灰会让便利贴粘不住。
  2. 估计你从小就被告知,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张白纸”。只可惜这个说法很有问题,至少语言学巨擘史蒂芬·平克就很讨厌它,还写了一本《白板》来吐槽。
  3. 比如被尊为互联网先驱的 Hypercard,实际上很快就被 Jobs 砍掉了,它现在的名声主要是死后追授的;而 Alan Kay 的巨大声望也离不开苹果的成功以及 Jobs 的宣传,大众歌功颂德的只是 Kay 最粗浅的想法,他的“干货”反而不被认可。参见 Jef Raskin, The Humane Interface (Addison Wesley, 2000).
  4. Sketch 尽管在设计工具中属于简单的那一类,但须知绝大多数人并不是专业设计师,并不能轻松写意地把吃饭家伙变成通用工具。从网上如过江之鲫的 Sketch 教程就能看出,这款工具绝对不是什么傻瓜软件。正如本网站的读者可能会说“Shortcuts 很简单啊”,但对您身边的人而言大概不是这样。
  5. 禁止 Freeform 使用 URL Scheme(在 macOS 也称 Deep Link)只能理解为 Apple 有意为之,因为几乎任何软件都可以打开 URL Scheme,包括最基础的原生文本编辑器。
  6. Freeform 当然有 iOS 和 macOS 版本,但真正能够施展拳脚的舞台还是 iPad。毕竟若没有了 Apple Pencil,Freeform 怕也是唇亡齿寒。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