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_image

在人工智能刚刚引发讨论的时候,我也凑了热闹、做过几个小工具,断言人工智能将成为和电力或者网络信号一样的基础资源。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GPT 已经可以像百度搜索一样打开即使用,无需账号,也不用付费(基础功能)。

开闸放水固然引起了一阵狂欢,然而在一面倒的狂欢浪潮中,我非常庆幸还能够听到——恐怕这是我见过的惟一一个——理智的声音

我觉得我没有任何业务将任何东西外包给人工智能,因为我的头脑不够发达。( I don’t feel that I have any business in outsourcing anything to AI, because my mind is not developed enough.)

这一见解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想必是五雷轰顶。说这句话的人是 Zettelkasten 论坛的创立者 Sascha,他也不用智能手机,但不妨碍他拿到医学学位和体面工作、写自己喜欢的书并且组织了一个足够让人尊敬的博客和论坛。

读到 Sascha 的话后,我手里的拼图终于完整了:从电源、网络信号、人工智能到电子设备本身,乃至更加广义的工具,其实都有一种完全反主流但可能更明智的:做加法,只有在你需要用的时候你才使用它们

网络

我在早期的 UNTAG 会员栏目中推荐过一些外文文章,但真正让人拍案叫绝的内容,我并不舍得一次性讲完。之前介绍的 Newsletter 中,有一个想法启发了本文:给我三分钟 Wi-Fi

说此话者,是 iPhone 的(前)产品经理、可汗学院的创始人、独立研究员 Andy,这句话本身并不特立独行,毕竟很多人都鼓励离线工作、避免24小时吊在网上,但是相对于从离线工作这句口号中赚钱的旅行博主和民宿老板,Andy 靠谱多了,你不用为了离线工作而订一个三万块的旅行套餐,也不需要考虑自建一间小房子,更不需要与狐朋狗友到某个边境小岛上合资买一套共有产权的别墅,实际上,你一分钱都不用花——只需要做一个自动化小工具,打开 Wi-Fi 三分钟后就自动关闭它。

“给我三分钟”是一种逆向思维,你不是在一个充满了无线网络信号的世界中苦苦寻觅一个庇护所,相反,你只需拨动一个开关、默认关掉无线网络,对你来说网络就不存在。

在很多吹捧电子墨水阅读器的人身上,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出发点。他们为了避免自己忍不住刷短视频、看微博或知乎,壮士断腕,买一块功能有限的屏幕。可是,为了不让自己看垃圾信息而买电子墨水阅读器,其实就像为了离线工作(深度工作)而把自己关在热带小岛上的别墅里一样,整个世界都是扭曲的,是承认了消费社会的存在,并且视减法也是一种消费。消费带来的问题只能依靠消费解决?吾未见其可。

注:关于阅读,我没有从“默认人人都有 iPad”开始做减法,而是从零开始做加法。我主要的严肃阅读,就是买/借纸质书或者把论文打印出来。我倒是有一台 Kindle,但我几乎不在上面看论文等严肃作品。可参阅一种低技术的阅读批注思路低技术文具盒:荧光笔篇用 Shortcuts 将 PDF 打印成 Booklet(小册子)等文章。

电量

在考察人工智能之前,不妨再看一个例子:电子设备的续航时间。

2015年前后,MacBook Air 提出了全天候计算的概念,号称你终于可以不带电源线就在外面使用电脑一整天。我可以作证,前述宣传完全属实1,但在同一时间我也意识到,这种续航提升或许暗示了资本主义触手的扩张2,当你有能力不间断工作时,就会有人要求你不间断工作,毕竟电脑没电、手机信号不好这些曾经的摸鱼借口,现在都不成立。

续航提升的另一变体则是手机成瘾,多数人估计更担心刷手机或刷平板电脑,而不是像我这样工作过度(笑)。你的老板可能会希望你尽快接电话,但他们肯定管不到你的平板电脑,不过“有电就要用到见底”这种倾向并无不同。手机上瘾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和网瘾少年问题一样,也是因为多数人的出发点错了:你不是要在数字丛林中寻找一个庇护所,而是从一开始就把这些资本灌输给你的东西抛开,只在需要的时候才和他们合作。

关于电子设备,不乏有识之士指出,最好在你知道自己要用电脑干什么之后才打开它。Macintosh 的发明人也回忆到,最早的机型是专为打字设计的,但是当 Jobs 用他的扭曲立场改变了历史进程之、赋予了 Macintosh 无数功能后,潘多拉魔盒就此开启。

我本人讨厌电脑一直开着,可惜,所有笔记本电脑的设计都是在怂恿你打开它们,无论是恰到好处的手指凹槽切口、令人愉快的阻尼和分秒不差亮起来的键盘灯,都在邀请你打开电脑盖子。如果你使用平板电脑的话,那些让人爽快的磁吸效果和解锁音效就更近乎于毒品了。如果我确实要用电脑的话,就算上面打了两排钉子,我也会把它们一个一个撬起来,根本不需要这些“用户友好”的设计。相反,很多时候我并不需要电脑!为了避免忍不住掀开盖子,我将电脑盖子挪作他用,当成小号白板,在上面贴便利贴或直接用白板笔打草稿。

Alt text
我的电脑盖子被当成了写字的白板

说真的,如果不是 MacBook 总爱用光溜溜的金属材质和圆滚滚的造型,我真的会装一块可开合的透明塑料板在电脑盖上,把电脑变成随身写字板。

通讯

稍微再拓宽一点,我们会发现和同事交流也差不多。

现在国内还很流行的共享工作空间或开放式工作空间,其实从上世纪末开始在西方就遭到怀疑,大量研究发现开放空间只会鼓励同事或学生之间互相打搅,而不是促进积极交流,至少没有积极效果的证据。顺便说个笑话,我曾经和几个很有名的设计公司打过交道,他们一方面疯狂鼓吹开放式空间布局,另一方面,他们自己的办公室却是格子间,和日本影视剧中代表了超高自杀率的格子间一模一样!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你看一下本世纪新出版的职场自助书,就会发现,很多美国人——包括一些创业公司的总经理——经常提到茶水间,围绕茶水间提出各种社交建议,这从侧面说明,在真实世界中的高效率企业里,其实大家更有可能专心于手头工作,没空闲扯,所以才有必要珍惜喝茶加水时遇到的同事,和他们多加交流。

换句话说,对于真正高效的人来说,插科打诨不是常态。交流是在有需要的时候才有的。

再一次,做加法,但是从零开始。

其他

继续拓展的话,空调或者暖气这一类资源也有同构之处。相当一批可持续发展主义者认为,那种铺张浪费的全屋加热或全屋降温手段很可疑,毕竟一个屋子里绝大多数的地方都是没有人的,与其浪费那么多能源,不如多穿两件衣服或者搞个小取暖器。这些观点虽有偏激之处,但确实值得到家就往死里吹空调的现代人反思:比起挖空心思换一台节能空调,是否可以试试从零开始思考,做做加法?

如果我们把清单进一步延长,就会发现油、盐和糖等添加剂也可以收入其中。我们不能不吃这些东西,但是现在工业让它们变得太便宜太泛滥了,而且这些添加剂还会让人上瘾。理智的做法其实也是反过来,不是要减少,不是要控制,而是默认彻底拒绝,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摄入。

如果减法能成功的话,整个减肥行业早就倒闭了。

人工智能

现在终于可以回到人工智能话题。其实,该说的已经说得差不多,我们可以顺势抛出一句口号:

给我三分钟 GPT。

和电力或者网络信号之类的资源不一样,与空调或暖气这一类缺了也不会马上死人的供应也不同,人工智能或许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种极具侵略性的主动资源,它会深刻介入一切,即便你拿起剪刀剪断网线,人工智能所造成的影响也不能马上消失;同时,正如我之前分析的,检查人工智能成果的成本往往比得上你自己重新做一遍,如果还不是远远超过的话。考虑一下,如果你让人工智能进入了你的笔记数据库,如果它只是在一旁不停提建议还好,但如果授予其自动化权限,那当你发现问题时,很可能已经无法挽回,如果不是你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的话。

我们可以玩一个思想游戏,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跟你真的玩一把。将你的笔记给我,我将借助人工智能扭转笔记中的意识形态,并保证你看不出任何修改痕迹,换句话说,我有能力把我的想法植入你的笔记,同时让你以为那是你自己写的。其实也没必要玩这个游戏,现在就打开你最早的那几篇笔记——除非你每天都像青春期小男生一样翻看日记或者原本就没写多少东西——一般来说,你的反应应该是:什么?这是我写的?我怎么不记得了?

至于我本人,我连让人工智能提建议的空间都不想留下,如果我需要寻求建议,我会主动提问、并且是想好了再问,把人工智能当作一个值得尊敬的教授或者远方的笔友,想清楚了,一次性问明白。可惜,几乎所有企业都在向你推销真实版的《她》,让人工智能像个地雷系恋人一样粘着你。

现在戒网瘾、戒手机、追求数字极简主义的文章很多,甚至有人开课赚钱,我估计在几年之内,戒人工智能也会成为一门生意。

小结以及其他

总而言之,减法的问题在于:(1)它就像减肥,让你舍弃现有的东西,而人天生不喜欢损失;(2)减掉的东西都会反弹,减肥的人难以抵抗在欺骗餐上胡吃海喝,买节能空调的人可能紧接着在不需要空调的房间里也装上空调(这里有个电视版本的;(3)在消费社会中,减法马上会变成加法,你无非是朝三暮四,从购买A产品变成B产品——或者,购买体验,哈哈。

归根结底,如果减法有用,现在世界上就不应该存在胖子、网瘾少年、能源浪费和资源短缺了。

不要做减法。做加法,但前提是从零开始加。


  1. 可能是因为当时的那块屏幕分辨率很低,变相省电了。
  2. 当时我并无在互联网上发表文章的习惯。我首次公开提出这一想法是在两年后关于 iPad mini 的文章中。

author_avatar

Lawyer, macOS/iOS Automation Ama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