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由复杂的事物转到单纯的事物了,是由不可比量的事物转到可以比量的事物了,是由不尽根数转到并无不尽根数了,是由无限的、模糊的事物转到有限的、明确的事物了,其情节正好象字母系列中的字母和音乐中的音符似的。——培根
很多年来,我一直订阅 SeriousEats 的会员邮件,这是一个把做菜当作科学实验的有趣网站。有一天,我忽然发现收件箱中多出来一篇关于动漫美食的新文章,和 SeriousEats 往日的风格相去甚远。这篇探讨日本动漫如何塑造食品印象的意外之作,最终促成了本文。
日本动漫中有许多符号化的美食,例如热气腾腾的咖喱、形状完美的煎蛋(漫画蛋)、地质断层一样的培根切片,等等。这些动漫元素就像洛兰的风景油画一样,重新教育了我们什么是美,以至于如果不把蛋煎成漂亮的圆形或者不把咖喱装盘成漂亮的半圆并覆盖在晶莹剔透的米饭上,似乎一道料理就少了点什么。这种倾向的极端就是多次被推到风口浪尖的食品添加剂,无论原材料如何,只要使用添加剂配合相应的工序,就能够做出大众意义上好吃的食物。配套产业还有美食摄影,这些照片中的食物往往使用另一种食物——甚至胶水——打扮起来,根本不能吃,纯粹是为了营造一种印象。1
——这一切和本文有什么关系?实际上,调味剂和包装打造的食品空中楼阁,和如今抛开对象空谈效率方法论的风气,背后有着同样的结构:忽视材料而只看上层建筑,或者说,被刻板印象牵着鼻子走。2
看不到材料就大谈工具的效率方法,如同不知道原子之存在就大谈吸力斥力,不知道细胞之根本就大谈生命活力,不知道细菌之广布就大谈天命神罚。浮在空中的楼阁已经多到每天产生无数思想交通事故,如今,有必要开拓一种分析下层基础的效率方法论。
序
工具或方法——尤其是软件——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尝试处理一系列由基本定律所支配的材料,另外一类则提供抽象功能。只有面向材料的软件,经得起长期严肃的讨论和研究,他们甚至会超出软件设计者的意图,就好像把基本组分和物理定律交到你的手里,你可以借此制造一个口袋宇宙。
讨论工具或方法时,有非常多的切入点。在十几年前,中文互联网经历了和美国三十年甚至四十年前类似的浪潮,似乎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开始批评科技巨头的产品,同时提倡那些所谓的小而美软件。在当时,小就是一种政治正确。
讨论的立足点经过几次切换辗转,在最近几年,由于多款知名在线软件连续暴雷——最出名的就是 Evernote——大家逐渐把目光转向本地,希望紧紧攥住个人数据。法律的和政策的前进也反映了这一趋势,个人信息相关的一系列权利甚至包括删除权都在立法层面得到了承认。
以上讨论之所以值得重视,盖因其往往自下而上,由民间由使用者主动发起,而不是开发商或者营销人员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不可否认,几乎任何一场成功引起广泛关注的讨论,最后难免有营销因素介入,或者最终难免变成宣传标语和广告口号,就像赛博朋克运动最终变成了它最讨厌的东西——资本主义和主流文化本身。3
但广泛的讨论,至少是一场运动阶段性成功的标志。
可回过头思考,这些讨论之所以最终变成广告——就像朋克这个词最后变得不那么朋克一样,朋克的意思本来就是反主流,但最后它却成了商业的宣传标签、成了主流,所以说朋克不再朋克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次讨论都隔靴搔痒,只是截取了非常小的一个侧面,很容易被资本裹挟和扭曲:你想要自由,好的,就给你自由,不仅给你开放的接口,支持常见的编程语言,甚至还给你一个社区,让你成为(资本的)无薪开发人员;你想要数据自主,好,我就拿这一点作文章,随便你导出数据,但最后只能用(资本的)软件打开!
——千万不要对号入座,我也不乐意吃律师函的。
如果每次的讨论最后都只是被资本诏安,那么效率工具相关的讨论,永远都只是安慰剂。
但也有希望。隐含在一次又一次热烈讨论背后,一定有某种类似于基础物理定律的东西。虽然这是在一个人造领域,但是就像较为松散的社会科学也可以借鉴自然科学,摸出一些宏观模式,效率工具的讨论,也可以尝试找出基本原则。实际上,在软件开发中,这条原则已经不止一次被天才们所提及;而在许多兼具开发者和使用者双重背景的人身上,我也多次零散地瞥见了这一原则。
这条工具物理学的基本原则,可表述如下:工具或方法——尤其是软件——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尝试处理一系列由基本定律所支配的材料,另外一类则提供抽象功能。只有面向材料的软件,经得起长期严肃的讨论和研究,他们甚至会超出软件设计者的意图,就好像把基本组分和物理定律交到你的手里,你可以借此制造一个口袋宇宙。
如果你乐意,可以说,材料原则将工具划分为两个象限,一侧是面向对象型的,另一侧则是面向过程型的。不过为了避免引来关于软件开发的不必要争论,我不打算使用这两个说法,而是使用“面向材料”和“面向功能”两个临时术语——我也不能使用“功能主义”,因为这个词在工业设计中已经有太明确的含义。
某种程度上,材料原则并不直接作用于软件本身,而是作用于软件开发者、使用者和讨论者。这篇文章在讨论这种基本分类的同时,还将导出两条推论:(长期来看)第一,只有面向材料的软件才值得使用;第二,也只有那些面向材料的软件才值得深入讨论。
面向材料的软件和面向功能的软件
碍于篇幅,正文仅讨论几组软件,我在附表中列举了更多的情况。当然,划分不是绝对的,欢迎你提出自己的批评——毕竟,我的文章也只是你的材料。在数字世界中,谈论材料是一件怪事,毕竟在我们表达诉求时,往往会说“我想要一个功能”“我想要某个特性”,而不是说“请给我某个材料”,但是这种表达本身就是市场教育的后果,是营销人员的成功——但也是开发者和使用者的失败。4当然,能够明确说出一个功能甚至为一类软件打造一个模板,确实说明某类软件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但是如果从此就忘了基础材料,那么最后就容易变成类似于用海克斯科技冲兑化学奶茶的情况。
何为面向材料的软件?请想象两个最典型的例子。首先是修图软件,以 Photoshop 和 Sketch 为例,在这两个软件中,你都是在一块电子画布上用电子墨水绘制图案,这些模拟的形状或墨迹就是你的基础材料,而叠加、擦除、模糊、布尔运算等操作则像定律一样支配着它们。从最早的 Photoshop 开始,图片处理软件大多延续这一模式。
另一个例子则是电影剪辑。如果你从来没有使用过 Mac 电脑上自带的剪辑软件,可以现在就随便拍摄或下载一段视频试试,听起来非常专业的剪辑工作,其实上手门槛非常低,因为在多数剪辑软件中,音频视频或者图片素材就是材料,剪视频几乎就是四维的拼贴画,——在传统拼贴艺术之上,多了一个时间维度。
在上述两个领域,也出现了很多并非面向材料的软件。越来越多的图片处理工具开始预设模板,别说是业余玩家,就连真正吃这碗饭的人也自嘲,自己的工作成了一场放置式游戏,把开发商和第三方准备好的控件摆摆好就行了,很少再从钢笔工具和喷枪这些最原始工具开始打磨材料。不少视频剪辑软件也有脱离材料的倾向,早在十年前我就下载过一款主打好莱坞特效的剪辑工具,可以给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视频增加爆炸、狂风或者海啸等视觉效果,当时看上去确实有趣,但看得多了,就和现在视频直播中的低俗贴纸一样,让人觉得俗不可耐。5
在材料与功能的划分出来的象限两侧,一侧的发挥空间更大,但同时需要面对较为原始的材料,另一侧则是大量现成功能,但是相对较少的自由空间。这就是面向材料的软件和面向功能的软件给我们的直观印象。
效率软件似乎也完成了从原始材料到模板化、套路化功能包的过渡。谈论笔记软件时,往往强调要打开迅速、记录方便或者跨平台同步;谈论任务管理工具时,我们常常借鉴成熟的任务管理方法乃至系统,把任务管理变成一种商务版本的智力游戏;而谈到文件管理或者信息管理时,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如果有人要写相关的完整作品,他很可能最后会拿出一本百科词典,列举一个文件管理工具或者信息管理工具可能用到的所有功能,这些作品撑死了不过是“某某软件说明书”。
虽然不是第一次,但是我在撰写自己的信息管理指南时,仍然选择了不同的路径。我不讨论特定的软件,同时也不单纯罗列功能,而是尝试以材料为核心,把文件作为信息管理的基本单位,由此衍生出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通过这种努力,我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将抽象的信息管理还原为了现代档案管理的形象,而一旦把纷繁复杂文件统一为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接下来无论是想整理照片、管理工作项目文档还是收拾个人资料库,都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图书管理员或者档案室工作人员:给文件妥善命名,放到恰当的文件夹中,贴上适当的标签,并跟踪文件流动。信息管理终于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客体,遵循复制、剪切、粘贴、重命名、排序、分组的数字世界物理定律——很大程度上其实模拟了物理世界。
这种面向材料的工具(软件)视角,或可推出更接近“自然”的工具方法论——尽管我的努力必然也是人工的,但意识到视角的存在,这本身就暗示了超越单一立场的可能。
两条平行的推论
与其说材料原则是一种颠覆或者反叛,不如说,它其实是一根金羊毛织成的丝线,把许多零散的线索串在一起。在这个新视角下,过去许多关于工具的讨论都能够获得全新的诠释,我以后可能也会写一些文章,不过在本文中,我仅说明两条最重要的推论。
面向材料的软件才值得使用
面向材料的软件开辟了没有边界的可能性空间。
考察各类工具后,最终目的一定是选择软件——除非你的职业就是兜售软件,每天只需“测评”而不必实际使用,不过在我印象中,和我交流过的读者里连一个这样的家伙都没有——就像一场激烈的法庭辩论,最后一定有一个裁判结果。在最基础、最现实的意义上,材料原则是工具选择的指南针。
材料意味着简单
这或许违背直觉:面向功能的傻瓜相机式软件不是更简单吗?如果你只用一次,是的。但真实需求往往千人千面,你也不太可能永远满足于傻瓜相机,此时有两种选择:提供一千个功能,或者提供基础材料及其定律,然后让用户自己组合。前者是像科研中心一样布满仪器的西式厨房,后者是只有几把刀的中式后厨。6
畅销几十年的任务管理软件,其功能分化就非常明显,很多本质上只不过是一个编辑器的软件,却胆敢自称大纲软件、日记软件、项目管理工具、第二大脑、数字菜谱、信息管理中心……其实这些家伙本质上都只是一个文本输入框,最多往里面放点图片。如果你对图片要求不高,那么很多成熟的文本编辑器都可以充当万能笔记工具,就好像刻板印象中的中国菜刀可以一把刀搞定所有料理(虽然事实要复杂很多)。教计算机的 Jeff Huang 教授,就用一个纯文本文档搞定任务管理、日程管理、时间管理、项目安排和工作备忘,他可不是三分钟热度随随便便弄出一套无人能够复制的鲁布·哥德堡式流程,事实上,Huang 每过几年就会更新一版,而几乎每次更新都会引发热议乃至冲上 Hacker News 榜首。
确实,那些界面花哨交互且细节用心的任务管理软件,的确是更多人的入门选择,而用纯文本记录任务,貌似是一种自讨苦吃的 nerd 行为。不过,到底何谓简单何谓困难,可以转化成非常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 面向功能的工具,起点很低,但越往后越复杂,即便在理想情况下,斜率也保持不变,你可以看看 Word 和 Excel;
- 面向材料的工具,起点通常高于前者,需要一点耐心,不过之后的学习曲线就很顺畅,掌握得好甚至会变成对数曲线,越用越熟练,直到不再觉得自己在“学”某个工具,变得非常平缓。
仍以任务管理为例,如果你想给 OmniFocus 增加一个小功能,很可能就要颠覆软件背后的整个管理体系,甚至会遭到一群效率宗教分子的围攻;相对的,如果你在用 Taskpaper 甚至 Jeff Huang 那样的 txt,设计功能不过就是组合几个快捷键或最多写两行脚本的功夫。多数人大概永远达不到难度曲线近乎水平——相对的,能力则是垂直——的那一天,但至少选择面向材料就是走对了方向。7
在部分情况下,面向材料的软件直接模仿三维空间,引入真实世界的物理定律,这类软件更符合我们的习惯。修图软件非常棒,因为它们直接继承了传统暗房里的工具;不过我还发现,幻灯片软件同样很不错,如果你把 PPT 当作拼贴画游戏,选好形状、配色并适当排布,原本无聊的汇报工作恐怕会变得非常有趣。而成品往往也很得体、美观,因为你成了一个理解排版小世界物理定律的艺术家,而不是应付抽象要求的苦命职员——至少在主观上不是。
在各类软件中,游戏对三维世界的模拟最到位,虽然不能直接拿来当工具,但却是最好的灵感来源。游戏必须处理材料,毕竟没有人喜欢玩按下按钮就得到结果的游戏,近些年来不少游戏更是追求打造开放世界(例如《塞尔达传说》)。如果你暂时找不到满意的现成工具,就去观察一下游戏,无论是数字的还是物理的。这些恣意发展的东西是宝贵的基因库,就像复杂到极致的玻璃工艺给文艺复兴的科学器材提供了支撑,相信你也可以在游戏中找到灵感。
材料意味着可能性
永远不要小看几何增长的力量。借用史蒂芬·平克的话说,面向材料的软件是一个“离散组合系统”(discrete combinatorial system),有限元素通过排列组合创造了一个更大的结构。
例如广义上的思维导图工具 Scapple,它同样遵循着面向材料的学习曲线,但这不仅意味着时间越久越是得心应手,更意味着后期难以估量的潜力。确实,经典的思维导图软件看上去更加简单,你可以很快画出绚丽的图示,但你马上就会,你几乎不可能把三个节点连接起来,因为开发者根本没有考虑过这种做法。8而在 Scapple 中,你的基本材料就是框框和线条,你可以学着影视剧里的侦探,随意玩弄这些线条和图形,制作思维导图或鱼骨图、流程图、泳道图,等等。这就是 Howard Rheingold 所说的“bricolage”,给你一堆材料,你随意摆弄它们,看看会发生什么。
拓展阅读:远不止思维导图:Scapple,以及其他画布、Scapple 绘图之道
易言之,面向功能的软件提供了一个常数,它或许非常大,但可能仍然不够大,或者很难一口气全部学会,又或者这个常数刚好不能覆盖你想要的东西。而面向材料的软件则提供几组元素,其连乘得到的笛卡尔积不仅在理论上可以很大,而且在现有材料足够丰富的情况下,引入一种新材料或一条新定律后,你得到的东西将会乘以现有元素的体积。9
面向材料的软件开辟了没有边界的可能性空间。
如果你能够引入自动化工具,那么可能性空间将拓展得更快。考虑一下视频播放器,这是面向功能最极致的案例,选视频播放器几乎就是一场功能大比武,不少播放器都是一招鲜吃遍天,谁也无法替代谁,闹得使用者特别纠结。曾经有一款国产播放器,主打一览(seek)功能,即每隔几分钟就抽出视频中的一个画面,让你轻松一览整个视频大致有什么内容。
上述功能确实好用,我在工作中常用 seek 功能快速过滤监控视频,方便定位到和案件相关的片段。但是我因此就购买前述那款播放器,是把视频当作材料,一连串静止图片的集合,我只需像切吐司面包一样切下所需片段即可(用 FFmpeg)。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些切片摆成监控显示器一样的阵型?答案也很简单,只需要把图片丢到文件管理器里,选择图标视图(icon view),搞定。诚如 Howard Rheingold 所言,“Do not automate the work you are engaged in, only the materials”。
拓展阅读:低技术视频缩略图预览方案
现在,让我们大胆提出一种效率工具的材料化学: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材料本身可能发生变化,进而适用不同的定律,你也可以引入新的工具,开辟新空间。脱离播放器而生成截图以实现 seek,即为适例;再如用浏览器打印长截图,用浏览器翻译视频字幕,自制对比线路的地图自动化动作,用 Shortcuts 持续监控剪贴板变化……这些方案貌似惊人,其实只不过是简单的效率化学。10
我们总是想要更多的功能。如果你采用面向功能的立场,那么随着你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你有可能在文氏图交集中找到的软件也就越来越少;相反,如果你选择材料,那么你就是在不断创造空间。
材料意味着长寿
近些年来关于数据自主权的讨论一波接着一波,其核心恰是掌握材料——你拥有通用的材料,而各种软件和服务只不过是不同的打开方式。不过,这个论点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故事,涉及材料和工具之间持久的相互作用,且容我另行撰文。
材料不得不诚实
面向材料的软件不得不诚实,不得不开诚布公,除非某个开发商自己制造了一种封闭格式,一种别人无法解读的暗物质,不过,那时候我们也就不会说它是基于材料的软件了。
材料是公开的,就像朴素的大米或面粉,也最见开发者和使用者的火候。当 Smart Folder 被发现只是一个结构化的纯文本文件时,没有人能够阻止 Power User 魔改智能文件夹,例如 Hum 和我就先后实现了多文件夹检索。
开发者甚至不能阻止用户再加工材料,只要这种材料是公开的。掌控材料——虽然需要学习一些技术——才能拥有终极的数据自主权。
拓展阅读:同时在 Finder 里搜索几个指定文件夹里的文件、如何在 Finder 中同时搜索多个文件夹(附自动化)
基于材料的软件才值得讨论
是材料及其承载的物理定律允诺了功能,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或机构。
对于任何一个严肃考虑工具的人来说,讨论工具的时间恐怕也是非常可观的支出。而材料视角对此同样有指导作用。
讨论工具(尤其是软件时),一定会有人两个事情:这个能不能,那个能不能?过去,讨论这类问题就会陷入工具版的神创论,基本可以把问题转化成软件开发商有没有提供相应功能,如果没有,那么你只能祈祷,就像中世纪的人在遇到黑死病时只能祈祷上帝——同时还鞭打自己。
(当代人总爱抱怨自己被 PUA,那么不妨想想其前提:自己是不是成了机械降神的信徒?)
而在材料视角下,你要问的不是“某某软件能不能做什么”,而是:“我想处理某个东西,某某软件可不可以?不可以的话,有没有其他工具可以这么做?”
很多人在讨论所谓的第二大脑(外脑),也有开发商生产出了非常复杂的软件,甚至有人直接用大脑(The Brain)给软件命名。同时,也有人意识到那种夸夸其谈的第二大脑,其实只不过是一堆整理妥当的数据,尤其是文本格式,于是很多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 Zettelkasten 论坛的主持人——发现直接找一个大纲软件来记笔记就行了。一份 txt 或 md 文件。尽管前述的 Zettelkasten 论坛也有自己的软件,但是非常幸运,你在这里可以看到几乎关于任何软件的讨论,而不是一切围绕“亲儿子”,因为软件只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材料。
再考虑画布类软件,这是继修图软件和视频剪辑软件之后,又一处诞生优秀材料型软件的摇篮,之可惜目前似乎没有关于画布软件的好论坛,我们只能在其他地方零星看到相关讨论,并且很多是带有复古情怀的(追忆上世纪的电光笔)。关于画布软件的讨论现在还很不成熟,或者说前几波浪潮已经过去,现在正处于谷底。不过我也看到,仍然有人努力开发新的画布型笔记软件,真正利用平板电脑的交互方式。在各种尝试中,Obsidian 勇于采取更经典、更通用的 json 格式,这是难能可贵的试验。
还有曾经风光非凡的 Evernote,它在如日中天之际曾宣称,Evernote 没有正确的用法,所有的用法都是正确的。这等于把使用软件变成一场粘土造型游戏,开发者并不规定用户应当做什么,而是给他们一个游乐场,一堆材料,一系列定律,让用户自己发挥。我仍然记得在双向链接软件并不普及的岁月,我如何手动在 Evernote 中创建链接列表,辛苦打造了个人知识库。很可惜,现在的 Evernote(印象笔记)早已与当初南辕北辙。
甚至可以考虑软件以外的情况,比如法律。德国法学家发现,法律比立法者更聪明,后来人可以从法律条文中解读出立法者未曾想到的含义,而这种解释学之所以可能,恰是因为法律乃用最神奇的材料——文字——所写成。如果没有文字,哪来的法律呢?还有方程。爱因斯坦感慨,当他用数学公式表达了广义相对论之后,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了——这不是坏事,数学是通用的语言,永恒的材料,当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方程之后,他的老师马上推导出了爱氏想都想不到的结论,而广义相对论方程至今仍然源源不断地给人类新启示。
是材料及其承载的物理定律允诺了功能,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或机构。拥护功能的人,就像把黑死病当作神罚的愚民——这类人现在也有,只是变成了艾滋病神罚论者;而看得见材料的人,就像发现了细菌和病毒,他们知道上帝不是(或至少不是唯一的或直接的)解药,从而摆脱思想束缚,最终找到疫苗或建立防控体系。11
谈论基于材料的工具,其实就是转向了科学视角,不再寄一切希望于开发商(相当于“神”),转而从更基本的层面寻求答案。如果你乐意,也可以说这是第一性原理的表现(尽管我在美学上不喜欢这个术语)。
不过,和上一节的例外情况一样,也不是说完全不需要讨论非面向材料的软件,但最好摆正心态:如果得不到答案,千万不要变成上帝弃民的扭曲心态。是的,你问了一个问题,然后被否定了,甚至被嘲笑了,被攻击了,但是你可以转向讨论材料,然后获得更科学答案。
结
如果没有材料,或者不知道材料是什么,后续关于工具的讨论,也只是小学生之间互相吹捧谁爸爸更厉害的无聊(虽然也无害)游戏吧。
话说回来,物质的存在不意味着物理定律必然成立。在软件开发世界,物理定律是定域的,谁都可以创造自己的定律,但我只关注在统计学意义上普遍成立的那些。
正因如此,几乎每次有读者向我推荐新上架的笔记软件时——他们显然非常热情且真诚——我的回应都是负面的,因为这些软件基本上都是封闭数据库,或者虽然采用了开放存储,但是功能却被钉死,必须按照开发者的想法去做笔记。这些软件就像不遵循普遍物理定律的臆想物质,除了满足科幻小说读者(而且是不入流的那部分)的意淫需求,连讨论的价值都没有。
尽管这些工具的开发者会在官网上挂满“快速”“无压”“开放”“个性化”“开源”等形容词,但形容词不是动词,更不是名词——不是材料。
通往地狱的道路恰恰是由形容词铺就的。
附表
表格因其简练,常被当作科律,实则不然,力推表格方法的培根就只是将表格作为思考的中间阶段。本文附表也只是归纳推理的阶段性产物。
不要盲信附表,即使这种媒介充满了权威外表。
这只是你的材料。
软件类型 | 面向材料的例子 | 面向功能的例子 |
---|---|---|
矢量绘图 | Illustration, Affinity Design, Sketch, Figma | 其他玩具 |
修图软件 | Photoshop, Affinity Photo, Pixelmator | 其他玩具 |
摄影后期 | Lightroom, Affinity Photo, Photomator | 其他玩具 |
视频剪辑 | FCPX, iMovie, Pr | 其他玩具 |
思维导图 | Scapple | MindNode, iThoughtX, XMind |
任务管理 | Taskpaper | OmniFocus, Things, Todoist |
大纲软件 | Taskpaper, Bike | OmniOutliner |
信息管理 | Finder, DEVONthink | Evernote, KeepIt |
RSS 阅读器 | DEVONthink, Zotero, Calibre | 其他 |
浏览器 | Inspector(?) | Arc |
电子邮件 | 不存在 | Hey |
…… | …… | …… |
- 现在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GAI),食物再也不用遭罪,我预祝这些自诩美食摄影师的畸形产物统统失业。 ↩
- 但是,重材料也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唯食材是尚,甚至变成某种土里土气的地方邪教。我曾在台湾住过一段时间,被朋友硬拉去某主打健康养生的组织,看着一群人对着几棵青菜萝卜顶礼膜拜甚至捶胸顿足,我感到毛骨悚然。这其实也是把材料符号化了,和资本主义符号化的美食广告别无二致。不清楚台湾社会背景的读者,建议观看电影《周处除三害》。 ↩
- 关于主流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我推荐阅读 The internet didn’t kill counterculture—you just won’t find it on Instagram,这篇文章比那些酸腐的社会学论文好看得多。 ↩
- 注意,我并不认为开发者是坏的,甚至某些臭名昭著的大公司,其中的开发者也不见得多么糟糕。他们只是被规训成现在的开发模式。 ↩
- 装配式建筑和模块化建筑日益流行的当下,许多建筑师也有类似的感慨。 ↩
- 诚然,现在的中式餐馆也有各种专用机器,炒三丝有切丝的刀床,宝塔东坡肉有定制的模具,而以往以薄如蝉翼为荣的涮羊肉(意味着刀工了得),放到切片机遍地开花的当下,反而显得餐馆不厚道。甚至以做菜难吃著称的英国人,也魔怔般研究起了中式爆炒工艺,我们有什么理由满足于面向功能的工具呢? ↩
- 两种曲线也意味着功能主义在许多初级情形下更有优势。比如说,如果你想要把很多张截图拼成一张长截图,那最好随便找一个现成工具,而不是掌握背后的原理,毕竟相关原理若继续深入,恐怕只能满足地图测绘的需求,或者帮助那些网页爬虫恢复破碎的加密图片。 ↩
- 如果开发者是现代思维导图邪教成员的话,他甚至会认为你的用法错了,要纠正过来——天哪,怎样的疯子才会花钱请一个邪教传教士来天天给自己洗脑?! ↩
- 这里的“体积”,是数学意义上的“体积”,不是三维空间的。 ↩
- 这四个例子涉及的“化学变化”分别是:图片变成网页,文本变成网页,地图变成截图,Shortcuts 自己变成了 Shortcuts 的数据——在最后一个极端的例子中,工具和材料同化了。 ↩
- 当然,在只有材料的时候,你仍然需要一个好的厨师。开发者和最终用户是在媒介的意义上发挥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无中生有。音乐只是从你身上流过,而不是从你身上发出。 ↩